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辨识瘀血谈起
——兼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兼容模式
林宏
生命在于运动,谁都知道。传统医学就早有过逸过劳这两种致病因素。如何是道取“中庸”?缺乏运动血气不畅也产生瘀,过分运动损伤难复也产生瘀。西方医学界认为衰老的原理有微量元素缺乏论,水电介质紊乱论,而我国有权威机构得出的结论却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各国对衰老病理研究的观点大相径庭,到底谁对谁错?还是都错?还是都没错?
我们老祖宗对此论述的就不知有多少。从黄帝内经起就有研究总结。饮食起居、情志修练、针砭药石、晨练活动、药膳将养、融入自然、静听净视、悦音茗茶、日浴花浴冷浴热浴,自身穴按、整脊推筋、吐纳周天、聍师邀挚、琴棋书画,更有各门派武术武医练武健体治病养生,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异彩纷呈。
而无论何派,都离不开舒筋活血,打通经脉。其理论基础都是一样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阴阳气血上下表里融会贯通,四季五气顺应自然。这与传统理论所说的百脉如川血濡百脉与天人合一的理念宗旨一脉相承。亚健康、疾病,都是人体没有顺应自然规律所产生的。而最关键的病理基础,是血运不畅引起的。古人曰:百脉不利,百病乃生。可见传统医学对血气运行是多重视。
百脉不利,即是指血液运行不通畅。所有病因都会产生此病理现象。而所有病因发病康复后,几乎都多多少少滞留有不同程度的“瘀血”。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锻炼,就是为了将体内不经意产生和滞留的病理性产物,通过增强血运而将之催化及排出体外。现代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也就是这个道理。人类过分的、激烈的、超负荷的运动、劳作,是最常见的产生体内瘀血的源头。所以,武医,特别是少林派为代表的武医,对练武产生的伤瘀,认识并研究的最深刻、最广泛。
人类探讨维康思路,不能超越自然规律的范畴。不少逆转病理所需的治力,所谓的太迟或太晚,往往是时效性的问题。而即使是早期发现,不少病理性质已不是医学外援性和患体可被激活的本能所综合的振复力所能治理。这就提醒我们,变病以及所谓的亚健康,甚至是古今都认为玄虚的时辰穴伤的生物钟规律问题,绝不是古代圣贤们故弄玄虚留下的迷惑。贻遗交代后代,是有望我们深入探讨,然而,我们在这方面不但没继承没深入探讨,还首先对他质疑、嘲笑、甚至蔑视。
不回避现实、不回避矛盾、不回避难题,不因为现在没办法解决而就说没有此类问题。更不因为现代医学科学无法解释,就也认为没有此类问题的存在而同样采取规避的态度?伤瘀与其继变病就是至今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到的一大类人类最原始的疾病。从古至今,民间医学都有伤劳(痨)一症的说法,现代医学如何定名,又如何解释?
外因病源死亡的诸如病毒细胞,它由于未能排出变病组织而能被现代医学所认可为瘀血的因子,是瘀血的组成部分之一。试问,浅层肌肉伤瘀可见的才会被承认,深层次的伤瘀,为何就因看不见而不承认呢?瘀血成块形成血栓才被仪器检测到才能被承认,往往又是太迟疑了。更不要说伤力能导致内脏腑产生什么继变病了。可以说现代医学对软组织伤瘀的继变病是属于什么病种都无法界定。病因难究,病理不明,病症不识,更不知从何入手。都将它们列入不明原因的疑难病症,可谓相当愚昧和可笑!!!
传统武医的目诊,举手之劳,就是无法认同认可。?《中医诊断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过的福建民间有目诊报伤。40多年过去了,哪一个政府或民间组织进行深入地研讨过?甚至民间相反的谬误的诊断方法,竟然无人纠正。学术界(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对民间武医的宝贵遗产,什麽时候认真对待过?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口号提的很响,何时惠及武医这一民间学术过?对传统文化的荒废,对传统瑰宝的资源浪费,被外国剽窃后转化成他们的知识产权,反过来说我们去侵犯了。我们国人的民族气节都到哪里去了呢?我们的自豪与尊严又表现在哪里呢?祖宗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又有何用处呢?当有朝一日我们得向外国学习伤瘀变病(包括西方现代的运动医学)的诊治法,我们又如何可自称为岐黄之后呢?
活血化瘀是现在临床对各科疑难症探索超常规辨治的出路,且近期症状多数均会得到改善,然而,为何继续应用又难取得进展?说明认识到瘀血这种病理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就是因为只限于感知到‘久病伤络’,而仍不识‘络伤病久’。同样难治病的病理基础是瘀血,而瘀源却完全不同。其表现也是大相径庭!久病伤络,是非伤瘀之病,久治不愈而产生的经络淤滞,再久,继而才会产生瘀血;而络伤病久,却是首先因有伤瘀,才令伤瘀所产生的继变病难以治愈,或他因常见病在将愈未愈、或反复迁延之际,新增伤损之瘀即令常见易治病成为难治病。
所有致病因子都会引起体液的代谢和循环障碍。不必仅有生理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才是。不协调的能量因子,就足以破坏人体有序循环的整场效应。一切以化学性质存在的物质基础,受物理性质的致病因子的影响,所产生的疾病,就足以让人类医学摸不着北。而机械类损伤对人体的影响,特别是外伤转内瘀所产生的继变病,更是至今现代医学所无法诊察的一大类疑难症。在转成内因致病因素中,伤瘀犹未被予以首肯。为什么?就是因为伤瘀理化双方面的病理基础难以检测。
《医林改错》作者王清任创作的五逐瘀汤,被现代医学推崇为瘀血症的灵方。这是好现象。起码说明,传统治疗瘀血的方法以及方剂,已经倍受瞩目。起码知道在对现代疑难症深入探讨中,从传统的活血化瘀可以找到出路。不像现代有人似乎代表先进的医学科学,在岸上看海里溺水似的传统医学,发出:传统医学只有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才有出路。为何就不知道现代医学如果不从传统医学的整体理念中寻找出路,那才是人类医学走进死胡同的悲哀了。当西方学者从东方整体医学中探寻到曙光和方向时,我们的拥有几千年的传统医学的东方岐黄子孙,又何必跟在西方准备或者说已经淘汰和遗弃的遗矢后面紧屁吸咏呢?
