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散木
王散木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491
  • 关注人气:30,3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散木:酒这东西

(2009-08-06 06:39:54)
标签:

外戚

散木

酒礼

虞翻

孙权

中国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酒这东西

 

王散木

 

 

     酒逢知己千杯少。酒香不怕巷子深。酒后吐真言。酒落愁肠愁更愁……与酒有关的民谚俗语太多太多了。

    酒这东西,几乎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即醉》就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礼记》曰“酒者可以养老也”、《左传》云“酒以成礼”……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至于酒到底产生于何时,现已无可考。但是,无论从正史记载,还是到民间传说,酒的产生很早很早。《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这则传说,虽然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它至少表明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已有酒产生。民间还传说夏代的杜康,是造酒业的鼻祖。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可见当时的杜康酒按现代词的表述已属名优产品了。因此,近年为争谁是正宗杜康,河南汝阳、伊川和山西白水,三家弄得狼烟四起、战事不休。

    酒这东西,是好东西,又不是东西。

    酒能健体强身,被誉为妙品、珍品、贡品;酒在交往中,是媒介、是黏合剂。有了酒,朋友间的感情会更融洽,还能化解个人之间恩怨——“度尽劫波兄弟在,酒杯一端泯恩仇”。饮酒又为交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到一个朋友那里喝酒,会结识许多新朋友,朋友的朋友会发展成为你的朋友,如此滚动下去,你的朋友就会遍天下了。举杯同饮的“同心酒”,交臂搭脖一饮而尽的“盟誓酒”,不仅会起到增进了解、密切感情的作用,甚至会达到同生死共命运的盟誓效果……酒,确实是好东西。

    酒又真的不是东西。世间多少事,又因为酒,弄出许多的是是非非。是它一开始就弄亡了两个朝代。中国夏朝最后的皇帝叫姒桀(姒为姓,桀是名),据说他后来造了一个大池子,全装满了酒,叫做“酒池”,整天喝呀喝的,结果把国家喝丢了;还有一个商朝的,也是最后一个皇帝,叫子受(姓子,名受,他又叫纣,一般人叫他商纣),据说后来他也造了一个大池子,全装满了酒,也叫做“酒池”,也整天喝呀喝的,结果也把国家喝丢了。

  夏桀和商纣的故事,本来不必置信,因为很可能是他们的敌人编造的。但是故事起到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喝酒过度的害处。

  由于一开始,酒就在中国历史上闯了大祸,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警告喝酒的文献。文献中最有名的就是“酒诰”,就是劝人戒酒的文章。尽管劝来劝去,古代人还是喜欢喝酒,喝酒如故。

  在历史上,喝酒是一种普遍的习惯,也是一种社交和礼节,这种风气,一直演变到今天。但是在喝法上,许多地方已经不相同了。古人喝酒,很讲究礼节,不能乱喝或乱不喝。该喝的时候,不喝也不行;不该喝的时候,要喝也不行,像汉朝高祖刚当皇帝的时候,他的大臣们以为大家打天下有功,拼命在朝廷上喝酒、争功。结果,有一个叫叔孙通的出来,劝汉高祖制订一套规矩,不准大家乱喝酒。最后规矩订了出来,大家就不敢乱来了。后来汉高祖死了,皇后有了权,皇后姓吕,吕家的人都挤到朝廷里来。在历史上,这叫“外戚当权”。外戚就是外面的亲戚,是吕后那一边女家的亲戚。当时许多大臣都反对外戚,总想找机会干掉他们。正巧有一天,吕后请客,派一个叫刘章的做“酒史”,就是主持喝酒的官儿。刘章就是反对外戚的大将,他乘机说:“我是军人,为了维持秩序,请求皇后准许我用军法来对付不守酒礼的人。”吕后答应了。于是大家喝酒。喝到一半,一个外戚喝醉了,发起酒疯来,跑出去了,刘章真的军法从事,立刻拔出宝剑,把这外戚杀了。从这件事开始,一套铲除外戚的计划立刻行动了,最后刘家的天下保全了,吕家的外戚都吃不开了。

