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在中医院校增设《伤瘀变病》专科教学的必要性和

(2008-10-20 18:55:49)
标签:

伤瘀变病

内伤

脏腑

针经

病变

少林

中医

南少林

中医诊断学

内症

医术

运动

健康

关于在中医院校增设《伤瘀变病》专科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建议

 

提要:                                                                         

一、 《伤瘀变病》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二、 《伤瘀变病》临床危害的程度;

三、 《伤瘀变病》应成立以体系进行辨治的必要性;

四、 推广、普及《伤瘀变病辨治体系》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五、 建议中医院校增设《伤瘀变病专科》的紧迫性;

六、 建议政府出台扶持传统医学的政策和具体奖掖措施。

                                                                    

一、 《伤瘀变病》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因各种外伤留瘀而为陈旧性损伤(简称宿瘀)所造成的继发性病变,称为《伤瘀变病》。宿瘀于腠理,常先继发躯体病变。如在五脏要穴部位常令该脏腑因血瘀气滞,导致气血紊乱,令该脏腑“正虚”生变并易使各种致病因数兼挟侵犯,常继发各种现代瘀血型疑难病症。

 

     从内经到明清诸派医家对此均有广泛共识。自清沈金鳌提出“虽跌扑闪挫,---,一身之皮肉筋骨,---,但令经络脏腑并于俱伤”的论断发表以来,以及王清任逐瘀汤治顽症、诸派武医以穴以症论治、《骨伤内伤学》教材结合现代医学以症辨治,说明国内在继承方面各朝代都在作不断的努力。中西医结合临床针推专家叶锦先指出经穴和脏腑之间确有某种相对的特异性联系,并指出杨继洲的“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穴与经、穴经与内脏之间的整体性。伤经之穴,以伤及内变为归经原则,既基于针经,又不同于针经。说明古今贤哲不但已认识到外伤内变,而且也明确认识到经与穴在病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美、英、台运动医学与脊椎病学者都有认识到相应部位损伤能造成五内病变这一客观事实,突破了内病变与外伤无直接因果关系的病源学、发病学的认识误区。日、台学者对背部受伤能造成脏腑相应病变区域的划分,英国女子拳击协会提出的胸部受伤易令生象肿瘤一样的疾病,---,说明现代西亦业已注重此类伤变。                                    

     而我传统医学,特别是源于北少林的以南少林为代表的武医,到先师这一代,临床已摸索到内外同步的疗法,对陈旧性宿瘀的疗效已提高到一定的层次。然而,国内外至今仍末有内伤发病这一特殊病因变病的较规范较完整的辨治体系。

                      

二、 《伤瘀变病》临床危害的程度:                                            

     人类从爬到站,无人没跌磕碰撞过。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各疗法没有彻底尽瘀的失误治,才造成《伤瘀变病》这类病种的广泛性、普遍性。而现代医学对内伤缺乏明确的诊断,中西临床对宿瘀仍按急性损伤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又使得所发病无以诊治。笔者临床卅多年,见受此危害者可谓比比皆是:青少年发育不良、伤瘀潜伏期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婚后多病早衰,中老年综合体质下降,合病并病接踵而至,内伤宿瘀在各年龄段使体质下降、多发病的产生起着主导的作用。更由于现代中西医界并不重视此类病源,认为外伤、既使是已成内伤也认为是骨伤科范畴,于内病变无关。见包括不少业内专家自身屡受其害,更何况广大患者乎。总以为一论到内伤,就是下三滥江湖之术,令传统医学中的这一瑰宝得不到充分正常的发展。院校《骨伤内伤学》教材,仍仅停留在古人对并发症而不是以证系来辨治,对《伤瘀变病》没从理论上系统地辨析归纳,对临床诊治法更无规范地指导,导致正规医院,仍至民间各说其是、各行其法,令患者莫衷一是,误人害人实属非浅。法医界亦对内伤无法诊断,社会问题更加麻烦复杂。                                 

 

三、《伤瘀变病》应成立以体系进行辨治的必要性:

