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发掘历史 |
2019年被聘到北方工作,进入冬天的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了儿时在故乡的日子,那时的冬天冷的纯粹。
我意念里的冬天,总与枯萎,凋零、萧瑟等词语息息相关。就像这北方的旷野,干脆利落地裸露着胸怀,豪放得坦荡纯粹。
那是一段美好的记忆,那段记忆铭刻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越来越老,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故乡不是出生的地方,也不是老家所在的地方,其实是承载自己童年、少年的地方,这些记忆里充满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童年的伙伴们,和他们曾经一起玩过的游戏。
抽冰嘎
抽冰嘎,现在的孩子玩具多得是,不屑于玩这个。估计也不知道是啥玩意儿,即便知道也不会玩儿。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玩的玩具,那时候的孩子有一股子野性。
我先说说冰嘎是怎么做的,冰嘎又叫陀螺。我们小时候叫它冰猴,是用短圆木段做成下尖上平的陀螺形状,圆形尖底,底部嵌图钉或圆铁珠,中间有一圈凹刻,便于缠鞭绳。
最好的鞭子绳是用车胎里抽出的尼龙绳,上面有橡胶,既结实又涩,用这样的鞭子抽冰嘎最理想。
玩的时候,将冰嘎尖端朝下,把鞭绳绕在凹刻处,放在冰上一甩,冰嘎便在冰上旋转起来,然后用鞭子不停地抽打,冰嘎便飞转起来,旋转不停。
记得小时侯的冬季在马路上抽冰嘎,那时候的冬天寒冷且漫长,路上的雪踩才得实实在在,有时候大人们挑水的水桶里滴滴答答洒在路上都冻成了冰。那时候连自行车都没有,有时有拉烧材的爬犁经过,路面越压越实诚,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玩儿,如不过瘾,还可以在雪上浇上些水冻成冰,这样冰嘎旋转更稳。
东北的冬天特别冷,大河小河的水都冻实心了,有些半大小子,去河的冰面上抽冰嘎,他们歪带着挽起来的帽子,咧着怀,鼻涕流下来又被抽回去,有的孩子玩的欢,鼻涕流出来也顾不上擦,嘴里呼出热气,把流出来的鼻涕冻成冰溜,笑死人。鞭子还是抽的“啪、啪”响,冰嘎一抽一蹦,飕飕地跑。
看着越打转的越稳,他们也跟着旋转起来,随着冰嘎的走向,边走边打,边走边打,一直打到胳膊酸痛了,有的坐在冰地上喘着粗气。
这些只有你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出其中滋味。
这简单的游戏,伴着我们那一代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现在市场上也有卖冰嘎的,做工精细,可比我们小时候玩儿的那种好多了,不过就是不知道他们去哪里玩儿。
帝王说,抽冰嘎属于满族游戏,历史悠久,是一项冰上运动,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士休闲娱乐,参与者不仅仅限于孩子,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现在的孩子都不玩这游戏,他们沉湎于网游,可能有的孩子都不认识这种东西。
还是怀念我们小时候一群孩子抽冰嘎的热闹场面。
藏猫猫
藏猫猫,又叫捉迷藏,是我童年经常玩的游戏,可以两个以上的人一起玩,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一个人藏起来让大家找。我童年时期的邻居家的孩子们和我年龄相仿的有十来个,每当放学或者放假以后都会和他们一起玩。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玩捉迷藏总是第一个被找到,每次玩都是我找小伙伴的时候多,可能是我从小就被爸妈管的严,不敢说谎,实心眼吧。