  这个故事,不但证明了古代人爱喝酒,并且非常考究“酒礼”。喝酒失礼,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严重得要引发一次政变。

  三国时候,有一次吴国的孙权请客,大家拼命喝喝喝。最后孙权亲自来敬酒,到了虞翻面前,虞翻翻在地上,装着醉得不能再喝了。等孙权走开去,虞翻又翻起来,表示没醉。孙权一回头,看到了,气不打一处来,拔剑就要杀他。这时,一个叫刘基的,赶忙跑过来,一把抱住孙权,说:“大家都喝了这么多酒,即使虞翻有罪,你也不能杀他。你杀了他,你怎么对外面解释?何况天下都说你度量大、能容人,你这么一杀,什么都完了!”于是,孙权才算了,虞翻才算没有为喝酒失礼丢脑袋。

  像这种因为喝酒而出的麻烦,历史上还多着呢!

  晋朝时候,有一天,王导王敦兄弟到王恺家里去吃饭。王恺是一个有名的凶煞神。他的习惯是拼命叫漂亮女人劝你喝酒,你喝不光,他就怪那个陪酒的女人,就要把她杀掉。当时王导怕陪酒的女人被杀,只有拼命喝酒;可是王敦却不买帐,你要杀女人,就让你去杀好了!像这种残忍的“酒”的故事,正说明了我们老祖宗们,正有一些根本不知道人权是什么的暴徒。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又一次显示了古人对喝酒时“不喝也不行”的心理,你看他们多爱酒!

  有的古人爱酒,甚至为酒闹出了战争。楚国在古代是大国,有一次,向各国要酒。赵国为了不给酒,竟闹得自己的京城被围。这种小题大作的例子,虽然可笑,也反证了古人多爱酒。

  最有名的酒鬼,该是晋朝的刘伶。刘伶是大名士,整天喝酒,然后光着屁股乱跑。有一天,他的太太把酒杯藏起来,要他戒酒。他说好,不过为了表示郑重,我要在神前发誓,你可置五斗酒来敬神。他的太太信以为真,把酒买来了,不料刘伶却在神像面前,叫着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石,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莫可听!” 于是把敬神的五斗酒也喝光了!  

  还有一个三国时代的吴国人郑泉,临死以前,要求把他尸体埋在做陶器的工厂旁边。他说:“以后我的尸体真成了土,土又可被陶器工厂做成酒壶,那样我多过瘾呵!”这是中国人爱酒的故事,也是中国人的幽默。

  喝酒本来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但是中国人却把它过度礼节化。弄得反倒不自在,逼出些纵酒吐酒的酒鬼。一个攻击酒礼的故事,很有意思:钟毓和钟会兄弟小时候,以为爸爸睡觉了,一起偷酒喝。其实爸爸没睡,正在偷看他们的偷酒表情:钟毓喝酒的时候,“拜而后饮”;钟会呢,却“饮而不拜”。爸爸奇怪了,便起来问理由。钟毓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可是钟会却说: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喝酒的手续多麻烦。它不要你先享受,而是要你先磕头!

  这个故事的另一说法是,两个小鬼不姓钟,而是孔融的儿子。孔融为直言无隐贡献了生命,在他被杀以前,是思想家兼酒鬼。统治者禁酒的时候,他反对,理由是:“酒之为德,久矣!天垂酒星之曜;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见太平;孔非百瓠,无以堪上圣;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描写酒的伟大,这篇要考第一。孔融让梨,但若不是梨而是酒,你看他会不会让?

  历史上,用酒来办事、来避祸的例子也很多。曹参为了怕官吏打扰老百姓,整天喝酒示范,表示我们做官的,只要喝酒就好了,别去找老百姓麻烦;陈平为了对政事不表示意见,整天喝酒装糊涂。很多人很多人,他们在酒中得到了真理与存在。历史上禁酒的工作都没有成功,也永远不会成功,因为酒如果喝得好、喝得少、喝得巧,到底是一个不会出卖你的朋友。

     (本文已在2009年第18期《酒天下》杂志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