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的环境
(2009-11-04 19:11:53)
标签:
孤独症自闭症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环境教育 |
分类: 学前教育学 |
第一节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与构成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幼儿园环境是支持与影响幼儿教师与幼儿在园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幼儿园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园内外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专指幼儿园的内部环境。
(二)幼儿园内部环境的结构
幼儿园内部环境,从时空结构来看,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生活制度与常规等。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场地、园舍设备、材料、空间结构与环境布置等构成要素。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在园活动的物质条件与基础,它影响与制约着幼儿园教育的质量。
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教师与幼儿体验到的幼儿园或班级人际关系的性质。构成了影响幼儿教师与幼儿在园活动的心理气氛。
幼儿园的生活制度与常规要求,是幼儿园内部环境以时间为维度展开的结构,它可以被用来预测在一定的空间结构中,通常会发生的活动、事件以及被允许认可的活动的方式方法。
(三)幼儿园内部环境的构成要素
幼儿园的内部环境,从结构上来看,有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生活制度与常规要求等三个部分组成,但是,这三个部分,实际上都是由“物”与“人的活动”这两种要素构成。
二、幼儿园环境的意义与功能
(一)幼儿园环境的意义
1、幼儿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环境。
2、幼儿园也是幼儿重要的学习环境。
3、幼儿园不仅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也是教师工作的环境。
(二)幼儿园环境的功能
1、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这是环境的基本功能。
幼儿园环境的基本功能,是影响与控制幼儿的行为,引发幼儿符合教育目的与要求的行为。这一功能是通过创设符合教育要求的环境来实现的。
2、幼儿园环境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教师根据既定的教育目的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环境中的各种要素,为幼儿创造出来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环境。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与要求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2、发展适宜性原则
3、幼儿参与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幼儿园环境的安全,不仅指物质环境的安全,还包括心理环境的“安全”。幼儿园环境,应当使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2、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
幼儿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必须考虑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拥有保证幼儿在园进行满足各种基本需要的设备、设施与条件。
3、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创设要反映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而不能仅仅从成人的眼光和欣赏标准出发,去创设幼儿园的环境。
4、符合教育目标与要求
符合教育目标与要求的幼儿园环境,首先应当是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环境。
符合教育目标与要求的幼儿园环境,还应当反映本阶段教育的任务与内容,向幼儿与家长提供丰富的各种教育信息。
5、适宜于社区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条件
幼儿园的环境,应当反映当地和社区文化背景与特色,使幼儿园成为幼儿认识家乡,了解民族文化传统的场所。
第二节
一、户外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一)创设户外环境的意义
1、幼儿在户外活动,可以经常接受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的刺激和阳光的照射,呼吸新鲜空气,能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2、幼儿在户外奔跑追逐、攀登钻爬跳跃,使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得到锻炼,可以提高身体活动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等。
(二)户外环境的构成
我国幼儿园户外环境一般可分为三大区域:集体活动区、器械设备区、种植养殖区。
(三)户外环境的创设
1、地面
2、器械设备
3、游戏场地的结构
4、绿化
二、户内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一)面积与空间利用
1、足够的空间是幼儿在户内开展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
2、在面积既定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空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家具、设备,为幼儿腾出活动空间。
(二)户内环境的结构
一个结构良好的户内环境应符合以下标准:
1、活动区数量、面积适宜
2、各活动区的活动互不干扰
3、安全、卫生
4、幼儿有独处的地方
5、对幼儿的行为具有控制的作用
(三)材料的投放
1、各活动区必备的材料
2、材料投放适宜性的评价标准
(四)壁面布置
1、壁面布置要配合课程内容,体现一定的教育目的。
2、壁面布置要让幼儿参与。
3、壁面布置的主要观众是幼儿。
4、壁面布置要注意形象、色彩、形式、空间等造型要素之间的和谐性。
5、壁面布置要考虑幼儿的审美趣味,富有儿童情趣。
6、壁面要定期更换,保持整洁清新。
第三节
一、尊重和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
