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于北京
张巨峰
企业和人一样也有着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生产的产品会从单一发展到多品种;面对的市场可能会从地区市场发展到全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管理的人员数量会从少到多,员工性质会日趋复杂。这就意味着企业要随着成长壮大而不断调整经营模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适应相应的变化。这里简单谈一谈企业在不同的阶段的重点管理模式。
苏轼说过“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的警句实际饱含了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不论是“人治”、“法治”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应用,要符合“时令”。企业管理不仅需要“人治”、“法治”,还要有“自治”和“无治”,下面谈谈这四“治”。
起步阶段要“人治”。企业草创时期人员相对较少,业务相对简单,管理内容不太复杂,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如何生存。这时企业一是可能没有规范的制度、规则,二是即使有制度、按规则,如果机械地照章办事,可能使企业失去许多成长的机会。而此时企业领导人是否有绝对权威和魅力团结员工、激励员工,领导人的意志能否迅速传达对企业能否顺利生存非常重要,因为英明的领导一可以弥补制度、规则的缺失,二会使企业反应速度更快。也就是说这时“人治”对企业管理效果的作用要大于“法治”。
有了起色要“法治”。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企业规模大了,员工队伍壮大了,管理幅度宽了,仅仅依靠领导人个人的魅力、个人意志很难再使企业管理上台阶了。这时需要用规范的制度、规范的流程管理企业中的人和事了,需要依赖制度化机制而不是个人意志维系企业的稳定与发展了,这就是“法治”。“法治”为企业壮大和持久贡献了重要力量,大型的、生命长久的企业都有健全的“法治”体系。
规范化后是“自治”。当企业经历“法治”阶段,就会造就一批职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队伍和员工队伍。这时如果企业的战略目标清楚且企业每个成员都明白企业的战略是什么,那么在明确的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员工会自发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实现自我的良性环境,这就是企业的“自治”。形成“自治”机制的企业,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发动机,都会为推动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最高境界是“无治”。每个员工都能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后,企业管理就进入了“无治”阶段。此时领导人是不是就没事情可干了?就“不治”了?答案是否定的。“无治”并不是“不治”,“无治”就是有所“治”有所不“治”,这时的企业领导人可以放下日常管理事务,认真思考企业未来发展的问题,“治”的是发展的事,是找企业“蓝海”的事,“不治”的是日常管理事务,这就到了管理的高级境界了。
最后要说的是,管理的方式并不是非得是“人治”、“法治”或其他什么的不可,而是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内外环境适时、适地、适人的调整,做到与时、地、人俱进,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治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