伤瘀变病的病因是外源性的,而成为宿瘀之后又导致躯体类与脏腑类两大类病变。现阶段临床分科将躯体发病划为骨伤科,所继发的内病变属诸内科。而瘀源需外治,骨伤科治外却不识治内变,诸内科不识需外治宿瘀才能治根。这是我们医学理论和临床界的错误!两大类病变常同时合病并病,患者常找多科专家,各治其属,而令常见病、易治病拖延成慢性病、疑难病,甚至恶性病变。现代医学临床界,往往是跟在继发病变后面治标,而极少能认识到伤瘀这个根。既使不少已认识到瘀血型病变,但又仅识“久病伤络”,而仍不识先“络伤”,才令“病久”这一《伤瘀变病》。作为整体医学的一部份,《伤瘀变病辨治体系》就十分强调“瘀”、“变”同治,不至于治外不及内、治内不及外、治变(标)不治本(瘀),治本不治变的偏颇。所以我们医界应充分认识到这一体系的变病,临床应予整体性辨治的必要性。 

          

四、 推广、普及《伤瘀变病辨治体系》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业内普遍认为21世纪是中医学走进世界医学的世纪。不但中草药、针灸,包括各种特别是整体调整的以提高免疫力、综合抗病能力的传统疗法,以改善20世纪抗生素时代为维生素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代疑难症瘀血型病证,已被广泛重视,而《伤瘀变病》又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大类。如仍按体内给予活血化瘀治疗,无疑延误病机,浪费钱财。此病源病种之广泛,不但体力劳动者有之,而脑力劳动者亦非常普遍存在。笔者见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军警、武术、体育院校生),他们在学习、煅炼、训练过程中的内伤宿瘀,均末得到正确的治疗,健身之际却又留下终生遗祸,能不心痛。而此类院校只重成绩不重视或不知道及时不留瘀的治疗,也正是我们医界没有规范的诊治体系所造成的。所以无论从下一代健康、全民素质来讲,还是从预防、治疗、康复、抗衰老等诸医学领域,以及目前医改后的防治水平,《伤瘀变病辨治体系》的研讨、开发,均俱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五、 建议中医院校增设“伤瘀变病专科”的紧迫性:

     从急性外伤期临床往往不重视或采取应急应付的敷衍疗法等失、误治原因而造成的遗瘀,一定时限即形成宿瘀,由于宿瘀本身因血瘀气滞导致“正虚”后易招兼邪而发展成“诸变百出”、“其为病不可胜言”、“无从逆料”的《伤瘀变病》,其中从宿瘀的形成期、潜伏期,乃至发病期的前阶段-----经气型(功能型)病变,却一直到经血型(器质型)病变,才能被西医确诊,往往失去了这漫长的极佳的治疗时机。从产生病源到发病前中期的各阶段,如能及时采取与伤变规律相应的内外同步、两力同步的《内伤疗法》,常可达到标本兼治,即有既防又治、阻断恶变、又加强康复等综合功效。《内伤疗法》适应之广,方法之简便易行又容易推广普及。从现在医界不识伤瘀变病这一体系进行正确地辨证诊断,临床用封闭、止痛等应急处理不知急性期的不留遗瘀的治疗以至抑瘀留祸,到这次医改后吊治伤治疗费标准的出台,以及民间乃至医院各行其是的治疗和乱收费,都存在着十分混乱的无法则的局面。所以,无论从对整体医学整埸效应方面的研究,还是从基层需要掌握对这类变病能够诊治的全科医生,中医院校都应担负着整个体系的继承、研讨、开发的责任。为了中西医结合从理论到临床铺开出一条融洽的窗口和途经,为了领先于世界医学之林,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了弘扬传统遗产,笔者认为政府应看到此项工作的紧迫性。

 

六、 建议政府出台扶持传统医学的政策和具体奖掖措施:
     传统医学需西医微观的介入是一种方向。而整体医学的宏观整场效应的研究,人类仍处于初级阶段。包括与《伤瘀变病体系》相应的《内伤疗法》,民间不知还有多少非常宝贵的与现代医学有极强互补性的传统疗法。政府不能只唱高调,不能囿于一种研讨开发的方式、模式(官方的、或只民间的;或只对近期有经济效益的才感兴趣)。多少民间人士为此甚至奉献终生的精力,到头来还是付之一炬。在发掘、鼓励一技之长者无私奉献的前提下,应给予各方面研讨工作的支持。现代人已对前古许多瑰宝的流失而痛悔,传统文化的结晶如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现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是现时代的各级政府,应首要负起这个责任。所以,建议卫生部联合国务院其它部门专家成立一个传统医学领导小组,统筹并实施对发掘、研讨、开发的具体项目、措施的审议,包括组织专家检讨、验证、规范等工作,并应出台对有突出贡献者的职称、待遇等具体奖掖制度,形成一个欣欣向荣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时代的氛围,以显我泱泱文化大国之风范,造福于现代人,造福于后代人。
                                         2001年12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