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武医”学术论文评奖活动
通
知
医源生命使然之本能,武源生存需要之逼求。故自古此二者相得益彰,传衍不衰。天地浑然,始于阴阳,武者、医者、道者、教者,无不俱秉此圭臬。故,医者,更乃体现德性之道,焉可荒废。如今不知起于何时,制兽之道,御敌之术,何以延伸为残害同类之技,应是达摩祖师始料未及。重武轻医,重医轻德,悖谬之道,相去甚远。武者,雄霸一方,古贤却仍多藏怀柔之术,以德报怨。断臂挽跌,余气呵绝,未习制敌,却先修慈怀。感干戈为玉帛,转制武为救生。断经筋,弃武脉,但炼膏药丸散以救金疮镞疡。偃拳掌化神功,以救可救之人。医援动态伤损,指起倦态之躯。故须臾定笑点石,却不克敌制胜以为事,但拯沉疴危厄为已任,此兴德为先于兴武为用,天下能不太平和睦。将克敌之方向,转向救治伤损后继发病、后遗症,是武林界德行提升的境界表现。
武医,顾名思义,即武术医学的简称。本是针对武术练习中受伤后的各种临床治疗医学的总称。急性损伤及其并发症、慢性后遗症、继发病,起发病部位广,病理性质严重,继发病病因兼挟众多,病理性质相互矛盾,往往均成为疑难症。临床大致可分为:骨伤科、软伤科(筋伤科)、内伤科(五脏伤痨)等。参选评奖论文主要针对伤源性瘀血型疑难病症(《伤瘀变病》)的范畴。
我国地域广博,武医宗派众多,各地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武医。内治、外治,药物与非药物疗法,以及其他匪夷所思的方法,但都法于传统中医学原理与法则。近代不少还大胆创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有打破常规的‘不可理喻’的方与法。但我们只遵循一个原则,谁能治好病,谁就是科学的。而此类伤源性瘀血型难治病,几乎都是现代中西医临床既不识又无对源的辨病辨治体系,民间武医就在这方面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武医,属于民间传统医学,亦即中医学的摇篮,其简便廉捷,深受老百姓欢迎。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武医,充实中医学内涵,提升中医学辨治体系的疗效,是弘扬传承民间武医学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承传统文化而言。而在顺应自然规律、呼吁回归自然疗法的医学前沿中,充分体现既整体又动态的、以养生理念和方式欲达到医学治疗目的,非常符合人类前卫的维护生命健康的模式。所以,传统医学大有作为,而武医特色更显昭彰。
为全面加强海内外武医继续努力,促进交流,鼓励民间中医们百折不饶勇于探索的精神,故而设立各特色奖项,以资奖掖。更望在复兴传统中医学的浪潮中,得到更广泛的共鸣,让更多拥有武医学绝技绝活的同仁,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秉以公心,将祖传师传之秘无私奉献,让国学精髓早日造福全人类。
评选原则:系统总结本派独特方法的,评为:辩治体系(仲景奖);诊断奖项(扁鹊奖);脉学奖项(叔和奖);用药奖项(时珍奖);养生奖项(彭咸奖);临床奖项(华佗奖);外治奖项(师机奖);针灸奖项(铜人奖);等等。本次评选原则是不拘一格,不拘何派,只要合理有效。申报人可以自己申请上述奖项,验案要有临床医学鉴定。客观分析各法各方利弊,特戒肆意扩大疗效。
本编辑有权改动稿件;一律不另退稿,稿底请作者自留。
评奖结果与颁奖活动11月下旬举行,详见通知。
《中华传统武医》杂志编辑部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执行主编林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