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
——叶晓燕作品集《幸福遐思》序
王散木

叶晓燕的这部文学作品集,释放的是温暖,流淌的是深情,呈现的幸福。这些,都是在我轻松的悦读中,感受体悟到的。
作品中所涉猎的生活场面宏阔,各色人等熙来攘往。然而,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都是些凡人琐事,让我感同身受的也都是些家长里短。年迈的父母、回族公婆、宽容的大姨、傻子姨嫂、看守老屋的杠哥、命运坎坷的舅姥爷、生活艰辛的光湘……从他们的身上,你读出的是善良真诚,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栩栩如生的小人物们的生活空间里飘溢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人间烟火味。
亲情回忆中,晓燕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母亲有一次派老父亲上街去买早点,平时一元钱买两根油条就够他俩的早饭,偏偏那天油条卖完了,于是老头就用那一元钱买了九个绿豆丸子回来,惹得母亲生了一天的气。“我问九个丸子如何吃的呢?老母亲说,她自己吃了八个,只给老头留一个,目的是为了惩罚他不会办事。老夫老妻了批评也好,惩罚也罢,都是关爱。他们已在人生的道路上相扶相携度过了六十余年。”(《我的父亲母亲》)
婆媳关系,几乎是一个扯不清的话题。然而,晓燕说:“我和婆婆的关系尤其好,我的母亲是中学校长,属于知书达理之人,但是我婆婆却目不识丁,许多人都不明了我如何能跟婆婆处好。其实,人是需要以心换心的。我一直同情婆婆是童养媳,公公心粗且脾气坏,婆婆一辈子也没能享福,所以我对婆婆特别尊重,每有好吃好穿的我总会给她买一点。因此她对我尤其好。她没有直呼过我的名字,从来对我的称呼都是在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前加一个‘俺’字,即俺燕子长俺燕子短的。”(《我的回族公婆》)
以前落后封闭的边远山村,时常能见到一些傻傻的(也就是神经有些不太正常的)人。作者的姨嫂——大姨妈的儿媳妇“老苕”,就是这样的人。新婚伊始,不谙男女之事,挨过父亲的打,受过丈夫的气,好在“大姨是她亲姑姑,亦婆亦姑的大姨平时非常疼爱老苕,生活上没少照顾她。大姨每次来我家,若我母亲给大姨买衣服,大姨总是说:给老苕买一件就可以了,自己老了不用买。想想老苕也是挺幸福的。自己傻里傻气的却有个婆婆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疼爱她,照顾她。但是老苕感觉不到这些。身在福中不知福。她打不过她男人,觉得可以打得过婆婆。于是,大姨多次被老苕推倒在地上,腰被闪坏好几次。以致于后来我们只要听说大姨病了,都猜想是否老苕又打她了。”(《老苕》)
“杠哥如今应有七十多岁了。以前听奶奶说杠哥小时候因父母双亡,无人照看,14岁时流落到我家。那时我的父亲和他的兄弟们一起在城里谋生,唯有奶奶一人住在乡下。奶奶不喜欢城里的吵闹和狭小的住房,感觉还是乡里乡亲、四乡八邻、熟人熟事过日子好。奶奶的儿子们不放心奶奶一人在家,这时正好杠哥流落到奶奶的家里,奶奶收养了他。杠哥就陪伴奶奶,平时干点杂活并照看奶奶家的山林……”我从城里来到山村奶奶家,杠哥对我“照顾得尽心尽责,从未有过半点闪失。白天他辛勤耕田种地,晚上上山照看属于我家的小山。山上长满毛竹,粗大的毛竹蓊蓊郁郁的茂盛极了!我非常喜欢和杠哥上山玩耍……”还能吃到鲜嫩的竹笋和八月楂、毛栗之类的野果,这是童年时光最美好的一段记忆。“看着老屋,望着屋前沉默得如山一样的杠哥,我不禁心潮起伏……杠哥,我主要是为你而回来的,你一辈子无儿无女,勤勤勉勉地守在我的故居。放心吧,以后你的生活由我负担,我会按时固定地给你捎来生活费。我会为你养老送终。”(《杠哥》)
在《我的舅姥爷们》中,晓燕重点讲述了她的三舅姥爷。三舅姥爷曾是一位浴血抗日疆场的国军团长,后来国共决战后虽然站在了起义的队伍中,但仍然没有逃脱牢狱之灾,于是,美貌的妻子改嫁,出狱后自谋生路做货郎,为了不给亲戚惹麻烦,就是对面也假装不相识。直到1979年落实政策,三舅姥爷摘帽平反了,才敢探望亲戚。纵然历经岁月沧桑的磨砺,他依然双目炯炯有神,神采飞扬:“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赶上了个好时代,从反革命分子变成了国民党的起义人员,真是地覆天翻,人生如梦啊!以前不愿意来是怕给外女一家惹麻烦,现在党的惠民政策好了,所以才邀上弟弟专程来看望外女一家……”
无亲无故的“光湘是我们驻村时认识的一位农民兄弟,虽已去世多年,每每想起他,往事总是历历在目。光湘与我们相识于1992年5月。当时按上级要求,机关干部要下派到乡镇驻村,老公恰被派驻在光湘所在的村民组。光湘是村里的保管员兼炊事员,每天吃住在一起,天长日久,彼此熟悉了,家长里短的聊天,于是双方家里啥事都知道了……”光湘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小五半岁时候妈妈去世。“当时光湘家庭困难得很,孩子的床上铺的都是稻草,连被套都没有,孩子睡觉就那样长期滚草窝。于是我就把家里的被子送两床过去给孩子们盖。”五个孩子从小开始,到长大成人、到盖房子,我们都力所能及地予以接济。“再后来,我们又协助光湘的大儿子当了兵,协助其大女儿在城里谋到一份工作。”后来,光湘家“种了树,养起了鸡、鸭、牛、羊等牲口,眼看着光湘家的日子一年一年的变红火。每年杀年猪时都要请我们去他家里。每次去我们买肉的同时,光湘还要再送一块,另外还给我们采摘一大袋新鲜蔬菜……光湘始终称呼我老公为‘俺兄弟’,称呼我为‘俺家老姑娘’。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光湘病逝,我为其送行默告:“光湘你安息吧!……我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既然我们相识了,共同经历了人生几十年的风雨,今后我们还会一如既往,认认真真地替你行孝,照顾好你一家老小的!”(《光湘》)
