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精彩
——散文集《秋后的行走》序
王散木

(徐皓,原名郭青龙,笔名徐皓、徐文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
已出版散文集《秋后的行走》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CIP数据核字(2011)第101867号)
徐皓一直毕恭毕敬地尊称我老师,其实,我们是文友,是因文学结缘的好朋友。所以,我一直把我们的关系置于平等的地位,视其为手足兄弟。我们从相知、相识、熟稔到建立深厚的友谊,都是文学牵的线、搭的桥。
我们最早相知,是从浏览一些文学网站开始的。我2007年在新浪网开了博客,“网来网去”,后来就跟广东精彩博客圈的作家朋友们有些接触,并时常对自己有感触的博友博文留下点评足迹,慢慢地就结识了更多的文友并涉猎到一些文学类的园地。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珠海的《诗话人生》文学网站发现了“徐皓”这个名字。徐皓写作的体裁很宽泛,诗歌、散文、散文诗样样都得心应手,而且篇幅多以精短见长。2009年,我主编《新世纪精美散文随笔选》,就收录了徐皓的《过河》与《初冬记忆》。
徐皓很活跃。他不仅在珠海的《诗话人生》位居“四大才子”之列,聚拢了一大批来自不同行当、各具不同学历层次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把这块园地搞得风生水起,而且还在东莞阳光网阳光社区担纲《文学园地》版主。就是东莞的这块《文学园地》,平时也活跃着200多名文学爱好者,还不时聚会举办一些诸如阳光社区文友会、“晒晒我的书”主题征文、规模不等的文学讲座和评奖颁奖活动等等。同时,在广东精彩作家博客圈里,他也忙得不亦乐乎,有一段时间,又是担当值班员,又是参与筹划采风活动。于是,我们便在一次采风活动上相识了。再后来,我就通过他的博客阅读了他的大量作品,并且应邀参加了他先后在珠海《诗话人生》、东莞《文学园地》这些平台策划的文学交流、征文评奖颁奖等系列活动。由此,增进了相互了解,深化了我们之间兄弟般的情谊。
徐皓的行踪总是来去匆匆的,无论什么时候,你都无法准确地判定他所处的具体位置。所以,每次给他电话,第一句我就是问他在哪里?回答也总是天南地北,或者“我正在去香港的大巴上”,或者“去××的客轮上”,或者“去合肥的动车上”;遇到不接听电话或者听到语音提示“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要么就是他正与客户谈业务,要么就是在飞机上。正因为其匆忙的生活脚步,成就了徐浩作品篇幅的凝练。因为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在出差途中构思创作的,诸如《八月飞歌》是“2010年9月15日补记于武昌至合肥动车上的席地而作”,《飞天》是“2008年12月3日追记于珠海”,《虎门虎门》“2009年9月2日晨匆草于东莞常平赏涛居”,《合肥,一个人的童话》“2010年10月15日急就于合肥望江花园”,《苏仙岭游记》“2010年8月29日于湖南郴州苏仙岭”……他就是这样“脚步从没有停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身影到另一个身影,从一种流浪到另一种流浪,从一种疲惫过渡到另一种疲惫……在流浪中追逐,又在追逐中流浪”(《行走凤凰》)。每当在徐皓博客读到新的作品,我都会注意其文末所注时间地点,遇有佳作,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夸赞他的作品是“流动的、灵动的精彩美文”。
《秋后的行走》流溢着浓浓的乡情、亲情与友情。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全书分为“心纹走字”、“亲情行走”、“行在别处”和“学海无涯”四辑,都与动态的“行”有关,都与融融的“情”相连。《祖屋》“除了威严、肃穆,还有那离乡之后那青灰的回忆,和从井里掏出的那一掊土一起,无不浓郁着化不开的乡土情结。”尽管“门扣上的狮子造型已经生锈,曾经的青色开始斑驳,如几代人的记忆,浑浊而深沉。里面的房子里,还住着些五保户,听得声音,半晌才拄着根竹杖出来,形似枯枝的手搭起一个凉篷,像是山路边临时用枯叶堆成的雨篷,遮挡着岁月的侵蚀。”写出了故土祖屋的沧桑,写出了历史的厚重,同时也不乏幽静恬淡的山野田园情趣——“山野里总是能听见自行车的铃声,穿插在老人爽朗的笑声和小孩子的欢呼声之中,即使偶尔惊飞了路边灌木或是远处林子里的飞鸟,也能感觉到翅膀在空中划动的清凉。”《桑葚》把记忆拉回童年,那是诗意栖息的地方,是精神原乡的源头。《账本》写满了父爱、写满了父子的柔情深意,尤其是两个账本,一毁一建,毁得让人心碎,建得让人心痛,皆因一个爱字,才让人读之无限感慨,父爱如山!这些,也都融入了《过河》、《银发流年》里。《病床上的歌声》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温馨淡雅的母慈子孝图,“匆匆回到医院,看看妈妈的吊瓶情况,再陪着爸爸变着花样去吃三餐,接连几天下来,就趴在妈妈的床边睡着了。”读之,令人动容。《一路上有你》,使我“有了自信……有了方向……让我更珍惜感情珍惜现在珍惜我们的点点滴滴,和以后的许许多多……才有这个耐心仔细寻找和等待更多的机会……才令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爱!”并且由衷感叹:“爱在平淡时,爱在患难时,爱在风花雪月,爱在关注背影。爱在即使相隔很远,我们依然心无距离。一路上有你,是我今生最珍贵的财富!”《缘来是你》不仅赞叹爱情的纯洁无私,更体现出友情的厚重与承诺大于天。《只为你开花的树》,以散文诗的形式,为抗癌女作家天涯送去祝福,如春天的清风,凉爽心间;像夏日的细雨,滋润心田;如秋季的月色,照亮心房;似冬天的阳光,温暖心坎。令众多文友感动,让天涯本人由衷坦陈心声:“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来表达内心深深的感动,我的陌生的诗友们,在我病中的非常时期,给予我太多的温暖和鼓励,我是如此的幸福。一切苦难都是人生的经历,我会珍惜,并感恩。”