到了晚上我们一帮小伙伴就会在堆起来的麦垛上、猪草上爬上爬下,还会躲到麦垛里面藏猫猫,有一次我竟然在里面睡着了,直到母亲喊我吃饭,我才睡眼惺忪的钻出来。
后来再大一点的时候,就会真正地藏猫猫了,会在房子里的某个角落藏好,然后让他们来找,有意思的是,一般的时候就把脑袋藏好,以为我看不见他们,就算藏好了,所以我还是很快就被他们找到,有时候我都听到了他们的脚步声,或者呼吸声,怎么就找不到我呢?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故意的,于是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们说:“我在这儿啊,快来找啊。”三岁以前大都是这个样子,这段记忆很清晰。
现在的孩子可以玩的东西太多了,再说现在的房子里,真的没有可以藏身的好地方,不像我们小时候有很大的空间,有菜地、有仓房、有柈垛、还有旮旯胡同。
每当吃过晚饭以后,天色将晚。明亮的月亮刚刚爬上树梢,我和小伙伴们早就等的急不可耐了。
我们就着月亮的光,开始了藏猫猫。
那时候我已经6、7岁了,再也不像小时候藏猫猫那么幼稚了。这一次的藏猫猫给留下了值得回忆一生的记忆。
为了藏的隐蔽一些,我跑到了前院的李叔家,他家有一条黑狗,平时都是拴着的。那晚,那条狗没拴,我刚一推开大门,那黑狗“嗖”地一下就窜出来咬了我的腿,吓得我“妈呀”喊叫了一声,随后,李叔李婶就出来了,看见我被他家的狗给咬了,赶紧把狗圈进笼子里,进屋点着油灯,给我包扎伤口。
因为前后院的距离很近,我“妈呀”的一声叫,家里人和小伙伴都听见了,很快他们都进了李叔家里。
那时候,让狗咬了,可不像这些年还得打狂犬疫苗。记得就在家里擦点碘酒,找一卷绷带缠上就好了。
那一次,没有玩的尽兴,我被妈妈领会了家,其他小伙伴都各自回家睡觉了。
自从那次之后,有过好长的年月,听到狗叫的声音,就害怕,直到现在我都怕狗,像留下了后遗症。
记得还有一次,是我们家邻居的萧强,他藏起来让我们找。也是天快黑了,因为都是小孩子,毕竟胆子小,晚上还是会害怕,也不会跑太远,他们或者藏在柈垛空里,或者藏在猪圈里,要么藏在树的后面,很快我们就能把对方找到。
等到萧强藏起来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那晚月光很弱,光线很暗。其他小伙伴们都找到了,怎么也找不到萧强了。最后,见天黑了,大家都以为萧强回家睡觉了,也都各自回家了。
谁知萧强竟然藏在了菜窖里,等着小伙伴来找,可是,怎么等都没动静,萧强便睡在了菜架子上。由于我们家住在最后边,后面没有人家了,我们家开的菜园子就比较大,菜窖离空地有一段距离,萧强没有听到,一直在里面睡着,估计那时候他觉得自己很聪明,可以找到这么一个隐蔽的地方。
眼看越来越黑了,也不知道萧强睡了多久,见没人找到他,于是自己就爬出来了,看看四周都没有小伙伴的身影了,自己也便回家睡觉了。
回到家里,看到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大门都是敞开着。喊爸爸妈妈没有人回应。这时,萧强感觉很累,刚才还没睡醒,躺在床上接着睡着了。
后来才知道,萧强的小伙伴,怎么找都找不到萧强,最后看着夜越来越黑,小孩子,还是有点害怕。心想着这么晚了,萧强也肯定回家睡觉了,也就都各自回家了。
萧强的妈妈在家等他回家睡觉呢,天都黑了,月亮都没有了,怎么还不回家,真野。于是去找他。看经常玩的小伙伴都已经回家了,萧强的爸爸妈妈挨家找过去,都说藏猫猫了,后来没找到他,他们都以为萧强已经回家了。
萧强妈妈心里开始着急了,这孩子跑哪里去了,她知道有的人迷路走丢了。在我们那里真的有人就走丢了,最后都没找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心里越想越怕,赶紧去找。
就在这个时间,萧强自己回家了,还若无其事睡觉了。
萧强妈妈急坏了,甚至发动全村的人都出来找了,大家伙把村子都快翻遍了。就是没有萧强的身影。萧强妈妈急哭了,像疯了一样,连猪圈都找了。
这时,不知谁说了句,萧强会不会已经回家了呢?