(一)尊重与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
(二)尊重与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三)尊重与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
(四)尊重幼儿的人格,满足幼儿自尊自信的需要
二、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一)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
1、教师要以亲切、平等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在心理上消除对教师的隔阂和畏惧,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感到教师的关注,密切师生关系与情感。
2、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切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幼儿,对幼儿发号施令,强制幼儿服从。
以下是影响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一些不恰当的交往方式:
命令、警告、威胁、说教、否定式的安慰、审问、置之不理。
(二)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方式
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言语的和非言语的。
教师与幼儿交谈,包括问候、讨论、聊天等,是师生相互了解、密切感情的重要途径。在运用言语沟通方式与幼儿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容易犯的错误是:
1、单向说教。教师只顾自己讲,很少考虑与顾及幼儿的感受。
2、与幼儿班级交往多于与幼儿个体交往。
3、否定性接触多于肯定性接触。
教师要学会倾听幼儿的谈话,理解和分享幼儿的想法与情感。倾听是打开幼儿心扉大门的钥匙。倾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被动的倾听:仔细地倾听幼儿的谈话而不作任何言语反映。这种倾听方式可以传达对幼儿的接受。
2、单纯的认可:用点头、鼓励、赞同的声音等表示自己的注意和接受,以及进一步倾听的兴趣与愿望。
3、主动地倾听:主动地理解对方的情感、意愿,在倾听的过程中分享对方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对方。
例如:幼儿一边看书一边在等妈妈来接她。突然她抬头问老师:“我妈妈什么时候才到?”幼儿可能会得到教师的两种回答:
(1)“5点半”。
(2)“你想妈妈赶紧来,对吗?”
在第一种回答方式中,教师把幼儿的问话所传递的信息理解成为一种中性的要求:“她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来”,忽略了幼儿的焦虑与不安。第二种回答是主动倾听的方式,教师从中捕捉并体验到幼儿的焦虑不安,并对幼儿表示了自己的接受与理解。这种方式可以使幼儿感到教师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使幼儿能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自己说,还要学会倾听,用积极主动地倾听方式鼓励幼儿说,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想法与情感。
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要掌握以下与幼儿沟通的基本技能和要点:
(1)尊重、平等、亲切的态度;
(2)积极主动地与每一个幼儿交往;
(3)熟记每一个幼儿的名字;
(4)和幼儿说话时要有视线交流;
(5)蹲下身子和幼儿说话;
(6)要仔细、主动地倾听;
(7)适当的身体接触;
(8)说话语调自然、速度恰当;
(9)经常微笑;
(10)不出恶言恶语。
第四节
一、幼儿园生活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一)生活制度的意义
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定时进餐及充足的睡眠。
2、在合理的生活制度下,幼儿身体各部分包括大脑皮层在内,活动与休息都得到适宜的交替,身体的营养消耗也可得到及时的补充,有利于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3、可以使幼儿对幼儿园环境与生活产生安全感,适应幼儿园生活。
4、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幼儿园教职工做好保育教育工作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制定幼儿园生活制度的依据
1、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2、季节和地区特点
3、家长工作的需要
(三)幼儿园生活制度的执行
1、生活制度确定以后,保教人员必须树立对幼儿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统一要求,相互配合,严格执行生活制度。
2、保教人员在执行生活制度时,应做到全面管理与个别照顾相结合,在面向全体科学护理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同时,要考虑和照顾幼儿的个别需要。
二、幼儿园常规的制定与执行
(一)制定幼儿园常规的目的与意义
1、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
2、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
3、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
(二)常规的选择与制定
1、影响常规选择与制定的因素
(1)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
(2)教师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3)幼儿园的设备条件
(4)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2、常规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1)保障幼儿健康安全之必需
(2)保障集体活动顺利进行之必需
(3)保障幼儿社会性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之必需
(4)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可以做得到的
3、常规的制定
(三)常规的执行与常规教育
1、规则应由少增多,逐步出现
2、规则由活动中产生
3、用正面的表达方式表述规则
4、研究规则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
5、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6、常规要求坚持一致一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