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阳江县志》(点校注释本)即将出版

道光阳江县志(本衙藏版)

即将出版的点校注释本暂定封面
《道光阳江县志》(点校注释本)序言
古语云:“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志非政书而不可无,则以其有关于者。”“志者,一道德同风俗之书也,其是非则民之志。”
志者,关乎史,关乎德,关乎风,故有识者重之。国家最高科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阳江人曾庆存先生最早提议点校的《民国阳江志》并公开出版,以泽后人。他还为此志作序。
中大历史学博士、华师大副教授段雪玉女士点校的《民国阳江志》、民国时期编的《阳春县志》出版后,林耀棠、刘裔清先生建议,把原阳江市信息中心主任刘伟从台湾搜求回来的清代道光版《阳江县志》点校注释出版,并亲自点校。我甚是感动,因为两先生皆年近九旬。我甚是放心,因为林耀棠先生是阳江市第二位省特级教师,刘裔清先生是阳江古诗名家,文言文功底皆深厚,且皆为德高望重方志人。
两位老先生将近一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此书的点校(初稿)。他们不仅对原书进行点校,还考虑到该志为文言文,当代人不易读懂,对一些艰深词语加了注释。
该志共八卷,分别是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师志、兵防志、人物志、艺文志、编年志,凡四十三目,一十三万三千二百多字。粗览此志,深感“一邑中山川之灵淑,风俗之淳浇,文献之遗留,皆在乎是”。是了解清代道光以前阳江历史地情不可或缺的综合性著作。
此志书能顺利出版,也有赖于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评论家、资深编辑王散木教授拨冗相助。王教授庚子春节前后数月不休息,尽心竭力重新对此书点校初稿进行全面检校订正。为保证本书内容的准确完整完善,王先生还特意设法购买了道光阳江县志(本衙藏版)参照校核,把原来脱漏的字词句完全补上,把原检校错讹的地方一一改正,又对艰涩生僻的字词加注了标准规范的汉语拼音读音,还编制了本书的《凡例》以方便读者阅读。戮力同心,谨表谢忱。
现存原阳江县、阳春县的民国时期(含民国)以前的志书共十本。此是第三本公开出版的点校本。余下的七本,中大历史学博士、华师大副教授段雪玉女士正在点校中,将于2022年完成点校并公开出版。届时,点校并公开出版
现存原阳江县、阳春县的民国时期(含民国)以前的志书的任务就完成了。也算是自己在职任上做对了的一件事吧。
是为序。
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陈宝德
2020年2月28日
道光《阳江县志》(点校注释本)凡例
一、本书是清道光《阳江县志》横排简体字点校本。
二、清道光《阳江县志》八卷,系时任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前阳江知县李沄总辑,知县李应均、胡瑃续辑,区启科、许世庄、徐光祚、姜业新、谭英、冯昌李等协辑,徐光裕续协辑,谭廷镛、方希曾分校,唐宗烈、陈镛督刻。清道光壬午年(1822)《阳江县志》阳江县本衙藏版印本(简称“衙藏版”)台湾有藏,清道光《阳江县志》中华民国六十三年(1952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的影印本(简称“公众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有藏。本书以上述两个藏本为底本。
三、本书地图部分采用清道光《阳江县志》阳江县本衙藏版印本手绘图拼接组合,以保持地图原貌。
四、本书根据通行的标点符号用法,并结合古籍整理标点的通例,对全书进行统一规范标点。本书引用典籍书名号的使用统一为:书名与篇名俱加书名号,并列书(篇)名之间不加顿号。全书不使用省略号、着重号、专名号。凡引用其他典籍原文,引用他人诗文或话语,皆使用引号。
五、文字处理方面,对明显版刻误字,加以迳改。通假字、异体字则改为现行通用规范简化汉字。原书双行小注改排单行,部分以括号标识。凡有疑问则注明,以备考。原字若缺,用□代替,一个□表示阙文一字。
六、原书中“猺”“獞”“狼”“蛋”“獠”等称谓,本书一律修改为“瑶”“壮”“俍”“疍”“僚”等规范称谓。
七、全书所有校勘,均采用页下注格式。校勘的正文序号置于被校勘的字、词或句的末一字后面,校记行文只录被校勘的字、词、句,不录原文或前后无关的文字。
八、本书点校过程中,凡遇到公众版与衙藏版不一致的地方,均以衙藏版为准。
王散木
2020年2月22日
道光二年《阳江县志》原序
(本序点校注释:王散木)