《秋后的行走》流淌着昂扬的激情、豪情与豪迈。《虎门虎门》是一曲长歌,写得激情澎湃,深沉凝重,写出了世纪的悲壮,读之荡气回肠,令人感慨万千。尤以结尾处那振聋发聩的慨叹:虎门大桥下的“炮台依然傲立在江边,清晨里嘹亮的军号与军歌,辉映着波涛汹涌的江面,与来往的大船遥相呼应。而林公依旧沐浴着一片阳光,厚重的背影铭刻进历史,铭刻在每个来观瞻的人的心扉里,更铭刻在民族脊梁的魂魄里……这就是虎门精神!”这篇散文诗因题材和描写的具象细腻而鲜活生动,因精到贴切的联想而丰富深刻,给人以情感的激发和人生的启迪,尽管没能完全做到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统一,但仍不失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八月飞歌》,是“高翔着的吟唱”,“是涅槃重生的岁月”,“是九月鎏黄的主题”,它“曾停留在浅水湾的一段旋律,曾驻扎在某一个站台的经典回忆,曾铭刻在塔顶的一句誓言,曾被风浪抹平的一句祝福,曾茫然相守的一个情结,曾在子夜里的歇斯底里,都在那支歌里……”
《秋后的行走》低回着温婉的柔情、柔软与柔美。一篇《海月岩咏叹调》,灵气充盈,悟性如风,意境悠远,文笔精炼,笔下流淌出的有温暖、有荒凉,很美,很精致,很有诗意——“风湿浸入几百年的痛,皲裂的虎口里藏着女人的心疼,再一阵风起,灯灭。婆姨以特有的柔顺温暖着这夜,一年一年,一代一代。”“那一次鼓帆而去,归来的冀望里,载着暖冬里的干粮、儿子的拨浪鼓和婆姨带着粉底的过年大袄。”“静谧照着整个村头村尾的月光,都在阿婆眼神的抚摩里,透出神秘色彩,晶莹剔透,口诵心念,经经年年。”“子孙们不再以舢板出海,山上多了凉亭,少了张望。归来匆匆的身影里,怎抵得上几盏屋灯昏黄,一支老杖撑着的荫凉?!”“步履即使再匆匆,请多留意村头的那一影翘首;心旅即使再疲惫,请再回望石板下那一口老井。清澈如常。”写的是清风明月,表达的则是一个女人的忠贞情怀。有古人云:以天地为师,以众生为伴;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管它是孽是缘!回忆和感悟,也是快乐美事啊!
在徐皓的这本散文集里,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情味最悠长、描述最细腻的,莫过于《行走凤凰》。“一级台阶,一个转弯,一个弄巷,一串柳条,一片灰瓦,一溜走檐,或是河边石板上的棒槌声,或是无声无息的流水,都随着太古的气息,走到今天,涓涓细流,又潺潺汩汩地,流向前方。纤纤的古镇,翩翩盈盈地,吸引着天南海北的脚步,那走在水边的轻盈里,无不踏着一个个久违的温软的梦。”品咂着这些话语,就让人仿佛融入多情的古镇,坠入久违温软的梦乡。行走在吊脚楼下、古沱江边,那柔情蜜意“就在午后的阳光里,在女人们换过的裙子里,在男人们抚着女人的肩膀轻盈地走过的时候,在斜着的石板的巷子里,在篙子划过的水痕里”,而且“都变得轻柔起来了”。入夜,“窗外的星火点燃了夜空,水面把灯影拉得很长,婆娑着,在夜风里摇曳。”作者就是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描述着眼里的凤凰、心里的凤凰和还没有抵达的凤凰”,并且用眼睛、脚步、心灵,去寻找、探索、回想、体味,甚至“是某种响应,或是一种泅渡”,“每个心灵,都在渴望一个彼岸,如同生命里的抵达,即使到了终结,可是眼神还在张望,还在期盼,还在等待。”作者在介绍自己的旅途见闻时,还特意插入了这样一个温馨的画面,很感人:“我的旁边是一对老夫妇,六十岁左右。男人一边掰开油条,递给妇人,一手递给她一个装着开水的搪瓷缸子。热水应该是在旅馆里倒的,不是很烫,老妇人还是习惯地用嘴微微吹了一下,轻轻啜了几口,又端在男人面前。男人撕开半条纸巾,给妇人擦了擦嘴巴,再把油条送到她嘴边。妇人微红了脸,轻挡了一下,见我们没有注意,快速地咬住,用手接住另一端,然后坐正,香甜地吃了起来。”读到这里,谁的心中能不翻起波澜呢?要想深入了解作者行走凤凰的所见所闻、所悟所感,你还是进入他的文本,去仔细体悟吧!作者笔下的另一篇《七夕之桥》,实则想象之桥,描绘嫦娥、月宫,像一幅幅画,如一首首诗,文字空灵,文采斐然。《苏仙岭游记》中“上山愿许一炷香,下山心润一碗茶。福也。如是我福。”“坐得福起,做得福气!福城佑福气之人,苏仙保舒坦之事。”还有《黄旗山下》“我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掌握生命的深度和高度。”文字空灵变幻,淡然闲适,禅味十足,让人回味!
《秋后的行走》每一篇章都值得品味,尽管有些短章读着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但那毕竟是在匆促的时间里和有限的空间里的“急就章”啊,粗疏散淡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瑕不掩瑜,只要你慢慢地去品咂,肯定会有所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