这些充满暖意的文字,这些充满温馨的生活场景,这些充满爱心的人们,无不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无不浸润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坚韧奋进精神!
接下来,再说说对幸福的感悟。
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存环境的差异,对幸福的感知更是千差万别的。
幸福是什么?佛答:就是当你的心对你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时即是幸福。禅家对幸福的释义:幸福是一丛竹。是竹的清高、竹的虚心、竹的雅致、竹的实用性,最主要的是竹的平淡和虚无。
我国儒道两家都着重“祛利”与“忘私”,因此其对幸福的认知略有不同。
儒家所提供的是“道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不强调自我 ,而要尊重和关心别人。如能做到大家都肯推己及人,人生自然会美好与祥和,幸福自然就无处不在。
道家所提供的是高格调的人生境界,重点在于“欣赏”。教人有优美的情操,崇尚淳朴、恬淡、飘逸、豁达。教人懂得爱好自然,使人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大,体会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物欲征逐之无谓;而又由于爱好自然,及“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对生命的了解,使人爱宇宙万物,但绝不狂妄地想要把这个宇宙万物都据为己有。又由于了解自己也正是宇宙万物之一,而觉得这宇宙与自己为一体,自然而然地就能仁人爱物,仁人爱人,幸福、快乐也就随即而生。浅显地说,只要你懂得欣赏,宇宙间的美好事物就都属于你。日月星辰何等高不可攀!但只要你欣赏它们,它们就属于你。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论有多少人欣赏它们,也不会影响或剥夺了你欣赏它们的权利,反而会使你觉得有了更多的同道与同好,而更加快乐与幸福。
由此看来,佛家给我们平和,教我们寡欲;儒家给我们热情,教我们奋斗;道家给我们境界,教我们超然……所有的这一切,即是幸福的源泉之所在。
看过电影《宝莲灯》的人们一定还记得当七岁的小沉香问妈妈什么是幸福时,三圣母的回答:幸福就是妈妈和沉香在一起!为了追求幸福,母子俩放弃了做神仙的机会而甘愿流落凡间;日本畅销书《失乐园》中的男女主人公认为幸福是爱到极致时死去,于是他们放弃了别人眼中的幸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上班经过的楼下吆喝着清洗油烟机的那对夫妇一边说笑一边干着活,休息时俩人依偎着坐在墙角,有时笑看挂着鼻涕的孩子满地捉蚂蚁,有时任由孩子脏乎乎的小手往自己嘴里塞食物,他们那一脸的满足、幸福的样子曾经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常常陷入沉思:幸福是究竟什么?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圆满、平安、健康、富裕、荣耀等等是幸福,反之则不幸。如今,浮躁、焦虑、忧郁、悲观、自私、功利等现代病正像瘟疫一样不断侵袭、困扰着人们的心灵,降低了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和感受能力。经常听人抱怨,别人如何有福而自己如何没福:别人的房子比自己的大、别人的丈夫比自己的丈夫有能耐、别人的妻子漂亮温柔、别人比自己有钱……人,似乎总是生活在不如意中,回忆过去,哪怕再苦涩的回忆也总能品出甘甜,幸福与快乐似乎只是昨天与明天,但绝对不在今天。人们实在是没有意识到:昨天即是曾经的今天,今天在明天终将成为昨天……粗心的人们在不如意中不知不觉地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诚如叶晓燕在她的《幸福遐思》这篇随笔中所列举的:“人来到这个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有许多的不公平,有许多的失落,有许多的羡慕。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有休息时间。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远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走在生活风雨的旅程中,当你羡慕别人住着高楼大厦时,也许瑟缩在墙角的人,正羡慕你有一座可以遮风的草屋;当你羡慕别人坐在豪华车里,而失意于自己在地上行走时,也许躺在病床上的人,正羡慕你还可以自由行走……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为难自己,质疑自己,有时,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或学会某一样事物,那只是我们思考与接受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说到亲情,晓燕心里充满甜蜜:“老母亲对我倍加疼爱……连我孩子都打趣说:在她姥的眼中我始终只有三岁。说她姥告诉她:你妈三岁时可爱得很,理个大平头,穿个木拖鞋如日本人穿的木屐,一般孩子都穿不住,但是你妈却跑得快得很……天啊!真是羞死了!我都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了,孩子研究生都快毕业了,老母亲还在研究我三岁时候的事,我真是哭笑不得!”
