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土记忆家国情怀——吴开岭散文集《看水东流》序

(2020-03-13 07:28:18)
标签:

散文

情感

文化

美食

王散木

分类: 文艺评论

乡土记忆  家国情怀

——吴开岭散文集《看水东流》序

王散木

 http://dingyue.ws.126.net/T5DuoQkvIDvud1Bu44xgveujs4qsAmciuTZqidr4pp8m91541638958782.jpg

        当乡村城镇化被无尽渲染、物质的焦虑感肆意蔓延、人们内心的宁静被一再打破时,许多人误以为只有大城市、只有高科技、只有快节奏才能带来幸福。其实不然,在散文的百花园里,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回归自然,留住乡愁。

       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在其著述《乡土中国》的开篇便点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文学版图又何尝不是呢?尤其是散文创作。因为散文多缘于倾诉,散文写作者不习惯于重新虚构一个与自己所知、所想相去甚远的文字世界,而是选择直接把知道的、想到的真事、真情、真相,统统倾倒出来,见到多少、想到多少,甚至读到多少,就借散文呈现多少。人在世上的细枝末节、所思所想,是散文最好的素材,散文写作者翻捡岁月的自然褶皱,化成为文字,在纸上展现另外的妖娆。散文青睐岁月的划痕、高峰或险滩。不过,散文向来不排斥岁月的平淡无奇。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能成就好散文、大散文。读了吴开岭的散文集《看水东流》,更坚定了上述我对散文的认知。

       《看水东流》充溢着浓酽的乡思、乡恋、乡愁、乡土味,流淌着殷殷的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

       徜徉于开岭的文字里,无论是追踪他天南地北的足迹,还是辨识他摇曳生花的笔迹,总离不开一个万朝归宗的轨迹——始终深深植根于肥沃滚烫的乡土,汲取精神原乡的动力!尽管“往事,在鼓声中渐行渐远;岁月,在鼓声中慢慢深邃。每每听到咚咚响的鼓声,我激动的心情总是如滚滚春潮,动荡不息!”(《鼓声咚咚响》)不管是乡下业余剧团的鼓声,还是历史传奇里沙场鏖战的进军鼓声,抑或军营中欢送迎新的铿锵腰鼓声,都缘起于童年的那把货郎鼓,连着“儿时的梦”。

       循着开岭的足迹,从祖国大西北大山深处的军营、古城的军校,到兰州、到青海大草原,再到大西南的重庆嘉陵江畔、贵州习水的红土地,到雪域高原的藏区,跨越千山万水,走遍南北西东,品尝过不同风味的佳肴美食,但是念念不忘的还是故土“菜园里……青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绿色的黄瓜,还有圆圆的西瓜、长长的冬瓜、扁扁的南瓜,木架上垂落下来的癞葡萄。”牵挂着家乡的豆腐、虾米、荤油渣、猪血块,家乡的荷藕、茨菇、咸鸭蛋、阳春面。并由衷感叹乡情是“古老的童谣”、是“陈年老酒”,更是一支“清远悠扬的笛”。(《乡情是一支清远的笛》)

       《看水东流》的文笔流畅,激情荡漾,真挚自然,暖心润肺。融融的亲情无处不在,随处荡漾。

      《屋后的那条路》见证了祖孙情、父子情、母子情——

       在屋后的那条路上,奶奶又笑吟吟地问我:“奶奶哪天归天了,你给奶奶烧钱吗?”说完后,奶奶又轻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奶奶老了,享不到你的福了。你若有出息,孝敬你父母就行了。”年幼的我,不懂什么叫烧钱,更没听懂奶奶的话,但为了让奶奶开心,我便大声地告诉她:“烧、烧,烧一大堆。”奶奶听了,呵呵地笑了,笑声从掉了牙的嘴里漏了出来……祖孙俩一老一小,手挽着手,在屋后的那条路上,留下了一路欢快的笑声。

       在屋后的那条路上,我送走了父亲。那年,父亲仅仅64岁。那一刻,我碎裂的心在喃喃自语:“爸爸,您累了吗?您需要休息了吗?多年来,为了支撑这个家,为了养活五个孩子,您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不言累,从不叫苦。屋后的那条路,就是您勤劳而又忠厚一生的见证者,另一个世界是否还有家乡屋后的那条路?”(《屋后的那条路》)

