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的油》赏析
(2010-12-10 13:24:53)
标签:
杂谈 |
每个人都会有用武之地
——《蛤蟆的油》赏析
【原书选摘】
把我这个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寄养在这里,纯粹是父亲的主意,因为我身体太弱,想让我在这里好好锻炼。父亲给本家主人写的信里给我详细安排了锻炼课程,这家主人也严格遵照父亲提出的要求办事。这些锻炼项目,对我这个城市长大的人来说,是十分严酷的。
早晨很早我就得起床,吃过早饭后,他就让我带上够两个人吃两顿的米饭以及大酱、咸菜等,把这些统统装进一个大食盒里,还要带上一口锅,仿佛赶出家门似的催我上路。
大门外有一位本族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等我,这孩子每次都带一张捕鱼的大网和一杆长柄耙子。
总而言之,午晚两顿饭必须在外面吃。这就是告诉你,如果在咸菜之外还想吃点别的,那就只有自己动手捕鱼了。
所谓长柄耙子,实际上是一杆圆木,顶端安着一块方形木板,用它推水,把鱼赶到大网里去。
陪我一起出去的小学生身体非常结实,他使起那耙子来灵活自如。可我拿起来一试,沉得吓人,再拿它赶鱼,简直就是一项相当累的重体力劳动了。
我可不愿意每顿饭净吃咸菜,所以不得不使那耙子赶鱼,那小学生只管下网,绝对不耍耙子赶鱼。我觉得简直是岂有此理,就把耙子捅给他说:“你也赶!”可是他却说:“不行啊,这是命令!”
我父亲的命令竟然灌到这小鬼的脑袋里,我在惊叹之余也就无话可说了。
在外边吃午饭时,因为是夏季,所以一般总在凉爽的森林里吃。先埋上两根“丫”字形的树枝,架上横梁,再在梁上挂锅,拾来枯枝做柴。锅倒是铁打的,用这个锅来做“贝烧”。
鱼主要是鲫鱼和鲤鱼,有时加些山蒜或山菜。筷子是削了树枝做成的。这种饭菜出乎意料地好吃。
写文章当然应该写“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不过有些言过其实。尽管如此,那好吃的程度也确实非同寻常,和后来我热衷登山时,在山上吃的饭团的美味不分高低。
我们的晚饭常常在河边吃。
晚霞映红了西天,也映在河面上,在这样的河边吃晚饭,别有风味。吃罢晚饭,天全黑下来后我们就回家。
回到家来洗澡时,我已经昏昏欲睡了。我在地炉旁喝一杯茶就再也支持不住了,立刻倒在床上。
除雨天外,整个暑假我每天都过着和山野武士一样的生活。
这期间,我感到捕鱼有趣,所以也就不觉得那耙子多么重了。我们渐渐往更远的地方走,跟我来的孩子开头有三四个,后来增加到五个。有一天,我们进了山,在这里发现了瀑布。
这瀑布从露在外面的一条隧道式的洞里流出来,落到距地十米左右的水潭。这水潭像个不大的水池,水从水潭一角化为溪流流向山下。
我向同来的孩子们打听瀑布出口的那个洞后面是什么样的。他们说谁也没去看过,不知道。我说,我去看看。他们无不大吃一惊,异口同声地说:“连大人都没去过,很危险哪!”极力阻止我。
这样一来,我的犟脾气上来了,无论如何要去。不顾他们惊恐的劝阻,我攀上岩石,钻进瀑布流水的洞中。
我用两手撑着洞的顶部,两腿跨在水上,脚蹬着左右两侧的石壁,朝着明亮的窗子般的流水入口处前进。支撑的手和蹬在洞壁上的脚接触到的全是湿滑的青苔,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
流水在洞里轰隆轰隆地响,但并不可怕。快到洞的另一端时,大概由于精神松懈,我手脚一滑,就掉进了水里。
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是怎样穿过那岩洞的,只记得刹那之间我就被冲到瀑布的出口,仿佛骑着那瀑布似的掉进了水潭里。我游上岸,只见孩子们吓得脸色苍白,个个瞪大眼睛盯着我。
幸亏他们没问我那岩洞的后面是什么。我的确到了岩洞后面,但根本没来得及看。
【赏析】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这种蛤蟆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的油。晚年回首往事时,黑泽明自喻是只这样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的油——这油的结晶就是他的自传《蛤蟆的油》。
但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种种不堪”也无非就是:智力发育得晚,读小学一二年级时“老师说的东西我根本不懂,只好自己玩自己的”;小时候爱哭,被同学们唤作“酥糖”;一开始胆子小,不敢下水游泳……黑泽明写这部自传时是68岁,他是以这时的阅历去评判以往的经历。在写到自己小学时以少年剑士自诩,在一次比试中却瞬间落败,黑泽明感叹道:“人世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不免是井底之蛙,总是管中窥豹。”这写这部自传时,黑泽明一直怀着这样的自省态度,以至于只写到了40岁那年拍摄完《罗生门》便搁下了笔。对此,他这样写道:
“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这一点,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写的这个类似自传的东西,是不是老老实实写了我自己呢……所以,也不能继续写下去了。”
读《蛤蟆的油》,感受最为深刻的还是黑泽明成为世界级大导演的经历。26岁之前,黑泽明还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导演,也没想过会从事与电影有关的工作,甚至于,他这时候都还没有干过一份正式的工作——“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想找出一条出路。”一家电影公司招聘副导演,26岁的黑泽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应聘上了。进了著名导演山本嘉次郎的摄制组后,一片广阔的天地和一条笔直的大道终于呈现在了黑泽明的眼前。
黑泽明受到电影公司的赏识以及山本嘉次郎的青睐并非偶然。他出生于一个武士家庭,自小就在严格的家教下学习剑道、书法和绘画,“势必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得离开家,天黑后才能回来”,高中毕业后,尽管一直找不到出路,黑泽明却一直在努力地充实自己——“我贪婪地往自己头脑里灌输美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方面的知识。为了自己有个用武之地,我一直彷徨不已。”
黑泽明的这部《蛤蟆的油》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但前提是,你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作者: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