婚姻中的女人,往往装着几箩筐也盛不下的牢骚。家里那个没用的,折腾了一天才把马桶盖子修好,临了拍拍手说:“给你修好了。”“给我修好了?没有你的日子,那才叫好呢。”女人说这话时,并不知道许多从围城里冲出来的人,正独守着一间空旷的房子孤独地感叹。原来,幸福就是找个人一起吃饭,哪怕是一起吵架。
宋人杜耒有一首题名为《寒夜》的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无余肴,柜无陈酿,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
是啊,在人际关系日益淡漠的今天,能够喜迎寒夜叩门的“不速之客”,并且因此感觉到连月亮与梅花都因有客来访而相得益彰就是幸福啊;和三五好友,品茗谈心或浅斟慢饮、赋诗作画,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雅事与幸福啊!卧病在床时有人端茶送水是幸福的,事业低潮时有人相帮相助是幸福的,失意落魄时有人嘘寒问暖是幸福的,困难当头时有人伸手相携是幸福的,生命中有金兰之谊与生死之交是幸福的,家人团聚是幸福的,事业成功是幸福的,家庭和睦是幸福的,拥有知识是幸福的,懂得欣赏的人是幸福的,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幸福的……只要相爱,就是寂寞的一个人数星星,那也是一种幸福啊!
原来,幸福是唾手可得、无处不在的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构成幸福的基本元素啊!
叶晓燕在她的作品集里,无论是所列举的林林总总一个个幸福的家庭(《幸福遐思》)、无微不至的亲情关爱(《老苕》《缘起于心论修为》),还是文学兴趣爱好的回归(《皈依》),抑或是畅谈妇女维权(《关于女子维权问题》),无不充溢着幸福的柔情蜜意。
“生活的道路上,难道只有额头的汗水,身上的荆棘,仆仆的风尘。隐隐的苦痛,而没有爱情和早晨?”西班牙诗人阿莱桑德雷梅洛鼓励那些处在失望中的人们:命运的盾牌是双面的,一面是失意,一面是困惑,翻开另一面,你就会找到幸福、快乐。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保持一份平和心境,即使走进浓荫遮蔽的森林,你也会透过树叶的间隙汲取到阳光与雨露;倾心与发现快乐,你就会在春寒料峭的季节中,品味到那抹嫩芽带来的惊喜,聆听到大自然的音韵;懂得寻找幸福,你才会在放眼碧波荡漾与晚霞流失间感受到一份惬意和悠然。
人生的幸福和烦恼是等量的,就看你如何感受。就像在沙漠里发现半瓶水,如果你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你感受到的是幸福。如果你说:“真糟糕,只剩下半瓶了。”你感受到的是烦恼。上帝给予每个人同样多的幸福,就看你能感受到多少。如果你悟性极好,那么你就会被幸福所包围。有人说:命运给我颜色,我正好开个染坊;命运给我一地碎玻璃,我何不将它们制成可以跳天鹅舞的水晶鞋。能够对命运有如此感悟的人,相信生活中的幸福必定比比皆是。幸福其实真的就是一种感觉。
一个幸福的人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风度。很多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像野草一样蔓延疯长,像空气一样弥散于每个空间,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实很简单。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但凡福祸相依,苦乐掺半,只要从容处世,看淡得失,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觉就会接踵而来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时空的分秒间。
幸福,就跳跃在叶晓燕这部作品集的字里行间,全靠读者诸君自己的悟性去品读、去回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