若没有传统医学作为根基的现代医学,必将走向违背自然规律的似乎是走进茫茫飘渺的太空一样。微观医学脱离整体医学,就象钻牛角尖一样,越深入就越顾不了整局的宏观效应。所以,两者无不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辉映。攻击、贬低、毁谤都是愚昧的所谓‘科学的卫道士’。我们要儆醒地看到,没有、不会也不懂得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他们是在暗地里深深地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精髓,想有一天要超过我们(其实可能已经做到了)。我们为何不自强做强自身呢?有真知灼见的西方学者,从真正挽救他们面临危机的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所作出的呼吁------要从东方整体观念中寻找出路。传统的可以成为历史,被淘汰、被淹没、被遗弃、被糟蹋,但是有生命力的就不会被泯灭!武医文化至今不被淘汰不被泯灭,就是因为他有坚强的生命力,更因为不少有识之士深刻地意识、领会到,至今所谓的科学所无法理解、解释的传统医学里,蕴藏着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人类历史长河中积累的宝贵的智慧结晶。是一个难以真正全面挖掘的宝库。近代几百年肤浅的现代科学,有什麽理由可沾沾自喜的呢?为何不知天高地厚地妄肆诋毁传统医学呢?是的,很多传承下来的学说和学术,至今仍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要现代科学去诠释他呀!哪能因为无法诠释就慨然否定及至欲除之而后快呢?现代人的意识,往往连什么是在抄刀自杀为何都不知道呢?
现在常常可见消毒不要太过分的警告,矫枉过正吗!历史证明,将来的科学往往会取代以前的认知水准。为什么?人类自己就是自然界中之一物,焉知其全貌?更焉知宇宙无定数的动态规律?我们要清醒地知道,如何再先进的认知水平,均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陷于某个历史阶段的所谓‘再全面’的观点,没有经过历史长河的验证和考验,都是昙花一现。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要有历史经验的沉淀与积累,才是经得起历史大浪淘沙的考验。传统武医是前人不知经过多少代人反复实践验证的一门学科。虽然总结缺乏理论体系的哲理性,但是,可以说都是前人血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所总结下来的,完全具备有可重复性的操作性,说明了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顺应了自然的‘规律’这一不变的道理。而其长效性才使其拥有隽永的生命力,这应该就是什么叫‘科学’的最好的诠释!
不超支健康成本、不自欺欺人、不短视行为、不应急敷衍、不穷于应付、不压抑本能,不拆东墙补西墙,不为另类病种遗造伏因;而能顺应自然、发掘体能、激活自体康复机制、不依赖外源性人为医学手段,应该是现代医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从14世纪到至今,西方医学追求的既能驱除外因,又能激活本能,又能调动人体整体综合体能的方法,始终未能找到。这在我们传统医学里,就不难做到。
因为我们秉承的是“内经”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既能激活本能又能驱除病因的同步法,所以我们做到了驱除病邪的同时又调动了被抑被淤的‘正气’。所以为什么说我们的传统方法,有现代医学多领域的功能,就在于我们有机地将不同疗效的方法,动态地结合在一起。源变同治、本标同治、内外同治、主客同治,攻中寓补、补中寓攻,治养结合、辅以药膳,中西结合、心疗体疗,古今中外,各法结合。中外古今,何有此方哪有此法?故又有此功效?极大地将人类被动医学转化为主动医学,没有从传统医学中吸取精髓,现代医学能做得到吗?
西方医学为什么难以做到掌握人类医学的主动权?关键的在于将探讨的目标定位设立在应急医学的观念基础上。将一切(或大多数)致病因素,归咎于外因。不会深入地从人类自身的内因找起。更不要说许多由外因转内因的病种上。对外因致病的研究,已经接应不暇,为何还不知跳出此框框,先跃出永无止境的以外因为主的窠臼里。一头钻进微观医学的死胡弄里摆脱不了的尴尬的被动局面,什麽时候才能儆醒?
上下四方无穷无尽的空间为宇;古往今来无穷无尽的时间为宙。此‘其大无外’也。剖析微观以知宏观,深究局部以求整体,亦应知‘其细无内’矣;反之,宏观指导微观,整体规划局部;此双方不得有偏颇之念,方符阴阳之道。传统文化的理念,为何非常尊重太极两仪?生来死去,升降出入,化无成形,否极泰来。成自无态,化由有形。故无即有,而有既无。无知始端,浑为一体。天人合一,整体局部,内外不分,表里一统。是为道矣。千古不移之真理也。故医道者,医之之道也。不应天道之医道,焉有永久的生命力?
不偏不倚,中西合璧,古今传承,药治心治,内治外治,药膳食调,药物与非药物,各法有机结合,组合更符合人类生理自然规律的科学的养治结合的方法,应该不仅只是传统医学的任务,更应该是现代医学刻不容缓的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