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仿若一段沉香木——王散木先生评论集《为您喝彩》读后

(2016-05-29 09:31:20)
标签:

文学

批评

喝彩

散文

王散木

分类: 文艺评论

仿若一段沉香木

——王散木先生评论集《为您喝彩》读后 

高丽君

仿若一段沉香木——王散木先生评论集《为您喝彩》读后 

    初夏的西海固,依旧冷得出奇,一如既往蜗居在家读书写作。忽见散木老师留言,拟出评论集,嘱我写点感想,惶恐再三,不知说什么好,先生却微笑鼓励。感动之余,思忖久,方敢落笔。

    和先生是在东莞见第一次面的。时值笔会,人多事杂,他的热情细致、风趣幽默、大局意识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去年盛夏,在他家乡——河南信阳的一次散文大赛评审会上再次相遇,他强烈的故土意识,大气豪爽的风度、放眼底层、谦卑为尚的风范,更是令同仁后辈叹服。

    先生为人豁达风趣、睿智机敏,广见识多阅历,四海之内挚友众多,常常在不经意间语惊四座,于笑眯眯中洞察见性;为学严谨勤奋、孜孜不倦、广泛涉猎,持之以恒;为文体裁多样、风格独特。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小品文评论,均有过人之处。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拜读先生评论,一种强烈的感觉迎面而来。他和他的文字,仿若一段沉香木,实而不华,拙中见巧;朴中有味,馨香四溢;温和沉稳,雅中有骨。

    一、传承与坚守

    时下,太多的文艺评论者,喜拿外国文学发展的理论强套在本土作家作品上,以旧为新颖,以西为时尚。先生则不然,他把中国传统文论的感悟式与当代文论的阐释学、分析论相结合。他的批评,从底层出发从文本出发,从生命本体与自然协作的关系出发,从术语里解放出来,用阅读热情的张力找寻出那些值得肯定和继承的东西。这种方法论是一脉相传的、是发扬光大的。

    集子里所收录的不同时期的评论、序言和随笔,可说是较为全面的汇总辑录,大致可看出先生评论创作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对散文诗歌还是小说的评论,他均在学习和创作中辛勤耕耘着,专注而执着地植根于传统文论的土壤中,充分吸收其精华营养。他的评论,既有鼓励与支持,也有点拨和反思;既有建设性意见,也有期待性的批评。视野宏大、见解精辟、经验丰富、技巧纯熟;观察视角独特、表达方式炉火纯青;以明心见性的耐心和勇气,固守着评论的净土。这才是真正传承的态度。

    二、思想与思辨

    先生的评论,极具思想性、穿透力和思辨之美。评论是需要勇气和胆气的,他知道那么多作家作品,在自己笔下要被解构被分析,说出个一二三来,还要褒贬分明,阐明利害,分析得失,所以他更认真谨慎,将目光穿透当下喧嚣的迷雾,找寻文字中的精髓所在。在文学视野里,以生命的本质状态,进行着和作家作品的心灵对话。《好大一棵树——重读吴伯箫作品兼谈散文创作的传承与坚守》便是一篇高屋建瓴、引领性开拓性的文论。窃以为,这篇文论不仅仅有“拨乱反正”之功,更重要的,它达到了振聋发聩之效。

    在对中国现当代近百年的散文创作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后,先生给予“散文”这一传统题材准确的定位,对散文创作中出现的现象逐一剖析。他以脱俗的美学趣味和清醒的判断力洞察力,指出当下散文精英化、自我化倾向及凡俗平庸的立场;对散文创作中求奇求怪求偏抱着本能的警惕。认为有些散文一味追求美,却缺乏了厚重的历史底蕴、浓郁的文化气息,缺少了深潜的散文之韵和端正的写作态度。“真正好的散文,应当是有血有肉,切入生活内核,以个人的经验涵盖公众意识,让读者读后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他以为散文创作一定要态度老实,内容结实,语言朴实。他还从足以维护文学尊严的高品位作家作品中,找到文本思想含金量和美玉品质俱佳的作家作品,还原了散文的真谛,解释了新旧之说。观点犀利,下笔沉稳,点面结合,例证翔实,引人深思;既让人信服叹服如坐春风,又不失为一篇绝好的散文模本。

