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都
——两岸四地作家艺术家“走阳春看东莞”采风作品选(十八)
著名作家王剑冰先生在芽香街接受记者采访
一路行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条江,寻找那条叫香江的江。
夜有颜色,夜是明明灭灭的亮色。大幕合围而来,街灯就开始眨着惺忪的眼睛了。
牙香街,是一条流动在香江夜色中的小街,如一棵莞香树,斜斜地插在东莞寮步街上,条条街衢就如莞香树一样开枝散叶,香气四溢。
四月东莞,白天还在甩开膀子使劲地出汗,但一到晚上,就小女人一般,显然有些迷离和舒适起来了。
走在牙香街上,实际就是经历一次穿越之旅。
有时,历史的标签不仅不会随着时间而变色转淡,反而会因时光的打磨和积淀而越来越散发出浓郁柔软的幽香。董小宛就是一香女,就挂在沉香会馆的墙壁上,只见她一袭云鬓,缱绻缠绵,衣袂飘飘,清风过处,身上散发出来的那股暗香隐隐还在,闻香识女人,董小宛就是东莞的香妃。庄重森严,历代皇宫金壁辉煌,龙袍闪亮,朝珠香风,臣子捻须,后妃拈香,香粉云集,写意风华,横空出世,缕缕清香,就缭绕附着在了奢华的香炉之上。
牙香街很小,小到给人感觉就是一枚牙签,让我们满舌生香。
然而牙香街名气却挺大。但凡一到东莞,大多都要来此寻香。
牙香树,就是莞香的别名。闻香识城。因此,我固执地将东莞定义为香都。
潜意识里,东莞的脂粉气有些重,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或许在这里找不到生根的地方。但是当我真正进入到了牙香街时,我的看法立马就改变了,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香命名的城,这里面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了莞香树的大量栽种和闻名中外的莞香之故,应该与城市聚积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女无关的了。
在我家乡有一习俗,每逢大年三十,大人小孩就要将房前屋后的核桃树砍上几刀,母亲说,将核桃树身体里的苦水放掉,来年才能结出更多更饱满的核桃。当然这里面也寄托了人们对于明天的美好生活一种向往。
在东莞当地,莞香因盛产于东莞而得名,也叫土沉香。莞香树的枝干或根部受虫蛀或砍伤后,会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作用下,莞香树木薄壁细胞内贮存的淀粉就会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瘤状香脂,这种香脂呈黑褐色,坚实而沉重,入水即沉,故又名沉香,能够沉下去的都是好东西,故沉香号称是植物中的钻石。
陪同我们一行的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兼东莞创作基地创作委员会主任、东莞寮步镇副镇长、出版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江南》的曾明山先生对莞香如数家珍,著名散文大家王剑冰对莞香也是情有独钟,他仔细地听着曾明山的介绍:采收莞香一般选择成熟大树,在离地1.5米左右的地方,用刀砍开树干,伤口深入3米左右,树脂就会从伤口分泌而出,逐渐堆积成棕黑色,数年后就可割取了,莞香树再添新伤口,又经若干年后又会继续生成莞香;还有就是将树干凿成深洞,后用泥土封闭,伤口附近也会分泌出树脂,生成开门香;也可通过寻找枯朽的莞香树,直接寻觅质量较好的沉香,由此得到沉香木,用刀刮除不含树脂的部分,晒干即可成为商品直接出售;还有一种人工结香法,采用真茵寄生在莞香树上,人为地使木材的薄壁细胞贮存的物质产生变化,形成香脂,但这种方法获得的莞香的等级就要次一些了。
伤得越深,产生莞香越多。由此让我想到一句话,伤到极处是莞香。曾经的遍体伤痕,才有了东莞沉下来的韵味悠长的香。就如两情相悦,如果不历经坎坷和磨难,是无法进入神圣的爱情殿堂的。
在香市文化沙龙上,曾明山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去理解“惜香怜玉”这个成语。答案肯定是多样的,我也一直在思考,这莞香,已不是单纯的香了,而是喻指充满诱人体香的娇娇弱弱的女儿香了。
女儿之香,香在体香,也香在内在。女儿香之所以是莞香的另一个别名,这就又有得诗人、作家们那铺天盖地的另有一番想象了。爱香是女人的天性,女儿香与体香具有强大磁力,这也是男人们无限倾慕女人的重要因素了。然而,多数人对于莞香的认识,还停留在流传数百年的传说上。古时,东莞种植香树的人,等莞香树长大后,就把它连根挖出,洗晒成块状后出售。因为莞香全由少女们洗晒而出,女孩儿们心细且害羞,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怀中,以换脂粉,由于久藏莞香于怀,女孩子的身体自然就会发出一种暗暗的幽香,这种带有女人体香与莞香的混合体,成就了女人特别风韵。我不知道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香妃身上的香从何而来,推而论之,应该也是体内藏有香粉之类的东西。每一个女人对香的认识都迥异,闻香识女人、听音辨人大概都是因了某个特征而被认定这个意思。