萧强妈妈赶紧回家看看,大家还拿着提灯、手电筒继续找。
回到家一看,萧强在床上睡得香香的,嘴里还不断地说着梦话。
萧强妈妈也顾上生气,先通知了外面的邻居们,说是找到了。在家里睡觉呢。
萧强很久以后还没忘和小伙伴炫耀,说自己藏的那个地方谁也找不到。
这就是我小时候玩过的藏猫猫游戏,但是,这样的糗事一定也是五花八门。
踢毽子
踢毽子是从小玩到大的游戏,说不上是高手但也算可以。踢毽子需要的是眼睛灵敏,腿脚协调能力强。
那时候我们踢的毽子很简单,不用花钱去买,而且商店也不可能有卖的,我们住的林场太小,只有一百多户人家,有个小商店,大多数东西都是按人头供应的,像这些玩具类别的东西就没见过。
刚开始的时候是妈妈帮着我做了一个用麻绳扎的毽子,用小的螺丝嘎达,就是现在所说的螺丝扣,或者是铜钱,我们那里铜钱不多见。剪下一段麻绳,用手撕成菊花状,做成毽子,但有时候螺丝嘎达太小,毽子比较轻,踢起来发飘,然后再加上一个螺丝垫,实在不行就用布条缝的沙包当毽子。
有时候过年杀鸡的时候也会用鸡毛扎成的毽子,那样的毽子踢起来好看,如果要是有大公鸡的羽毛就更好看了。再后来就是我自己动手做了。
每当我做好一个毽子的时候,都会先带去学校,和同学们课间的时候比赛踢键子。那时的我们踢得都比较简单,就是抬起左脚或者右脚踢起一个,然后接住再踢起,毽子不能落地也不能用手接,有时连续踢上好几百也不落地。

后来我了解到,踢毽子这个游戏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时期。
据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几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北魏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的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还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
中国毽子的第一次正式比赛是广州市体委于1956年举办的,并制定了简单的规则。1984年春,《毽球竞赛规则》诞生,它是根据踢毽子的特点,吸收了几种球类比赛的形式综合而成的。
有一次,上课铃声响过之后,我们几个女生依然还在各自踢毽子,完全被这样的踢毽子游戏忽视了上课,正当我们玩的不亦说乎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什么时候站在旁边看,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只听他大喝一声,上课了没听见吗?
这一声把我们几个女生吓一跳,瞬间有的用手接住毽子,有的掉在了地上。
我们班主任是个男老师,教学不错,就是有些严厉,被他抓住现形了,没得说,他先把毽子没收,然后向教室走去,我们跟在他身后乖乖地回到教室。
当进到教室,老师的一个举动令我们惊呆了,只见他弯腰把没收我们的一把毽子扔到了烧的正旺的铁炉子里,眼看着鸡毛毽子,麻绳扎的毽子,或者沙包(那时也叫布口袋)在炉火里燃烧了。那一刻,我们对老师生起怨恨,没收就没收了,怎么还给烧了呀。
我们的学校是平房,冬天生一个大铁炉子取暖,林区烧点木材头子,或者干枝丫子,总之,虽然没有煤,取暖不成问题。
晚上放学,炉子里的木材都烧完剩下了灰烬,我们才从那滚烫的灰烬中寻找出来螺丝嘎达,或者铜钱,晾凉了拿回家重新做毽子。
现在想想老师做的没啥错,学生就是已学习为主,上课铃声都响了,老师都来了,还不进教。作为老师得多么生气,等于挑战了老师的底线。
踢的难度系数也很大,那天我们几个女生踢毽子比赛,看谁能踢好久都不落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我们太过专注,所以,忽视了上课的铃声,我们上课的铃声是用一个锤子敲一块铁,声音没有那么清脆,而且,还有一个班级是体育课,操场上很是吵闹,我们真不是故意的,但是,说什么都没用了。
就是上课了不进教室,让老师抓住了,说起来真是惭愧。
到了90年代以后,市场上卖小百货的逐渐多了起来,好看的毽子也是五花八门了。但是,我们早已过了爱玩的那个年龄,甚至以后再也没有玩过。直到现在,毽子已经距离我非常遥远了,可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见这东西,就无法忘记,这个充实了我的童年,陪伴我一起长大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