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琦教授致信评《民国诸葛赵凤昌》
(2010-10-16 13:45:59)
标签:
杂谈 |
吴欢先生,您好!
承赐大作,谨致谢忱。大作对辛亥历史作出深入的剖析,有功学林,快慰之至。拜读大作,我有两点突出感受,奉告如下。
第一,关于“历史合力”问题。我完全同意冯教授的观点:“读完这部书有助加深对‘历史合力’的认识。”从大作中还可以看出:这种合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人物的合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方式的合力。至于哪一类历史人物,哪一种实践方式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历史形势作出判断,不能一概而论。革命党人起义武昌,赶走清朝湖广总督瑞澂,厥功甚伟。其后袁世凯奉清廷令率北洋军队南下,与革命党军对持。
形势向人们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既建立民国,又不要再演像太平天国后期那样的两支汉族武装大火并的悲剧。适应这个形势的需要,,一批知识精英、开明士绅、工商领袖倡议并组织南北议和,取得了建立民国的丰功伟绩。从这个意义上说,阁下将赵凤昌誉为“民国诸葛”是确当的。
第二,关于创建民国的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问题。读完大作以后,我深深地被包括孙中山、黄兴、赵凤昌、张謇、庄蕴宽在内的许多历史人物身上散发出的浓厚的“人我和谐”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人我和谐”精神,而不是“人我斗争”精神导致南北议和,民国建立。我很赞同马教授在序言中的一段话:“刻意模仿法国大革命的辛亥革命的后半场 ,并没有走向暴力,而是走向了和平,走向和局,革命者充分展示了其伟大心胸,没有私利,而是与参与各方分享权力,相互妥协,相互让步,不仅使共和体制照样达成,而且使中国人避免了一次空前的大浩劫大灾难,避免了一场规模不会太小的血腥屠戮。”没有私利、相互妥协、相互让步,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人我和谐”精神。
祝阁下再出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