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西医结合误区之一

(2009-08-19 23:18:01)
标签:

健康

阴证

阳证

寒热

症瘕

中西医结合误区之一:

          ——中药开发焉可摒弃“四气”

   现在无数中成药已经得到扶持开发,然而很多没有根据重要的主要偏性写好应用的说明,致使临床不懂中药基本性质的医生,乱用滥用中成药。加重病情延误病机,反过来说中药无效,还是西药消炎药好,等等。比如,风寒感冒,咽扁疼痛,却不辨所用药属于辛凉解表的,甚至是清热解毒的,致使寒邪直入其内,病情发展更加深入。如主药为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鱼腥草、牛蒡子、重楼、一见喜等的咽扁成药,只适应于风热以及火热型的。而临床一见咽喉有不适,就滥用以上清热解毒之品,必造成‘寒其寒’的后果,由上呼吸道感染传至下呼吸道感染。更有甚者,西药大量消炎药再搭配以上述寒凉,造成长期滥用抗菌素,慢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的比比皆是。

 

   又比如癌症,中医学属于症瘕积聚,也得首先分别阴证还是阳证,不是一概而用清热解毒,不少得用温热的软坚散结才行。

 

   中成药与单味药一样,其结合后仍有偏性,均仍以其偏性所以治,每症均得有阴阳所属之不同取胜。故无寒热并治之理,更无虚实兼顾之所能。症瘕积聚,其病理性质有气滞、津停、液凝、饮聚、痰结、血瘀种种病理性产物,其均有寒热属性之不同,而起码分为阴证或阳证(或称‘阴结’或‘阳结’),或即以“寒结”与“热结”直接形象地称谓之。而所开发出来的中成药品种或系列,若起码的阴阳属性均无所偏,或曰中性,或曰双性,其疗效就完全值得怀疑了。或侥幸取效与盲目失误治比例等同,岂不误事?

 

   针对上述病理性产物,均有相应的理气、布津、通液、化饮、驱痰、逐瘀,诸法均有两大类属性之药与方。比如理气者,疏肝和胃宣肺,均有寒热相反两类性药物以供‘正治’。气滞生热者柴胡郁金川楝子,若兼性偏寒者,有温肝之品吴茱萸为代表。再比如津停口渴,有肺阴虚、脾阳虚。肺阴虚者,需甘寒凉肺滋阴止渴沙参麦冬元参之属;而脾阳虚脾气不升,却反以燥湿健脾之白术苍术以治。痰瘀亦是如此,有寒痰、热痰,有痰火痰湿之别。瘀者,瘀令阴壅,瘀令阳耗又不同。

 

   故凡此种种,若不辨病理属性起码的病理两大纲,所下之方药,能是达到‘正治’乎?必造成温其火凉其寒,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即使盲目处之一半可见效,而另一半却不成为冤鬼了?

 

   在心衰急慢性的救治中,心阳不振与心阴亏虚均有。若仅以参附汤、附子细辛汤一概并治,而不知有的却属于温病里的牛黄清心丸证,不但效难桴鼓,反只能危在顷刻。有的肝癌心动过速高烧衄证,仍以参附,不知镇潜咸寒,能祸不旋踵吗?

 

   现不少中成药没有说明本方主治的病理属性,而只是像西药对症那样一概而论,造成浪费药物、延误病情。反过来,更对现在中药的有效性产生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临床医生特别是西医不分病情阴阳、不分药物寒热性造成的。

 

   中西医结合,引进西医对症用药理念,代替乃至荒废传统医学的‘四气’,此中西结合不该产生的低级错误,为何会延误至今,能不反省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武医学术界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