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于北京 张巨峰
古埃及人和古玛雅人将他们帝王的陵墓或者祭祀的祭坛建成四方锥形,外形像汉字的“金”字,我们中国人就把它叫做“金字塔”。从此,我们也将形状类似的东西称做“金字塔”形。远隔万里在非洲的古埃及人和在美洲的古玛雅人在没有任何通讯和交通联系的情况下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把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建筑物建成类似的样子呢?我觉得他们都想通过这种建筑形式反映他们潜意识中某种追求和观点:一是稳定。“金字塔”的造型是水平切面的面积从下往上按平方速度收缩,下大上小,非常稳定,反映了他们希望他们所统治的帝国稳固长久的心态;二是社会结构的体现。国王只有一个,站在“金字塔”的塔尖,下一层是贵族大臣,再下一层是士大夫等等,最底一层是奴隶和贫民,从上到下,人数呈几何基数增长,是社会结构的写照。
其实,现代社会结构也和古代社会的结构类似,所不同的是现代社会理论上讲不论在哪个层次,生命权是平等的,而社会分工是呈“金字塔”形的:总统元首一个国家就一个人,部长省长几十个上百个,司长厅长几千上万,处长几十万上百万,普通公务员就更多了。政府系统如此,其他系统也类似:搞学问的成千上万,有成就的、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就是少数几个;从事体育运动的能拿到冠军的就一个;唱歌能唱到维也纳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人也不多,等等。
我们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这个“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内,且“金字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构成结构的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各分子的性格、兴趣、机遇、追求各不相同,有人一辈子原地踏步,有人坐火箭上升,“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但是“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向“金字塔”顶部冲刺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也是一般人的本性,因为拥有资源、信息、权力的多寡与“金字塔”对应正好呈“倒金字塔”形,越是处在“金字塔”上部的人,拥有的资源、信息、权力越多,得到的利益就越丰厚。然而“金字塔”顶部的空间是狭小而有限的,只能有少数人抢到其中的位置。成为“少数人”的约束条件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的方面,首先是有没有这样的天赋、冲动和想法,其次是有没有具体方法论指导实践,第三是有没有去实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有“内”的条件,没有外部资源的保证和适当的机遇,也很难在“金字塔”上部找到合适的位子。实际上,大多数人属于“多数人”,处在“金字塔”下部,努力向上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努力了,没上去也没有关系,因为“金字塔”的社会结构中会给每个人都留下位子的,只要你能找得到合适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