    三、节制与简约

    因对文本无数次的阅读,他熟知所评论的作家作品,熟知他们的风貌、特点、语境、经验、色彩、话语,所以能既挖掘出作品的内涵和置于现实里的意义,也能从评论视野的开阔、视角的多样和方法的融合能力去审视。既有对文体特点的敏感关注,也有对文学主题的深切追问;既有对文本本身的及时回馈,也有对作者发展的快速跟踪,更有对整体文坛状况的迅捷扫描。他以一贯朴实、机趣、简洁的笔,娓娓诉说着自己的看法。有赞扬有批评,有高度有广度,能把较为复杂的情感“节制”得很好,不抡起大棒子轻易贬低,也不鲜花簇拥美酒作陪。

    从美学效果上来看,这种简约、节制、粗放、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的开放思维,使他的评论呈现出了一种宏大的气象,展示出宽广容积,具备了强大的自我价值自信。在《别样的解读——评胡亚才诗歌集我的城》里,他从诗意解读、柔软解读的角度得出“阳光写作始终是亚才创作的主旋律”这个观点,情感始终节制有序,文辞简约得体,给人稳健客观、不偏不颇之感。

    四、温暖与警醒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评论家,应该是有博大的悲悯情怀,诚挚的菩萨心肠的。他的思想和文字,要对普通作者的辛勤劳动和精神世界进行温暖的烛照;也要对成名作家的缺陷不足提出警醒告诫。不仅要博览群书观察敏锐,能看出作家作品的特质所在,也要目光如刀纵横捭阖,更要有温度有警醒。

先生以评论家的专业视角,从不同文本中梳理出了作者的风格特质、文风流派以及艺术元素。他突破了常规评论的专业术语多,晦涩朦胧冗长生硬的弯弯绕语态,在简单明朗中进行观点的阐述。他的评论,是坐下来和作者面对面交谈,如师长教诲如大哥点拨;是将好处坏处一一剖析出来给人看,如友人和善如弟子学习。大多时候,是与君共醉、心编简香的商酌。有时候,还带有点浪漫情调和乐观情怀。

《乡村中国新生活跨越的缩影——周玉奇长篇小说温泉湖畔序》中,对一部大时代缩影的小说的阅读和评价,他不拘泥于传统小说的评价方法,而是从二人交往旧事、故交新朋说起,从一个侧面交代了作者作品广阔的生活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承载着比单纯解析更多的人文背景和文化理念。

    因此,先生的评论是值得认真阅读和学习仿效的。其见解的益人益智,内容的耐读耐品,文笔的风趣理性,使我们受益匪浅。

    喧嚣如市的今天,也许每一个评论者,都在借对别人作品的解析传递着自己对文学的期许,对生命的思索,对灵魂的叩问。如先生般摒弃世俗功利的纷扰,像一个孤独的自语者,站在现实生活边缘呐喊发声,力求建立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文字桥梁。单凭这点,就值得敬佩敬重与追随。

    夜深了,看着微信上每日先生晒出的习字照片,倍感欣慰。从年前初临帖的笨拙,到现在间架结构、谋篇布局的颇见章法,足见先生为学为文的勤奋执着、心无旁骛。遥想粤地,如豆灯火下,一段沉香木闪烁着安静高雅之光,散发着美好韵致之味,其魅力定当浩然于天地间……

 

高丽君,女,汉族。宁夏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高中语文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特约作家,《东方散文》编委,榕树下网站、散文在线、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已出版散文集《让心灵摇曳如风》、《在低处在云端》。散文集《在低处在云端》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姑父和他的规矩》获首届林非散文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