       除夕上午,我将老家的门前屋后打扫干净,陪母亲一起赶集,帮她备办了一些年货,便驾车往盐城返回。车启动前,母亲反复叮嘱我在外要当心,开车多注意,穿衣别着凉。车启动后,母亲站在路口送我,我透过后视镜,一直看着母亲的影子模糊在视线里。(《我的年味》)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情感的寄托,家是幸福的源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和妻子穿行在城市广场、漫步在林荫小道、流连在山水之间,爱的足迹留在了青海湖、塔尔寺、金银滩大草原……”(《“七夕”秋思》)这里叠映的是恩爱的夫妻之情。“当我笨手笨脚地帮女儿洗好澡时,女儿却赖在浴盆里,不愿离开了。小家伙兴奋地用小脚在浴盆里一顿乱踢,飞出的水珠溅了我满身,她却开心地咯咯笑了。”(《木澡盆和老码头》)这里呈现的是血脉相连的父女情。“青青的树叶,像块翡翠,宛如鸭掌,又似扇子……我告诉女儿,这是银杏叶。孩子说,这是小扇子,要带回家扇风。我听了,笑了。妻子听了,也笑了。”(《海风轻拂银杏树》)这就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每到夏天,年迈的奶奶便用家里一个祖传的木澡盆帮我洗澡。而调皮的我,坐在木澡盆里,将洗澡水用双手捧着往外泼,直至木澡盆边泥泞一片。待木澡盆里的水所剩无几时,我就光着脚丫,迈出木澡盆往外跑,时常摔得跟泥猴子似的。患有气管炎的奶奶,只能气喘吁吁地跟在我的身后,由着我去胡闹。等我玩够了,奶奶再把我哄回家,往木澡盆里重新打水,耐心地又帮我洗干净。”(《木澡盆和老码头》)隔代亲、祖孙情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此外,书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战友情、文友情,仰俯皆是。“徐老师总是适时地勉励我……我学习的动力就更强了。”后来,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还戴上了令人羡慕的“三道杠”,考试总分在本乡名列前茅。这些,都离不开《我的小学老师徐泽民》。“也许是脾气相投、也许是同学情深、也许是我们血管里都一样流淌着农民的血脉,我和海山的同学关系相处得越来越好。海山总是谦虚地管我叫哥,我也不做作,爽快地叫他为兄弟。”(《我的兄弟叫海山》)同学深情溢于言表。

       乘火车去拉萨,途径西安,“战友王忠诚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提着两瓶酒进入站台。”“火车启动时,他在窗外目送我,抬手给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我的心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感谢你,我的兄弟,记得你的老排长!感谢你,我的兄弟,记得你的老战友!感谢你,我的兄弟,记得你的老大哥!”火车停靠兰州站,战友成德军和张军亮结伴而来,买了香烟,买了熟菜,还提了两瓶酒。“战友们给我送来的不是美酒,而是一份醇厚真挚的战友谊、兄弟情。那一晚,我沉醉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彻夜失眠了。”(《拉萨之行》)

       才情毕露的姨哥、知识渊博的杜国富先生、实诚内敛的王三宝老师、早年写稿共同署名的儿时玩伴老杨……凑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这就是乡情,这就是文缘!”“我坚信:置身天涯海角,不变的是乡情;相隔天南地北,有情怀就会有文缘。”(《乡情•文缘》)

       《村东头的桥》折射的是时代变迁、世事沧桑;《又去文游台》缅怀秦少游和汪曾祺“这两位家乡文人”“漂泊在外的高邮游子”,更感慨“他们有着一样的乡愁,一样的才气,甚至都有着一样的人生重挫。”“把灵魂留在了生养他们的故土,把文化气息留在了家乡,把念想留在了父老乡亲们的心中。

       大自然拥有着万物生灵,以及江河湖海、沙漠山川、日月星辰、风雷雨电等,它区分出春夏秋冬、白昼黑夜,它馈赠了人类五谷和六畜,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所以,大自然是伟大的、无私的,与人类休戚相关……近年来,由于个别人的鼠目寸光,滥砍森林、污染环境、捕食野生动物等,人类遭受大自然的惩罚还少吗?种种大自然的示警,人类的眼光不应该看得更远、更广、更真切吗?”(《新春,我在阳台上看星星》)这里有对社会进程的叩问,有对自然环境的隐忧……家国情怀溢于言表!

