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0日于北京 张巨峰
三国时曹操的谋士刘邵所著《人物志》,不是写人物传记的书,而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关于人才学的理论著作,同时也是该领域最系统、水平最高的著作。《人物志》分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十二篇。
《人物志》是一部以察举制为历史背景的识人宝典。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员考察,发现人才后向中央政府举荐;二是荐举,就是由中央专门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员将各地推荐的人才分等,然后向中央政府推荐;三是科举,就是根据科考选拔人才。两汉实行察举制,魏晋实行荐举制,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从刘邵《人物志》序篇中“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一段话可以看出,刘邵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知人”——如何考察人才,将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从而使人尽其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同时也可以推断出三国时选拔官员的方式依然是察举制为主。察举,就得有考察人才的原则和方法,《人物志》正是对人才考察原则、方法的总结、提升和集成。
《人物志》虽然成书于一千七百多年前,但实际上古今同理,今天的人性和古代的人性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物志》对今天人才研究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英雄篇对当今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借鉴意义最大。
刘邵认为,英雄是英和雄的统一,英是“聪明秀出”,雄是“胆力过人”。“聪”就是要有创意、要有谋略;“明”就是要善于发现机会并能够准确判断确实是个机会;“胆”就是能够果断决策并能够付诸于实施;“力”就是要力气大,武艺高,这在冷兵器时代非常重要,今天企业从业人员不必一定要力气大,会武艺,但可以将“力”理解为精力旺盛,专业技术高超。仅仅有英的“聪明”素质,没有“胆”的要素,还不能称之为英才,英才必须是“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之才;而仅有“胆力”素质,没有“智”的要素的,也不能称做雄才,雄才必须是“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之才。即使这样有“聪”、有“明”、有“胆”的英才和有“力”、有“勇”、有“智”的雄才也是偏至之才,只能做人臣,而不可以成大业。成大业者必须“一人之身,兼有英雄”,方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对于哪些只有“聪”、“明”、“勇”、“力”其中一项或两项素质的人,刘邵在英雄篇中也有独到见解:“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
在当今社会,也可以“聪”、“明”、“勇”、“力”四个维度,综合判断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做到人尽其才,使“众材得其序”,达到“庶绩之业兴矣”的目标。例如仅具有“聪”素质的人,可以作为顾问,坐而论道,开阔思路;又“聪”又“明”的人,可以安排为行政办公人员,按部就班地工作;仅有“力”素质——专业好的人,可以培养为专业技术人才,如工程师、会计师等;又“力”又“勇”的人,可以为销售人员;又“聪”又“明”又有“胆”的人,可以负责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又“力”又“勇”又有“智”的人,主管销售、开拓市场则非常合适;四种素质皆有之人,那就只好当老板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全具备这四种要素的人就当不了老板,不全具备四种要素的人可以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具备四种素质的团队,刘邵没有谈到这点,可能与其生活的时代相关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