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散木
王散木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522
  • 关注人气:30,3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写作 用情浇灌

(2009-05-20 17:19:28)
标签:

芝麻酱

荷塘

乡情

稿子

雨霖铃

桥头镇

杂谈

分类: 文艺评论

用心写作 用情浇灌

——品读息玲玲散文集《雨霖铃》

 

王散木

 

             用心写作 <wbr>用情浇灌

 

    “王老师:后天我要去天津,我可能不回东莞了。泠子。”读着这条信息,我心里有点酸酸的。同为漂泊者的我,理解泠子的决定与选择。因为大家都无法避开生活、生存——这个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和话题。在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和决定,往往都是自觉而无奈的。

    原本说好了的,泠子老家河北衡水的一位老作家月底要过来,我约请大家一起吃顿饭,认识一下,以便今后写作上的交流与学习。眼看也就十来天了,但是,泠子在天津那边约好的事情没法改期。我深为这个计划中的相聚而不能相聚,感到遗憾。

    泠子是息玲玲的笔名。知道息玲玲这个名字,大约是2007年。当时,她在东莞桥头镇一家大型企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她很幸运,桥头镇有着很好的文学氛围。这得益于桥头有一班开明的重视文化事业的党政领导、一位钟爱文学事业而又热心扶掖新人的老人和一帮生气勃勃的文学青年。这位老人是地地道道的东莞本土作家,他叫莫树材,年轻人们都亲切地喊他“材叔”。他不仅自己创作颇丰,更热心发现推介新人,而且不分内外彼此,把个文化原本不怎么发达的桥头,弄得风声水起,新人叠出,新作不断。这帮文学新人里,有男有女;有“作家”头衔的人里,不仅有镇级、市级、省级的,还有国家级的;创作的作品中,也是丰富多采,体裁多样,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应有尽有。虽然称不上百花齐放、万木争春,但是,景象一派繁荣却是不容质疑的。桥头人还搞了个每年一届的荷花艺术节,就是在编辑《东莞文艺·桥头荷花艺术节》专刊时,我才知道息玲玲这个名字的。

    2007年,桥头镇第四届荷花艺术节闭幕后,桥头镇要在我当时所在的《东莞文艺》杂志做一期荷花艺术节专号,稿子便陆陆续续汇集到我手上。既有专业作家的,也有业余作者的。一部分名字比较熟悉的作者,作品编辑起来比较省心。面对大量来自基层、来自企业姓名陌生的作者的稿件,挑选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且这类稿子几乎占了全部来稿的70%。只得一篇篇读、一件件挑。突然,一篇《荷开有声》的稿子吸引了我——“你听,那响亮亮的声音分明是从莲湖里升腾着、汹涌着,冲击着我的耳膜,撞击着我的心房……荷开是有声的,不同于华贵牡丹的矫情,不同于烈艳玫瑰的张扬,她只是以向着苍穹的姿势舒展成老奶奶嘴角的故事,平静地向人们娓娓道来。虽然离你不近,用心,就能听到。”这样的词句,这样的韵味,这样的意境,不是在用手写、用口说,而是由思想、心灵的火花撞击出来的。紧接着的一篇《荷塘唱晚》,借“皓月当空”之时“别有韵致的荷塘”边,讲嫦娥后羿、牛郎织女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引发出“仙子唱罢我登场,一叶扁舟,一段跑调的船曲……为的是仙子尘世中的一望,不再孤单泪流!”从而,“荷塘唱晚,更更唱;荷塘唱晚,日日唱;荷塘唱晚,生之有限,唱无限……”这来自心底的涓涓溪流,潺潺绵绵,经久不绝,余韵无限!

    后来,好像是我去桥头的一个古村采风,在材叔和文广中心刘主任的安排下,才第一次见到柔弱文静的息玲玲。尽管她很少给我们投稿,其实早在她来东莞桥头之前,就已经是她家乡河北衡水市作家协会的会员了。再后来,又陆续读过、编发过她的《你是我梦中的青鸟》、《彼岸花开》、《古村落情思》、《致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友人》、《大海边的情话》等精致灵动的散文或诗歌。

    读息玲玲的作品,你始终都会被她那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浓浓的情包围着。这里有温馨的爱情、融融的亲情和绵绵的乡情。

    在《雨霖铃》这部散文集里,反映爱情的内容占了整整100篇。从《最美的邂逅》、《忘不了的草原》到《归去》,从《荷塘边喃喃自语》、《酒意倾情》到《做你的新娘》,从《恋上你的歌》、《纸鸢梦断》到坦言《对不起我爱你》,从《我想你的时候你想我吗》的追询、《停不了的思念》到《我曾试着放弃你》、《我以为丢失了你》,从嗔怪《别跟我说幸福》、思量《故事里的事》到《求佛》并念叨《你是我梦中的青鸟》……尽管波波折折、起起落落,但心中却《一直在思念你》,达到了《真情难收》的地步。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酸甜苦涩,终悟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凡尘为爱生死依的真谛。息玲玲跟我说了一件事情,很令我感动。我知道她早就离开桥头的那家大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位置,到东莞的一个房地产公司上班了。上次又见面时,她突然告诉我,因为想回老家发展,前段时间已经去天津联系工作了,不料,丈夫在东莞上班时不慎摔到左脚。于是,她马上放弃了安排好的一切,急忙赶回来,照料卧床就医的丈夫。这种舍弃、这番深情,不就是作者所有爱情篇章的最好注脚吗!