       其实,展开来看,开岭兄弟的散文还有以下几点是值得称道的——

       一是作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我们大家都知道小说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不是靠凭空想象,散文尤其如此。《看水东流》一书中的50篇散文几乎都是紧贴生活、紧跟时代的佳作。这样的文章,我们读来很亲切,没有距离感,可以说直击心扉。使读者与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振。

       二是写作题材涉猎广泛,内容厚实。既写家长里短的小事,如《一碗面条》《竹林趣事》;也写职场人生,如《大山深处吐芬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既写名不见经传的《竹林河的前世今生》,也写人文胜景《又去文游台》;既有对往事漫忆的《木澡盆和老码头》,也有憧憬未来的《孩子,愿你飞得更高》。看似平凡小事,经过作者的思维过滤、艺术加工,就给它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如《岁月如歌》《用心写字》《烈日和绿萝》等作品。作者能有如此宽泛的创作思路,这和作者军旅岁月、警营生活、报刊编辑等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是分不开的。这或许也是作者能多角度、多视野、多方位取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语言流畅自然、诙谐幽默。语言功夫是衡量一个写作者水平高低的硬指标。尤其是散文的语言。开岭散文语言精炼、自然流畅、诙谐幽默、意蕴优美、感情真挚。如在《村东头的桥》《屋后的那条路》中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叙述,《我的兄弟叫海山》《“大地主”的情怀》中凝练的对话,无不体现了作者过硬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夏夜观湖》一文中作者从夜色降临、晚风荷香、蝉鸣起伏、倦鸟归林等不同时段、不同角度把夏夜湖景写得摇曳多姿、光影流动,“年轻的人儿,身伴聚龙湖,心沐爱河中,或执手相看,或相依而偎,或窃窃私语。拾阶而下,嗅草木芬芳,听万物梦呓,看月湖之景……”一气呵成了一段诗一般的段落,让人倍感浪漫温馨。这种风格舒朗、天然无琢、朴素大方、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更是作者语言艺术的集中展示。

       四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人们常说作品“语言是外衣,思想是灵魂”。没有思想的文章,不论词藻多么华丽,语言多么光鲜,都是华而不实的。开岭的散文有着自己特有的个性,有别于大众的写景抒情、叙事论理。其每篇文章都赋予了一定的思想内涵,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和高度;都有其点睛之笔,引发读者回味;不论写山写水、还是写人写事,都闪烁着智慧。例如他写《秋野》的早晨“一颗颗金黄色的稻菽,手挽着手在秋风中婆娑起舞……一只只棉花桃儿,使劲地裂开大嘴,吐出雪白的棉花……一根根红高粱不甘寂寞,将火一般的激情融入到秋野里……一只只四处觅食的麻雀们在秋野里飞来飞去、忽上忽下、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地讲述着秋天的故事。”使一个个描摹对象都富有动感,具有了人的灵性。又如在《春雷乍响》中写道:“春雷乍响,缠绵的春雨与和煦的春风结伴,化作了人间的风风雨雨。春雷乍响,是春风化雨,还是春雨戏春风?春风、春雨、春雷,是大自然的产物,是春天的使者,更是希望的开始,它们随春而至,伴春而来。春风扑面,春雷滚滚,春雨淅沥,令人浮想联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几乎让你目不暇接,真正做到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当然,集子里的有些篇目叙事似可再简练些,语言也可以再质朴一些。相信开岭未来的写作思路会更开阔,探索会更深远!

 

 

 

    王散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秘书长兼编辑中心主编,中华世纪文化出版社编审,广东人民出版社东莞编辑中心编辑。信阳师院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山大学MBA高研班兼职教授。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西南军事文学》《文艺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山东文学》《河南日报》《南方日报》等全国各级各类一百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逾六百万字。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本。2018年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此前还曾获得《人民文学》奖、《安徽文学》奖、大众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等省以上奖项百余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