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豆妈视点 |
最近的两篇博文从我的大学生想到我的小孩子
从留学生特点看中国的大学教育
Uclan大批招收中国留学生已经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他们对中英学生的区别有比较多的感慨。在一个讲座上,他们将有关差异做了如下的归纳。
表一
|
|
中国 |
英国 |
|
课时 |
每周20小时以上 |
每周10小时 |
|
教学方式 |
多为手把手(more hand-holding) |
希望学生更独立 |
|
一般有固定教材 |
课堂上分发资料+ 推荐阅读书目 |
|
|
学习方式 |
高度依赖教师 |
更独立 |
|
记忆力极好 |
无法应对记忆性学习 |
|
|
习惯精细阅读少量资料 |
习惯粗略浏览大量的资料 |
|
|
过于相信书本和权威 |
对书本和权威更有批判性 |
|
|
具有较强的应试性 |
应试性较弱 |
|
|
考核方式 |
频率:一门课程有多次考试(期中、期末等) |
一门课程有一两次大作业和一次考试。 |
|
形式:多为纸面考试;
|
多为大作业; 多为分组合作型任务; 常做课堂口头陈述和演示。 |
|
|
内容:多为事实性知识;
|
以评论和分析为主; |
从对比不难发现,学生的特点几乎全部可以追溯到教学和考核方式上去。学生之所以“高度依赖教师”,不正是来源于我们“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精细阅读少量资料”并“过于相信书本和权威”,难道和我们的考试总是“根据笔记、教材对考试范围进行十分清晰地界定”没有关系?
英国大学的课时普遍较少,一周中有课的时间绝对不超过一天半。然而,中国留学生普遍感觉在英国压力很大。他们说,在国内时不学习最后考试基本也都能过关,而在英国,想不学习就能过关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说到底,这种差异决定于不同的考核方式。
以Uclan的CAE专业为例,18门专业课中有一半课程不设考试,即便是设置考试的课程,其分数比重也多为30~40%,尚未发现超过50%的。他们更多的是采取大作业(assignment)或报告(report)的形式进行考核。一门课通常会有两次大作业,教师一般提前两个月公布大作业的内容,并对学生交作业的时间严格考核,晚交者最多只能得到及格分数。中国留学生之所以感到在英国学习压力大,就是因为这种考核方式决定了他们必须在平时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能像在国内那样,临时抱抱佛脚也能勉强过关。
在Uclan针对中国教师的一个讲座上,他们发给我们一些资料,其中一部分列举了十余种可用的考核形式(如写短文essay、大作业assignment、个人项目individual project、分组合作项目Group project or assignment、论文dissertation、考试Examination、口试viva、现场操作performance、学生自评和互评self and peer assessment等),并详细论述每种形式的优缺点。我不曾意识到对考核方式的研究竟然可以上升到这样的理论层次,感触很深。在这里,我试着把我们最常用的考核形式“Examination”的有关内容翻译出来,希望大家会和我一样深受启发。
考试(Examination)
考试可以有多种形式,其最大特点是该过程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并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的,从而确保答案确实出自学生之手。这种考核形式的主要缺点是,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题目过于浮浅,并且很难覆盖所有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此外,这种形式还会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要避免这个弊端,出题时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比如给学生提供背景、假设或数据,他们必须对此进行某种“操作”。最常见的考试形式如下:
l
l
l
l
当我读到这些内容时,一方面觉得这些东西自己好像都知道,另一方面又在感叹人家总结之精辟。试想,当我们决定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时,我们头脑中可供选择的方式能有几种?我们是否意识到每种方式各有长短?我们是否能科学组合各种考核方式,使之长短互补,让考核结果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坦率地说,我没有做到。
说到对课程的考核,我们最习惯使用的词语是考试(Examination),而他们最习惯使用的词语则为评价(Assessment),两个词语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异不言而喻。我深深意识到,我们对许多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的认知和理解仍旧处在比较低的层面上。怪不得国内常有学生感慨:“我们学校的考试就是在考记性!”,他说得可能不无道理。
我们一直在头疼学生学风不正的问题,也许,改革我们的考核制度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从追求标准答案的考试形式向鼓励创新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其挑战远远大于学生。首先,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依赖,因此不论是在出题还是评分上,都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Uclan技术系的教师几乎个个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而在我们的教师经历中,从校门到校门的还占据着大多数,这种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决定了我们必须为这种改革付出更多的努力。其次,实行开放的考核制度的前提是必须。我们的课堂往往人数众多,仅仅辨认抄袭这件事就需要花去教师大量的时间(Uclan有一个反抄袭软件系统叫做turnitin,可惜不支持中文和图形),能否对抄袭者铁面无私则更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敏感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