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医学,亟待重振

(2008-10-12 13:45:11)
标签:

保健

瘀血

传统医学

医界

脏腑

内伤

经穴

中医

南少林

运动医学

传统医学,亟待重振 

附:给医学界领导及全国同仁的一封公开信

   

    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思想常随着历史背景而发生偏极的思维方式。传统中医要走中西医合的道路,过去现在将来无疑是正确的。但又何时起人们的目标全指向西医微观研讨,而回头认为中医之六经、卫气营血、脏腑等辨治体系,已发展到顶峰,只有西医化才是出路。对最庞大的宏观辨治体系(整场效应辨治体系),都没意识到其有永无止境的探讨领域和空间。


   现代疑难症多属瘀血型,是被业内广大有识之士所共认。伤瘀是古之三因病因学第三因中种。千年来人类受外感病威胁,导致医界偏重于伤寒温病的研究,但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外感病已被征服,内科杂病疑难症才倍受重视。如仍以伤寒温病中因寒因热至瘀来论治,从病因病源上来讲已不全面。对人体最直接最普遍的外源性伤损瘀血,乃主要的致病内因,兼附它邪、纠杂综合众多病因,令腠理顽瘀产生恶性场效应的恶果,人们都没认真从因果、标本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分析、论治。武林武医为此作出巨大的贡献,然而至今医界对之几近盲区。


   国外,日英美医界对此已给予大量关注。而我之瑰宝却沉沙浸淫。是以笔者多方呼吁,早已初具规模的“伤瘀变病”体系应尽早完善、普及,造福人类。为不要让类似发明火药却被洋枪洋炮奴役的历史事件重演,为武医这朵奇葩发扬光大,为能在未来回归自然的医学领域中发出异彩,共同努力。

 

                                                    林宏         

                                                    98.8.25 

附:给医学界领导及全国同仁的一封公开信

 对成立关于“伤瘀变病”诊治研究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目睹现在整个医学界忽视的,几乎危害每个人身体健康,临床涉及所有体内病变各科的“伤瘀变病”,从院校理论到临床基层,却无人问津,笔者深感芒刺在背。
   “伤瘀变病”由外及内,是人体曾受相对外伤令机体产生瘀血,或仅以止痛为目的错误的失、误治所遗瘀,继而造成对人体组织器官及相应脏腑产生功能最终导致器质病变的一系列变病。
   由于外伤是人所难免,其病变又在相对潜伏消耗性状态下进行,故其为害至深至重至广。清.沈金鳌曰:跌扑闪挫---令“诸变百出”,“其为病有不可胜言”。清《全体伤科》曰:医伤之难,难得其全,内外经融会贯通者难,王清任诸逐瘀汤治难症,吴师机外可治内,等等,说明清朝已对伤瘀变病的繁杂难治,不但从理论认识上已初具轮廓,且对其继发病变已查觉如何正确内外同治才是难点。惜清任亦仅知内服以祛因瘀之难症,却不识外伤宿蓄腠理之瘀应如何内外同治。可喜的是民间武林武医外吊内服法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仅靠口服,枉费药材,贻误病机,对已呈胶著粘腻甚至坚积,与它邪互结成痼之瘀,非借外力重力巧力攻逐之不可。


   病因证治,证因源开,然而至今两百多年来,后人不但对宿瘀变病没继续深入全面探讨,不少人却反而将之视为不科学,对其错综复杂多性质、多层次、多部位、多脏腑合病并病,以现代医学微生物为主的病源学认识体系去诊治,不知传统整体观念的瘀令整场效应产生恶质化的客观规律,更不识变病此起彼不伏,临床又顾此失彼,多源于斯。


   此内病外源性学说,特别伤瘀非它因致瘀所可比,也是祖国传统整体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伤瘀(比六淫、七情等致瘀更直接更深重)与其病变截然分开论治,导致临床虽知疑难症属瘀血型,却长期茫然口服泛治,不知从病经上寻找瘀闭要穴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至今医学界特别是中医界竟然对之漠然视之,或亦囿于西医学无外伤瘀血令内病变这种概念。科学已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医学竟然还有如此遗缺,让伤瘀这种人人明知的病因,却肆无忌惮地‘猖獗’,真乃是莫大的悲哀!

 
   沈氏知“不可胜言”、“诸变百出”,却无详述病变规律、性质、特点、范围、后果;清任内服,不识腠理瘀伤之源如何诊治;师机外可治内,却未涉及伤瘀及变病;武林武医及骨伤界仅知十四天或一个月以上者难治,亦未深入其内变证范畴审度。先哲们艰辛探讨的心血,至今并无发扬,岐黄之后能不汗颜乎?临床见无数内伤(知痛)患者被胡医打封闭拔火罐,甚则针刀枉施,瘀血未化,经脉已伤。瘀变(反而痛不明显或无自觉性痛感)患者,一日找几科专家却常顾此失彼,不知有的宿瘀一穴损多经,有的多部位协同效应所致,医者不知其所以然,仅知对病灶枉施割治,不知追源只知病发局部,是目前中医西化的弊病之一。先父文革被打遍体鳞伤,幸得先师(魏氏.福清高山鹤山人氏)治疗,并传授南少林独特的以目诊报伤为特色的内外同步吊治内伤法,衍用于对诸内病疑难症的诊治。临床中,首先准确找出病经宿瘀之所在,以‘舍病取穴’,攻逐顽瘀前提下,兼顾十二经脉的整体阴阳的平衡,对现代常见难治症(如各型期肝病、肝硬化、各种胃病、结石、五脏久治难愈的痨症等),取得比其他常规疗法更好的疗效。


   所以,笔者认为,被现代医学失落的伤瘀内病变这种病源学,将‘伤瘀’与‘变病’因果分开,以治它因之瘀仅用口服的方法治疗此类瘀变,认识上不重视引致治疗上偏内或不知内病外取等,是导致常见内病之所以成为难症的最主要的原因。现院校骨伤内科学教材,仅囿于急性期并发症。伤瘀内变亦在诸内科中极少论及。先人已有明训,是吾辈荒废不学矣。
   所以,无论从这种人人难以幸免的最广泛的致病源来讲,还是为拓宽中医宏观研究领域及其思想,扩大中医治疗范围,提高治愈率,以及下世纪回归自然疗法的世界医学领域中,让这种‘瘀’‘变’同步诊治的“内伤疗法”,早日纳入临床常规疗法,对预防、治疗、康复、防衰老等各医学领域,均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成立有关专家为首的“中医伤瘀变病学“小组,对伤瘀变病研究体系,审议规划出具体的目标和方案。
2. 组织广泛的全国同仁群策群力,从理论到临床进行各种疗法的征集、甄比、筛选、验证、总结,尽快作出规范的诊治方案,纠正补充已出版教材的错误与不足,尽早结束其对人类长期严重危害却不被重视的状况,藉以杜绝社会上(包括不少医院)招摇撞骗牟利害人、贻误病机的混乱的局面。
3. 卫生部以及有关领导部门应制定相应奖掖制度,勿让传统遗产自生自灭,政府应创造鼓励能者无私奉献的氛围,让祖先智慧的结晶这一无形无价之瑰宝造福人类。
 

(此文入选于北京98年10月《第三届全国传统医学、传统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