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宏雷:评陈巨飞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2012-02-15 23:28:10)
分类: 评论

评陈巨飞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熟悉陈巨飞的名字是在报刊上,初读到他的作品,当时以为他是60后或70后,因为他的诗写得先锋、厚重、成熟、大气,就把他也当成自己的同龄人。后来通过《大别山诗刊》论坛这个圈子,才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具体情况,特别是2010 年六安建市十周年“正东杯”全国诗歌大赛颁奖大会期间,有幸认识了许多文朋诗友,也与巨飞同厅开会欢聚一堂,但并不相识。他的诗作看起来不多,听说他是教师,又带班主任工作忙任务重,我想这不是真正的理由。在颁奖大会当晚聚餐后,诗友们酒足饭饱,沿着皖西宾馆后面的情人路散步,巨飞就此机会,邀请天南海北的诗友们一起到步行街,品尝六安著名的风味小吃,在干杯时巨飞一口叫响我的名字,在他自我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皖西小有名气的八十后诗人陈巨飞!我连忙伸过手紧紧地握一把,再举杯一饮而尽!他当即点出03 年我发表在《安徽文学》上的两首诗,有一首叫《爱消失在黄昏的沙滩上》,说写得有力度,很喜欢。这让我意外、惊讶而又感动:事过七八年了他还能记得,没想到,他一直在关注诗歌,关注文学,还关注着我。那也是我的得意之作呀。我感叹:诗人的心就这样相通!2011年底,多年的诗友、同乡光华发来一段文字,说是巨飞在一篇文章里谈到我的诗,这更让我感动不已!而我对他除了姓名和少量的诗作,其它一无所知,思来真的愧对诗友!

    2011 年《大别山诗刊》冬季卷,隆重推出“六安诗人方阵”七位作者的诗作,浏览目录,发现有巨飞的诗作。四首诗,每首都不超过十四行,短小精悍而才思横溢,给人一种不鸣则罢、一鸣惊人的感觉。因为这几年很少见到他的诗整体展现出来,所以第一个就读了他的大作。第一首《冬风定》题目就给人以想象,读罢让人触目惊心,给心灵以极大的震憾,他用朴实自然细腻的现实语言,抒发了诗人特有的那种豪气灵气与志气,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了诗意:

    “她的老骨头,还有着不可屈服的争斗。

     她浑浊的眼睛,

     还傲视着不可一世的冬风。”

这样的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诗意升华并凸显出来。从表面上看他写的是别人,而且是一个平常的洗菜的妇人,但这是借着妇人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那种执着而坚韧不拔的信念,这就让整首诗更含蓄,更富有深远的意境。作者把这种坚定的思想植于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典型对应物——寒冬里的“妇人”的身上,再从妇人的身上反射出来,应当说是聪明与智慧所在,这也就更令人回味无穷了。

    现实中,不难发现那些直抒胸臆的直白表达:用理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甚至喊出来,这种表达方式显然是有失诗意的,是与诗的本质相违背的,包括我自己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

    巨飞的另一首诗《清风起》,题目本身也具有诗情画意,为何是“清风起”?而不是寒风起狂风起?这里面就隐含着作者两袖清风和一身冷静的思想境界:

    “清风恰是清风,当你舒展两翼,

     其实从未高飞”

先问为何要高飞?因为诗人有远大的理想,有高远的志向,所以诗人要高飞,要从思想上艺术上升华。超越他人首先得超越自己,这是生活中每一个有事业心的人的共同愿望,希望事有所成,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此诗的诗意所在。它具有了更大的广延性,并不局限于诗人本身,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具有普遍意义,就像一个用来比喻诗意的杯子:用来装笔,它就是笔筒;用来喝茶它就是茶杯;用它来养花它就是花瓶。而巨飞的诗完全达到这个境界和效果,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体验。那么清风为何“从未高飞”?可能有许多人都有这种感概,或发出这种感叹,这才引起共鸣,也发人深省又令人回味无穷了。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再具体点就由读者自己去思而得之了。

    据说,唐代诗人中,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王之焕,只流传下来六首诗,而每一首都脍灸人口。那些写出几百首、几千首诗的人却一首也没能流传下来,沉没于历史的长河,这说明诗不在于长也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才会流传下来,这个精就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而且要张扬出自己的个性。

    应当说巨飞是八十后有才华的代表性诗人,他不为形象而形象,不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很具有思想的诗人。我一直铭记鲁迅先生说过的话:“文学家首先要成为思想家”。没有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作品也是苍白无力的。希望巨飞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写好诗歌,为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为皖西甚至中国的诗坛写出好诗,争得荣誉。当然,巨飞的诗作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不能沉缅于原有的那种表达内容,要开阔视野,不断开拓创新,要深入生活,加大对现实人民的了解,反映他们的疾苦,把理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小我与大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诗更接贴近生活,更大气,有更多的人来阅读欣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