香江之香,香在飘逸,香在底蕴。香江是香港别称,这多半是来源于莞香之故了。莞人多以香起家,寮步镇因此成为莞香之发源地,古时莞人一般都以家中藏香多少论贫富,所以有着一两香一两银之说。寮步的香市与广州的花市、罗浮的药市、合浦的珠市并称广东四大市,外销的莞香多数都是先运到九龙尖沙头,通过专供运香的码头用小船运到石排湾集中,再用大船运去广州,销往中国内地、南洋以及阿拉伯国家等,由于莞香常堆放在码头上,整个码头均飘满了蚀骨的香气,江风起,莞香漾,香江就名符其实了,尖沙嘴也因此成为香埠头,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因此被称为香港了。
而东莞之香,就香在一种习俗,香在一种覆盖了。莞人几乎每家都会燃放莞香,莞香一般不起明火,而是慢慢燃烧变黑炭化,熏出的袅袅白烟香气四溢,闻到飘逸而出的浓郁香气,我们似乎都沉醉了,醉在夜色之中,挪不开脚步。牙香街上往来的大多是些美丽女人,她们定是受了莞香的诱惑而从四面八方被招惹来的。此时,夜色次第亮起,层次分明,女人的体香与莞香已然混为一体了,任你如何也分辨不清,于是,整个牙香街就暗香涌动。
我无法猜度莞香的栽种情况,也无法猜度莞香的繁衍情形,但我可以从莞香的形状上大致猜度出莞香的采摘盛况。我一直在想,莞香之于东莞,莞香人一定是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在精心播种,望着街边栽种的那一棵棵莞香树,莞人一定是在盼望莞香树尽快成长,结出又香又醇的莞香来,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源泉,也是他们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
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莞香树就是为东莞而生的。莞香树是香木的一种,古称蜜香,因此,莞香是属于柔美型的,是属于女性的,莞香树最为喜欢的就是东莞的舒适气温,莞香树最为喜欢的是就是能够在东莞那永远充满阳光的柔软时光中展示自己的那股幽香,虽然东莞一带的黄土不适宜有些品种树木的生长,但是香之秀女却能在此迎着阳光健康成长,仿佛摇曳的莞香树就成为了东莞人为之骄傲的张扬身材和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了。
曾明山先生介绍说,莞香生于黄泥沙石相杂的土地之中,叶似黄杨,其籽如连翘,落地即生,种至四五年就可把树身折断,只留尺许用泥土掩盖,让它抽旁枝两三年即可开土凿香头,老香头坚硬如石,即使受到雨水侵蚀也不容易腐烂,有些老香头由于受日月之精华所折射,霜露之浸润所凝滞,生出一些香脂的结块来,此为生结。还有一些香树经数百年后,木本腐朽,用手揉之如烂泥,则土中必有光如黑漆、质地坚硬的结块,此为熟结。这种香结最为金贵,堪比黄金。莞香的油脂饱满,质地异常坚硬,所以莞香木雕就成为岭南别具风韵的艺术极品了。莞香树全身都是宝,树皮色白质细,纤维柔韧,打成树浆之后,可制成蜜香纸,香皮纸,多用以男女之间表情达情的书信纸,当男子手捧那充满柔美悠香的爱情秘使时,一定会沉醉在那发出悠悠暗香之中而不能自拔了。
定义和定位东莞的标志物非常多,其实用香都来定义东莞应该是最恰当和最合适不过的了。望着展厅里那一颗硕大的莞香树标本,我想,这算不算得上是莞树之王呢?不管是否,我都对它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就是这些香树成就了一座春天里的大都市,成就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世界之都,香之都。
而如今,莞香不仅仅是一种香,而更是一种文化了。我对于文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仰慕,事实上,一进入东莞,我就已经迷恋于这种深厚的香市文化之中。
我想起在樟木头镇的观音山山路上,道路险峻陡峭,有一段路电瓶车都无法爬上去,当我们匍匐在那崎岖山路上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时,顿觉一身的轻松与从容。观音山,实际上就是要让我们带着一种虔诚与朝拜的心情才能攀登上去,当观音慈祥的目光照耀我们的时候,当大悲殿的晚钟沉沉撞响的时候,我懂了,我们都是浴在莞香的佛光里,那一缕缕缭绕的莞香正是牵引我们前行的旗幡,我们在一座山上,读懂了有形无形的东莞香市文化。
屈原《离骚》咏叹: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兰坠露,沉下来的不就是莞香么?这香从远古飘逸而来,一至流传至今,流进香江,流进生活,流进了天地之间,那氤氲扑鼻的香气就是那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霞,一派佛光,久久地照在了华夏大地,长盛不衰。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挑灯夜读,一炷莞香陪伴,余香袅袅,寂静夜深,香铲捣灰,红袖添香,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一种上乘境界。
书一打开,夜就开了,文思就在莞香之中醒了过来。
(作者:四川黎大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