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的无奈》:江湖时代一个关于老马“失”途的隐喻
(2011-05-23 23:02:55)分类: 评论 |
《韩非子·说林上》里说管仲跟着齐桓公去讨伐孤竹,胜利归来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后来他们果真跟着老马回到了齐国。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典故。人们也都知道,“老马识途”是指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可是,有这样一匹老马,身在红尘滚滚的江湖时代,心却时刻思忖着形而上的哲学。最终,他走出了日常经验的轨道,哲学的智慧并不能让他找到还家之路,他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困境。
这匹老马来自于莽汉中篇小说《老马的无奈》。小说中的老马是一个没有评上“正高”职称的学者,由于即将毕业的儿子要在家中宴请同学并举办一场聚会,他只好无奈地“自我放逐”,有家难回。虽然只是在人潮涌动的大街上漫游了十几个小时,老马的思想却经历了一次奥德修斯式的精神漂泊。《老马的无奈》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小说,通过老马在这次短短的“漂泊”中的尴尬境遇,把现代人无奈、无助、无家可归的生存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我把《老马的无奈》看成是莽汉最为出色的小说作品,这篇小说的思想深度甚至超越了他的所有散文。就是把它放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长廊,它也丝毫不比那些熠熠生辉的名篇逊色。但是这部小说和它的主人一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就不能不说这是我们整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哀了。
有一则经典的笑话:一个醉汉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大声嚷嚷“我没有家”,有人认出他是很有名的一个富翁,就指着不远处一座豪华的别墅说,你家不就在那里么?醉汉说,那是房子,不是家。如果房子是家,那么老马是有家的,也就是说,老马并非真的是“无家可归”。虽然因为没有评上“正高”职称而常被妻子葛倩奚落,但老马的物质生活并非一穷二白。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尽管这个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研究的尽是一些无实际功用的东西,但这份工作足以维持老马和他的那只哲学猫——老康德饱啖豆浆油条的生活。尽管“人类的生存空间是越来越狭小了”,但老马毕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丁点大”的房子。老马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悲观主义的嘴脸”,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外面的世界狼奔豕突,躁动喧哗。可惜,老马并没有专注于物质生活,否则他也没有所谓的“无奈”了。老马的“无家可归”,是指人在物质文化肆意扩张的状况下,精神上只得日益沦陷,找不到任何寄托,只能处于迷惘和无序状态。
那么,老马有哪些无奈呢?小说的叙述很有特色,平缓的叙述中经常被不断出现的括弧打断,括弧里的内容多具有解构和思辨的功效。从这些注释般的“括弧语”我们可以看出,老马的无奈较多地体现为他的书斋话语和日常生活发生了矛盾。浮士德在逼仄的书斋里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进行了独立而审慎的思考,老马也“在香烟的迷雾和玄妙的想象中缠结编织他的无奈哲学”。不同的是,浮士德在书斋里的困惑在走出书斋后得到了解决,他最终探寻到了生命的奥义。可老马在书斋里的种种冥想,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看似天衣无缝的归纳,在他走出书斋后顷刻分崩离析,颓然倒塌。书斋话语是形而上的,现实生活却是形而下的物欲横流。老马的思考脱离了现实的土壤,他的无奈成为一种必然。在琐碎的生存环境里面,一件小事(比如儿子的聚会)都可以引起无限的麻烦,这种麻烦到了最后,竟然出现了毫无意义的荒诞结局。老马“放逐”过程的遭遇,到头来却只是自讨苦吃。老马和葛倩离开家想让儿子“名副其实地做一回主人”,但当老马饥肠辘辘、身心俱疲地在郊外的马路边“与里程碑的石座铸成了一体”时,却看见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没有“闷在家里”,而是“租车出来爬山”。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这个结局让我们感受到“人”和“人类的思考”(哪怕是像老马这样知识分子的思考)是多么徒劳!
老马的无奈还体现在他的生活节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和人类的哲学都逃离不了社会的藩篱。老马蜗居在社科院哲学所和三口之家,“社交范围小得可怜”,他和妻子葛倩是“一对落落寡合不苟言笑的老古董”。老马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过多的交集,“柴米油盐似乎距哲学太远”,当他置身于熙熙攘攘、人潮涌动的江湖之中,难免会感到自己一步步走进了这个荒诞可笑而又绝对真实的困境里。老马的一些思考受到自身遭遇的限制,他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一是文革的井绳,一是恋爱的悲剧。老马用下放到大别山山窝窝里生活经验,去应对错综复杂的日常逻辑,他的思考注定是不合时宜的。老马的无奈哲学和麻二爷的乐观精神发生的冲突,对大理石厂厂长小顺子的“砸”字意识感慨万千,他便无奈地丧失了所有的优越感。
于是老马“失”途了。无奈就是希腊神话中悲剧英雄西绪弗斯不断往山上推的那块巨石,亦是《山海经》里那位拼命追赶太阳的夸父赖以支撑自己信念的拐杖——按理说,人是可以而且能够从人格的高度或现实的境遇上去蔑视和改变这种无奈。也就是说,老马是能走出无奈,改变自己的尴尬状况的。但可悲的是无奈不是一个偶发事件,而是一种永恒的处境。存在的本质就是一种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便意味着“心”和“身”始终处于分离状态永远不能和谐统一。莽汉将这种生存的无奈真实地再现出来并将之最大化。他将种种无奈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欲望和猜疑。人受到自己欲望的驱使,必然不能豁然以对,无奈是在所难免的事;人对别人又有猜忌之心,必然不能与人真诚交往,无奈是咎由自取的结局。所以,连拥有一处水泥墩的乞丐都嘲笑老马“想家想疯了”,对老马的“无家可归”进行嘲讽。老马注定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只好“无奈”地接受无奈的生存。
小说里的无奈集中体现在老马的身上,但这种无奈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哲学所的所长和小顾,煞费苦心编织谎言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周末,来研究所“补习英语”,却遇到老马这个“无处存寄的包裹”来搅局。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无奈之中,被生活的无奈重重包围。且不说老马家的哲学猫老康德用自己的冷眼以对超脱于生活之外,单看麻二爷这个乐观主义乡村哲学家的一番话,就让老马醍醐灌顶。麻二爷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他认为“办法还不是人想出来的?有人就有办法!”在山民麻二爷那大山般坚挺长河般滔滔的雄辩中,老马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与哲学猫康德数年来苦心孤诣一砖一瓦共同构筑的无奈哲学大厦正雷鸣般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