    在息玲玲的作品中,融融亲情和绵绵乡情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剪不断,理还乱”。在《忆衡水湖》中,作者深情地告诉我们:“很多年不曾踏足那块诗情画意的土地,而梦却在那里如水鸟般栖息了一年又一年,不曾真正离开过。”

    “不是我不想念你,只是,我的泪流会让你万般揪心,所以,很早很早以前,从离开你以后,我就放弃了流泪的权力……母亲呵,女儿多希望你像这广博的大海,能把我放于心门之外,不再伤感的牵挂;女儿多期望你能如这不老的大海,能把美丽容颜永远烙印在我的心海……当我回家的时候,你一定还要是我当年离家时的样子,不允许你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因为,我想有更多的时间陪着你,而不愿让你在没有我的岁月里突然老去。”(《大海边的情话》)亲情的牵挂,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无论走多远,不管在哪里,双亲永远都烙刻在你的心里。

    “常常忆起追逐在田埂边的童年。麦苗飘香的时候,正是母亲节到来之时,写一封家信引得母亲泪湿衣襟,终不如衣锦还乡,抑或是清贫归家,让母亲笑哭在自己恋家的眼神里,来得坦然……想及爹娘,便忆及穿一双娘亲手做的布鞋,随爹往返于田间的情景,浇地、捉虫、捡麦穗……也记得爹搓一把喷香的麦粒倒入我嘴中,香醉了我的童年,我便把那麦香,连同爹的大手一起种植在记忆里了。”(《向北方》)在漂泊异乡的超市,眼睛的余光瞥见寂寞的角落里正在出售的廉价梨子,从它翠绿而又熟悉的颜色,“家乡的味道已然丝丝缕缕地钻进我的鼻孔,我的心里。”(《行走在异乡》)“南漂的我们是首先从味蕾开始想家的。在米饭泛滥的日子里,愈加思念那一碗打卤面里浇上一勺芝麻酱的香喷喷的味道……偶尔听说,有个超市里近期卖过芝麻酱,我便急不可待地奔去……在家乡一元钱就能买得到的,我付出了七倍的价钱,也甚觉值得!毕竟,里面装的不仅仅是芝麻酱,还有熟悉的家乡味。”(《行走在异乡》)

    “十载漂泊路,尽是思乡情。已记不起吃过多少不知名的山珍海味,也记不得喝过多少昂贵的酒水,怎就不及娘蒸的馍,还有刚从老井里打上来的‘井白凉’那么可口、那么香甜呢?娘蒸馍,总是把一块面记揉呀揉呀,直到把手上的劲道和空气中漂浮的炊烟香都揉进去;娘熬粥,总是站在炉灶旁搅呀搅呀,直到把炉火的温度和玉米的清新都搅进去;爹给远归的女儿倒一杯‘井白凉’,总是呵呵地笑着看我来个仰脖大喝,看我把对家的依恋一饮而尽。回到家,一盘廉价的素炒豆角、一盘上不去台面的煮花生豆……都诱使着我偷偷用手拿一个丢进嘴里,慢慢咂摸家的味道,此时,我的心才是真真正正在家落脚了。”(《味蕾上的故乡》)

    “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村庄,那一年,我十三岁;离开了熟稔至极的县城,那一年,我十六岁;离开了贴心贴肺的城市,那一年,我二十五岁。”情景是那样真切,记忆是如此清晰!“我那颗心停栖在村庄的老屋上,县城的街巷中,城市的角落里,不曾真正地离开过。”“不要以为我远走他乡,就只看前方,我知道,身后的路才是我回归的路;不要以为我归期遥遥,就一直漂流,我知道,时间的起始才是我归去的地方。因为那些温暖还在,在我的心窝里,被我深深珍藏着。”“我的故乡是我心中最美的城市——衡水。”(《那些温暖还在》)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思乡恋亲这样永远放不下、终生都铭记的呢!

    “我就是你放飞的风筝,永远要在你牵握的领域徘徊不舍的风筝,我就是要这样和你不离不弃,做你任性的孩子,甩也甩不掉的风筝,即使我风烛残年,即使我色褪式老,我还注定要回到你身边。”叶落归根,这是中华民族子孙心心念系的;亲情乡情,更是永永远远也割舍不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