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做代价的社会责任感太沉重
(2010-01-02 12:19:20)
标签:
时评杂谈 |
一个人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履行,这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如果以生命为代价,那么,履行抓小偷这样的责任感似乎就太沉重了。
据青年时报报道,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当所有人都沉寂在迎接新年的时候,一位大学生却因为抓捕小偷在离学校不足200米处离开了我们,他就是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化学工程专业0701班班长杨济源同学。他的人人网最后的状态是:“男人可以没才,可以没钱,但是不可以没责任感。”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让他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在深深地敬佩和惋惜之余,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是不是要去履行维护社会治安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群体,大学生正处于由校园向社会的角色转变,担当的社会责任更多的应是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当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挺身而出,不退却,不逃避,也是考验一个人的基本社会素质的标准。象2009年湖北大学生勇救落水少年的事件,三名年轻的大学生为此献出了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每当看到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一方面为年轻群体的行为所感动,另一方面也对越位的见义勇为产生困惑,什么是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社会责任是不是非得付出生命代价?
现在的社会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治安和生存环境面临着很多的矛盾,许多事件的发生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象这起事件的四名犯罪嫌疑人都是外来人员,流动性决定了他们作案的不确定性,盗抢行为随时发生。发生了偷窃的事件,应向警方及时报案。警方要采取措施,加大巡防力度,减少和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而不是要学生自己去做,更不应以未知的后果而采取贸然冲动的举动。
发生这样的事件令人痛心,在理性的思考反思后,我们应对社会责任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不是什么事都需要我们参与,尤其是在诚信度差、人情冷漠的情况下,保证自身生命安全还是第一位的。如果非要用生命的代价唤醒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感,那是社会的悲哀。
斯人已逝,令人哀伤。在新年来到的气氛中讨论这样的话题,是对每一个人的警示。对杨济源用生命代价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他短暂一生的闪光点,他用行动诠释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不过俺觉得这样的后果,用年轻的生命做代价,来履行社会责任还是有点太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