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粮不交了,农民爱国意识要加强
(2009-11-10 17:40:10)
标签:
洪洞县粮食直补残疾证危房补助挂职公民意识爱国杂谈 |
分类: 私人历史 |
回乡偶记:咱村日子过好了
冬至前,天气有几天回暖,母亲就逼着要回一趟老家。我请了一天假,合并到双休日有三四天的空闲时间,就开车拉上父母和妻子、女儿一块回到洪洞县甘亭镇南李村。近些年,我总是贪恋乡村的宁静和松弛,想在自家院子里多呆呆,再去巷子口站一站,和我小说里那些人物搭搭话,享受他们热心的询问或者信任的诉苦。但是院子里荒草已经长满砖缝,奶奶的灵魂能够守护院落,却不再能打扫庭院。两岁多的娃娃要按时睡觉,家里却尘土遍布,父母心疼孙女,逼着我们抱上孩子驱车先回县城安顿。
我心里一直痒痒着要回老院子里去拔草,却被朋友们圈住打了两天麻将,直到在电视新闻里获悉北方即将连续降雪,这才赶回村里去接老人和孩子,赶在寒流到来之前要回到太原。上车的时候才发现,两天时间,远亲近邻送给父母的玉米面、小米、花生、南瓜、红薯、老咸菜等土产已经堆成了山,我把越野车偌大的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还是装不下,心疼车,又不忍把乡亲们的热情和好意扔下,只好又往车轿子里塞,脚下的空挡填得满满的,还占去了后排座很大的空间。隔壁的爷爷帮着我倒腾了个把小时,才把东西都塞进车里。我向老爸诉苦说:“你们把我的车当卡车了,载重超出一吨了都。”父亲说:“有些东西是给你的,你介绍帮村里那些没劳动能力的人办了残疾证,老百姓表个心意。”我失笑:“没有我人家也能办了,现在是挨着村子普查,再说,那能有几个钱?”父亲说:“你别小看,现在政策好了,残疾的、丧失劳动能力的,国家每年补贴的钱不算少。”
重新锁上了大门,上车前,母亲回头望望我们家的老房子说:“人家谁家和谁家,国家每间房子补助五百块钱的危房款。”父亲打住话头说:“走走,先走,人家都在车外面等着呢。”和左邻右舍的叔叔伯伯大娘婶子招手告别,拐上村里的大路,却被一大堆石子堵住了去路,只好从巷子里绕行出去。我抱怨:“怎么能把几车石子倒在路当间。”母亲说:“那是谁家动工,两三天就用了,现在他家日子好了,盖了一圈新房子。”于是接着说危房补助的事情,我问母亲什么条件的房子给补助,母亲说:“只要是土坯房子,每间补五百块钱,那谁家五间房子补了两千五百块;还有那谁家,又有低保,又有残疾证,又有危房补助,可得了国家不少钱。”逗得我大笑,我去年才结束在县里的挂职,当时还没听说过这项补助,应该是才有的项目。父亲说:“现在针对村里的补助挺多的,危房补助就是让你翻修房子,这事以前没有。”我说:“中央财政有钱了,就往农民身上花,盖不起房子也管了,还有,粮食直补的政策就是好,种粮还给钱。”
这话题又勾起了母亲的操心事,她说这两年跟上我到太原带娃娃,把地都包给了谁家谁家去种,原本说种地也不赚钱,每亩象征性地收十块钱就行,可是现在国家不但夏粮每亩补助一百多,秋粮也补一百多,那天包种地的两家听说母亲回来了,就来说继续包地的事情,母亲是个认真的人,就对她们说:“地你们可以白种,可是国家补的钱那是按户主给的,这个你们不能拿。”母亲种了一辈子的地,她那跟小姑娘一样认真的神情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父亲说:“只有种麦子和玉米才给补贴。”粮食直补的事,我很清楚,我在挂职期间夏收下乡时深有体会这政策的好处,我对父亲说:“要是村里人手里再有些钱,不发愁娃娃上学就更好了。”
父亲说:“别的村我不知道,就咱村,日子比以前好得不行了,昨天你妈想在村里买点白皮鸡蛋带回太原……”母亲插话说:“村里(每斤)三块二,太原四块三。”我说那还是便宜些。母亲说:“我在十字路口买鸡蛋,那谁走过来说,嫂子,现在很多人家都买乌鸡蛋,你不买点乌鸡蛋回太原?”我问乌鸡蛋多少钱,母亲说八块多。我说那老百姓能吃起啊?父亲说:“现在不稀奇,村里那谁家下的乌鸡蛋供不应求,买的人多了。”我确实惊奇了:“好家伙,咱村有钱的人不少了。”父亲说那当然。
说话间上了高速路,我望着远处棋盘般的田地,由衷地对父母说:“这些年我经常想到地里去干干活儿,我是受不下劳动的苦才拼命地要考学校的,可是十几二十年后每回看见土地都那么的亲,想去锄地、拔草,就像发了烟瘾。”我告诉父母,等将来赋闲了,我就把村里的老院子重新盖一下,把地要回来,一边种地一边写作,歇歇心,养养心。母亲又提起了给我们家看老院子的本家叔叔,说他命里有“土运”,在河滩里开了十几亩地的荒,这个秋天打下了几千斤玉米,还栽了好几排树。父亲也说叔叔日子过殷实了,然后父亲漫不经心地给我叔叔算了一笔账,说他这一年下来,夏粮、秋粮乱七八糟可以收入两万块。我联想到那些年求学时家里的困窘,不太相信地说:“到不了吧?”父亲说:“少说也有一万七八。”而母亲又说起了叔叔几个月大的孙子多么胖,多么聪明。
我只觉得胸中豁然开朗,压抑不住的兴奋,这次回乡真的觉得新鲜:乡亲们的日子真的好起来了。我愿意说一句很主旋律的话: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亲民,越来越好了。
我惟一担忧的是,绝大多数的乡亲们会因为政策好而更加有心劲奔生活,但也会有那习惯了好吃懒做爱捡现成的人,会为了各种补贴保持他们的恓惶光景,出现以前的扶贫款那样的现象,——我的乡亲,谁家勤劳,谁家“泥腿”,我太了解了。还有,公粮虽然不交了,但农民的公民意识却要加强,日子过好了,更要爱国,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个人基本的精神需求。
但愿是我多虑,愿我的家乡,乡亲们世代生活在那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