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连古琴台
——清明故乡行之五


琴堂(又名友谊堂)

“知音”雕塑石像
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钟子期致意,表现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雕塑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政德所作)。
“琴台”方碑

离开黄鹤楼,雨仍然没有停歇的意思,距离航班起飞的时间还有4个小时。于是,请开车的师傅转道去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到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忽遇狂风暴雨,夜泊江岸。当晚雨过天晴,明月高悬,景色清新,伯牙抚琴抒怀,调寄高山流水,引来樵夫钟子期。子期作过乐尹,善知音律。听罢情不自尽地赞道:“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志在流水”。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兴。两人相谈甚欢,结为挚友,并相约来年再聚。翌年,伯牙来访,子期却已病故。伯牙痛失知音,悲痛万分,至子期墓前挥泪抚琴,一曲《高山流水》祭知音。曲终,伯牙碎琴绝弦,至此不复鼓琴。后世之人感念其事,做诗叹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此后,人们便以“高山流水”来形容深厚友谊,把“知音”喻作知心朋友。古琴台就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的。
还有一种传说认为,俞伯牙为楚国郢都人,在晋国做了大夫,故事发生在其出使楚国时,一个风高浪急的中秋之夜,樵夫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位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为了不惊动官人,地位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丛中,不想听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声响,被伯牙喝问,因钟子期识得瑶琴,道出伏羲氏以树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赏识,二人遂成知音。
这个故事流传很早、很广。在《吕氏春秋》、《列子》等众多古籍中均有记载。至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首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问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故事创造的“知音”这一高远和珍罕的友谊典故,多年来,反复不衰地跃动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之中,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文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友谊的珍贵在于“觅知音”的过程中,深深地积淀在了炎黄子孙的文化心理之中,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中一种至高境界的期盼。《高山流水》古琴曲之所以被社会广泛认同,其中还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知音难求。正因为知音难求,所以才有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慨叹。因此,文人墨客站在古琴台上,思载千古传说,便发出了“高山流水寄我心,我自登台发感深”(清·谭溥《伯牙台》)、“人琴千古知谁在,江汉残春照鬓稀”(清·陈淮《泛舟登伯牙台》)的咏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伯牙子期的感天动地友情和《高山流水》古琴曲之所以流传千古,除了其本身拥有的文化价值之外,这个故事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由“知音”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
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我们的车子抵达古琴台。天气也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放晴,而且在和暖的阳光照射下,空气格外清新。
午后的阳光,把古琴台整个建筑洒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高高的台阶拱托起古琴台大门,显得巍峨壮观,大门楣上“古琴台”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映射下,格外醒目。
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宋湘题书)。琴堂内的墙壁上挂满各种规格的字画,四周的货架上全部是文房四宝及各种工艺品。正堂摆着一张宽大的长案,上铺毡毯,纸墨笔砚一应俱全,既可请店内的书家现场挥毫,游客如果有雅兴,你也可以尽情泼墨挥洒一番。但是,这些是要收费的。
堂前庭院中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四周台壁上饰以连续浮雕,为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镌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动逼真。
古琴台整个景区的规模不大,布局疏朗有致。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巧妙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漠深远的艺术境界。主要景点归纳起来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腊像馆”;有前面已经提及的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而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有近年用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有碑廊内的《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诗兴大发时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其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历来深受书法家所赏识。还有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整体建筑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参观之后,我们特意走进再现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故事的“腊像馆”,请工作人员给我们留下聆听高山流水那肃穆、清澈而祥和的美妙瞬间。出了大门,再回首,伯牙子期那高尚友谊与旷世知音的情怀懿范,依然萦回于脑际,激荡在心间。
http://www.cnzozo.com/updata/allimg/20070206/1115584.jpg
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
http://www.iuchina.cn/edit/uploadfile/200710/20071030100037377.jpg

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
http://www.iuchina.cn/edit/uploadfile/200710/20071030100422808.jpg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诗兴大发时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其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历来深受书法家所赏识。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题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