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立在乡村的童话王国——王太贵诗歌赏读

(2011-07-31 11:31:58)
分类: 评论

 

说起王太贵,就不会忘记他裹着被子坐在中文系男生宿舍给我们朗诵诗歌的情景,也不会忘记他用白开水代替啤酒和我们频频碰杯。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那带着自然泥土气息的诗句,这些诗句仿佛是建立在乡村的童话王国,让我们在迷惘的时代和匮乏的季节感受到炉火般的温暖。

赫尔曼·黑塞说,诗人的职责并非向人们指点道路,而首先是唤醒人们内心的渴望。王太贵的诗歌有意或者无意地验证和回应了这句话。这是个难以让人感动的时代,但在诗人简单直率的诗句面前,我们的心弦都曾被轻轻拨动。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农耕文明的缓慢平静、乡村之子的纯正清澈、人畜共存的自然和谐……

乡村经验:我的故乡真小

王太贵的家乡在史河之畔的横畈村,他的父亲是一个和石头打了很多年交道的石匠。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他自然而然地比同龄人拥有更多的乡村经验。也许那是一段值得铭记的时光,诗人更多地回忆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无论是趴在二叔的背上摸黑走二里多山路去看电影的经历(《看电影》),还是七月的午后砖厂和碎石机发出冗长的声音(《灌浆》),诗人都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再现了二十年前精神生活的丰盈。王太贵诗歌中的乡村经验,主要体现在他对农业文明的守望,他对乡村精神的尊重以及他对农民命运的抒写上。

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唯有不安分的二叔“扒火车去了一趟新疆”。在农业文明几近崩溃的今天,诗人和自己的父亲一样还在守望着故乡贫瘠的土地上那一垄饱蘸汗水的稻禾,所以他在《果实》中写道:“每年秋天父亲都会从老屋背出犁/敲敲松动的榫头 擦亮犁铧/像给农业这顶老钟拧拧发条 抹上润滑剂”。诗人甚至觉得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接纳了土地的厚重,接受了农村的馈赠,这是他一生难以偿还的情意——“山谷下有块平整的土地/祖父用斧子和火开垦/父亲牵来牛和犁/并撒上新鲜的牛粪/我们播种豌豆、西瓜/荞麦、高粱和玉米”(《偿还》)。同样地,由于受到父辈生活方式长久的浸染,王太贵对乡村精神是极其尊重的。乡村流传的鬼故事、木匠口中的小俚曲,以至于故乡的风吹草动都诗人永恒的题材。如“在故乡的日子里,我拥有十只耳朵和一颗心脏/我捕捉到了风吹屋顶、雨打桂花/以及清晨诵经的鸟鸣”(《声音》);“父亲在月夜划着鱼桶回家/竹桨留在山水之间的潺潺之音,让水鬼都陶醉”(《一条河的记忆》)。这些细节浓郁着诗人向往的乡村精神,也承载着诗人的乡村情节,所以,在落日饱满而恢弘的静景里,诗人摒弃了不属于乡村的“诗章和音乐”,用“不娴熟的刀法和记忆”去感受乡村爱情(《乡村恋曲》)。不过,王太贵诗歌中乡村经验最出色的部分,却是对自己的父辈或乡人这样的典型农民命运的抒写上。父辈对困顿生活的坚忍让他敬佩,乡人对无奈生存的超越让他惊奇,他们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更让诗人从内心感叹不已。在王太贵的笔下,不管是穿着棉衣站在麦地旁谈论着今冬的雨雪和来年的收成的两个农妇(《小径交叉的麦地》),还是趁着月光走在各自回家路上的三个匠人——汪篾匠、大老金、石匠(《匠人》);不管是对一头牛说话的父亲、对一堆柴火发火的母亲(《声音》),还是那些驼背的走路缓慢的头发乱糟糟的老人(《月光下的羊》),他们的生命都因他们平凡而受难的心灵而变得庄严。

横畈乡在地理范围上当然是渺小的,诗人说,“我的故乡真小啊/小得只能有一块小镜子容纳她!”(《夏日或者故乡》),但是在诗歌维度里,横畈乡却是如此的盛大:“我们置身的大地/多像一个盛大的容器啊/在拥挤的时候/也会掏出多余的东西”(《偿还》)。

儿童视角:万物都具有孩子气

荷尔德林在致母亲的一封信中说,做诗乃是“最清白无邪的事”。做诗显现于游戏的朴素形态之中,这种游戏游离于绝断的严肃性。在王太贵的理解中,这种“清白无邪的事情”(做诗)和儿童视角是有关联的,他的诗歌呈现着事物本初的性质:纯真,可爱,无邪。在内容上,他主要通过儿歌、童谣来彰显儿童视角;在语言上,他努力追求返璞归真的状态,表现出质朴的美。