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史法俱备,志其一体。昔马贵与作《通考》1,引江淹之言,以为修史之难无出于志。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所著二史,皆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比者县各有志,撮陈2事迹,限于方隅,其于国家经制典章不能佐万分一。而遽3欲效史家之所难,余甚懵4焉。虽然,守土之责,掌故为大,徒知避其所难,而于一邑之文献弗征,任其散而莫检,积之久而愈失,不重贻长吏羞欤?阳江在宋以前,淟汨5无稽。明正德间,始有成书,踵6之者凡五六作。自乾隆十一年迄今,又六十余年矣。天时人事,日增月益,宰官之迁除,屡更数易,纷纷者亦谁执其咎7哉?沄忝8是任,岁凡三稔9。念于教养实政,愧无所效,而日夕之所奉行,士庶之所循习,不为无所究,心思有以殚10述之。而都人士又复以是相敦迫,于是分采辑之任,孝廉区氏启科,尤锐于任事,沄为之总其成焉。披检前志,补所未详,登所未及;其体例、叙论有未惬11者,共谋订正,归于谨严而后已。凡意之所欲申,将据今而示后,引以小序,加之绪论。继自今天子下輶轩12之采使者,登风俗之书,其在是乎!其在是乎!沄少而失学,长益潦倒13。一行作吏,此事遂废。谓敢任史家之难,而欲以斯文自诡14,将为借书炫名15之计,虽狂瞽16不至是矣。览是书者,矜其博采之志,而弗复苛于文字之间,斯厚幸尔。
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浙江山阴人铁桥氏李沄17谨序。
注 释:
1.《通考》:《文献通考》的简称,是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字贵与)编撰的一部典章制度,共348卷。
2.撮陈:摘其要点陈述。
3.遽(jù):急,仓猝。
4.懵(ming):懵懂,糊涂,不明白事理。
5.淟汨:淟,体偃切,浊也。汨(gu),水流的样子。
6.踵(zhong):相继。
7.咎(jiù):过失。怪罪。
8.忝(tian):谦词,辱,有愧于。如:忝列,忝属。
9.稔(ren):谷熟,古代谷一年一熟,这里又代指一年。
10.殚(dan)述:尽述。
11.惬(qiè):畅快满意。
12.輶(yóu)轩:古代皇帝的使臣所乘用的轻便车子。
13.潦倒:颓丧,不得志。
14.自诡(gui):自欺,自诩。
15.炫(xuàn)名:夸耀,卖弄。
16.狂瞽(gu):瞽,失明。狂瞽,非常没有自知之明。
17.李沄(浙江山阴人乾隆戊申科举人)时任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前阳江县知县、道光壬午《阳江县志》总纂。
道光壬申《阳江县志》(点校注释本)跋语
清道光二年版《阳江县志》检校本面世了,阳江市档案和史志单位又立了新功,阳江市科协原主席、信息中心原主任刘伟先生亦功不可没。
阳江地方无道光二年版《阳江县志》存本,刘伟先生几经周折,获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所印版本影印本,又经其堂兄刘太群传与我。阳江市档案馆陈宝德书记慧眼识珠,命阳江历史地情文库编辑部编辑(林耀棠和我)检校此书,拟予出版。
检校工作从2018年6月开始,至2019年5月底完成初稿,将原本的竖排版式改为横排版式,将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再加标点符号。由于该志是用文言文撰写的,考虑到眼下学语体文的年轻人不容易读懂,因此,对全书310多个艰深词语加了注解,以便于阅读。
该志共八卷,分别是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师志、兵防志、人物志、艺文志、编年志,凡四十三目,一十六万三千二百多字。书中记录有阳江地方的历代名宦,堪为后世官宦楷模。还有漠阳山水人物之特异者,足见阳江山水钟灵毓秀。还有许多恤孤奖老的记录,彰显人本思想纯风,等等。这是一本存史、资治、教化难得之作。史料十分珍贵,不可多得,且稍纵即逝。所以说,阳江市档案馆和地方史志单位检校出版此书,是抢救地方历史文化的举措,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本书能顺利出版,更有赖于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评论家、资深编辑王散木教授拨冗相助。王教授庚子春节前后数月不休息,尽心竭力又仔细对此书重新进行全面点校订正。为确保内容的准确完整,王先生还特意设法购买了《道光阳江县志(本衙藏版)》参照点校,把原来脱漏的字词句完全补上,把原检校错讹的地方全部一一改正,并对生僻的字词加注了规范的汉语拼音读音。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王先生还以其丰厚的学养和丰富的编辑经验,编写出了简洁明了的本书阅读《凡例》。戮力同心,谨表谢忱!
寥寥数语,权充跋语。
八四叟
刘裔清谨识
2020年2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