“春天,时光美好/花儿嗡嗡地开遍祖国”(《时光》)——海德格尔曾说,原初的语言就是诗。而这儿歌般的开头,牵引起人们对逝去的时光绵长而幸福的回忆。“刚刚会唱歌的孩子/坐在低矮的门槛上/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秋日》)这种对童谣的直接引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我们仿佛有了在场的恍惚感,随着诗人的吟唱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王太贵曾说,在诗歌写作中,他一直试图从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的小乐趣、小悲伤中把自己成长的困惑与烦恼简单地表现出来。虽然每个人对于童年的回忆是有差别的,但纯真的儿童经验却是最鲜明原始而又容易让人接受的材料。2006年春天的安庆之行让王太贵找到了诗歌写作的一把钥匙,儿童视角在他的是各种由“无意”走向了“有心”,由于技法的熟练,他诗歌中的这一特点又像是自然地瞬间流露。“骑兔子过河/骑马上天堂/你打小灯笼/也找不着自己的脚”(《通往某处》),在阅读这首小诗时,会有阅读童话一样的愉悦。事实上王太贵曾写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童话,他的诗歌和童话自然是相互影响的——他的童话像动人的诗歌,他的诗歌像唯美的童话。在一首叫《鸟鸣》的短诗中,王太贵写道:“我所听见的春天的鸟鸣/像我四岁的外甥/用稚嫩和轻柔/的南京溧水方言/对我说:/徐徐 徐徐”。虽然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写鸟鸣,但是诗人赋予了鸟鸣以触及心灵的动听,如果没有一颗童心,就不可能有如此新鲜的感受。在这里,语言的简单反而焕发了奇异的魔力,在简单中居然营建了质朴的真诚。

“小蚂蚁呀要结婚/红蜻蜓坐轿子,不打伞不缝针/它们走呀走/迎亲的队伍长又长”(《乡村之歌》),这首诗以童谣式的语言结尾,或许,就就是多年前流传在诗人口中的儿歌。把它放置在诗歌中,竟是这样的美好和安静。

动物情结:你就成了我的娘子,我的白蛇

在王太贵的诗里,白鹭、兔子、刺猬不是他的喜怒哀乐的载体,他自己在万物中已经还原为和谐的一员,参与生命的相互效力和替承,成为永恒力量的一部分。这样的作家就如同真正懂得返回安静的内室祈祷的信者,懂得在万物的源头重新汲取勇气与清新,恢复活力。

诗人笔下的《家园》,并不是仅仅生活着人类的家园,家园是我们和牛、羊、鸭子共同的栖息地。但是在我们对外物无休止的攫取下,“牛的圈中只留下几根凌乱的枯草”,“羊正走在屠宰场的路上”,家园只剩下“空荡荡的”、“广袤悲哀的稻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忏悔以及对现实的拷问。究其原因,是诗人自身的悲悯情怀造成的。当然,还因为诗人在成长经历中对这些代表着乡村精神的动物有着深厚的情谊。他说:“我一生所有的故事,都来自于/这个贫寒的中国乡村的一枝一叶/来自于这个贫寒乡村的/老虎、狐狸,和白蛇”(《小径交叉的麦地》)。所以在《职业》一诗里,诗人竟然写到了“蝴蝶”“蟾蜍”“刺猬”“乌龟”“野兔”“飞鹰”七种动物。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出现次数最多的莫过于那些常见于乡村风景的牛和羊。如“牛的瞳孔中/倒映着松枝上挂着的/大半个落日”(《落日》),“羊在斜坡上吃草/它们是上午时光的延续”(《灌浆》),“牛在反刍一抹夕阳/或者一段往事”(《黄昏》),“像一只羊那样/拥有简单的家园和衣食无忧”(《月光下的羊》)。“牛”代表一种沉默坚忍的精神,和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参悟一切生死是多么地相似!王太贵笔下的牛,总是让我们想到他在《果实》中写到的父亲“背着犁缓缓走到山下收割后的稻田”。而“羊”则是乡村中的豁达的智者,这种大智若愚就是一种形而上的乡村哲学。

一个内心装满童话的人,他有意无意地虚构了一座动物的世界。诗人告诉我们和动物要和谐相处,哪怕是现实社会的一些小响动,也要和小动物们表达歉意——“在凌晨五点钟的时候/挖土机悄悄抵达村庄/请原谅,那些还在酣睡中的孩子/蜣螂 小蚂蚁 鼹鼠/以及夜宿于枝头的白头翁”(《挖土机抵达村庄》)。诗人对动物的迷恋还从《乡村恋曲》中得到了升华:“想象你是一匹马,你是落日周围/最惨淡的那一抹/你就成了我的娘子,我的白蛇”。在诗人看来,最适合形容恋人的不是古典的“沉鱼落雁”,也不是用西方的“玫瑰百合”,而是那些至纯至幻的“一匹马”或“白蛇”。

作为一个执着于乡村、执迷于童话、痴迷于动物的诗人,王太贵始终以一双谦卑而宁静的眼睛注视天空,也许在他看来,天空不再仅仅是空气,而是天空本身。他将他的观察所得低声告诉我们,让我们与他一起分享万物创生与毁灭的永恒奥秘。而我们终将携带这些秘密,行走在充满孤独的人生旅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