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花式过“元宵”?
标签:
元宵节偷菜假面派对灯会杂谈 |
分类: 每逢佳节 |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对于古人来说,元宵节可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
那么,古代各朝人民都是怎么花式过元宵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汉——传闻中的元宵节
汉代正是道教盛行的时候,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合称“三元”,故而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
这是一段对汉代祭祀风俗的描述,从黄昏开始,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太一神,并让童男童女们一起唱歌,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唐代《艺文类聚》猜想这正是元宵节夜游观灯的起源。
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下旨每年正月十五在宫殿和寺院中燃灯,表示对神的敬畏,由此,“燃灯”成为每年十五的传统,“灯”也成了元宵节的主角。
古代王朝历来实行宵禁制度,为了维持稳定的秩序,老百姓通常不能在夜间瞎溜达,不过正月十五这天是个例外,各朝各代规定这日可以弛禁,百姓们可撒开了玩耍,因此,元宵节可以说是古人难得的狂欢假日。
魏晋南北朝——元宵的偷窃大冒险
元宵节曾有过一个很怪的习俗,那就是人们把偷窃当作游戏,可以互相随意偷窃而不受惩罚。
这种“大冒险”最早见于《魏书》的记载,“四年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讲的是公元537年,北朝的拓跋鲜卑族流行元宵夜互相偷东西。
南北朝时期,契丹族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日三天连续“放偷”,不追究偷窃的后果,女真族则在正月十六日进行偷窃大冒险活动。
当然,所谓的偷窃本意是用来取乐的,人们偷的东西也不会太离谱,通常只是偷一些价值不高的的小玩意儿,被偷了东西的人呢,也相当大气,往往一笑置之。
元宵相偷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
金元时期,元宵三日放偷,被偷了的人家也不过是“笑遣之”。
直到清朝初期也仍有“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的诗句。
网络农场偷菜小游戏曾经风靡全球,其实真人实景偷菜小游戏早在清朝就流行过一回,当时叫“偷青”。
《沙川抚民厅志》曾提到清道光十六年时,女子出门观灯时也顺便偷菜,美名其曰帮主人家除虫。
光绪十二年时,偷菜之风更盛,一到元宵,男女老少甚至不愿等夜黑风高之时再“作恶”,吃了晚饭便出来偷菜,来势汹汹,甚至有些强盗的做派,菜园子的主人只要稍微放松警惕,菜园便被一扫而空。
隋朝——盛大的假面派对之夜
隋朝元宵节的热闹程度是空前的,排场极大,《隋书·音乐志》称“绵亘八里,列为戏场”,《资治通鉴·隋纪五》记载,隋炀帝时期的正月“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
《隋书·柳彧传》则记载:每以正月望夜, 充街塞陌, 聚戏朋游。鸣鼓聒天, 燎炬照地, 人戴兽面,
男为女服, 倡优杂技, 诡状异形。
可见在隋朝初期,元宵节已然演变成一个盛大的假面派对,每到正月十五晚上,大街小巷上人满为患,百姓呼朋唤友一起玩耍,既有“鸣鼓聒天”的背景音乐,又有“燎炬照地”的派对灯光,更有趣的是,人们会戴上面具,男子则穿上女子的衣服,为了给这盛大的派对助兴,更是有“倡优杂技”的现场表演。
古人佩戴面具的历史悠久,走进博物馆,你仍能看到大量的上古时期的青铜面具。
元宵节佩戴兽面的风俗多半带着些祭祀色彩,而隋朝的元宵大派对上,人们戴的面具相当精致,再配上隆重的服饰,节日的氛围感瞬间拉满,正是诗人薛道衡所写的“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
元宵派对有华服、有灯光、有表演,自然也少不了派对游戏。
隋朝元宵夜流行的派对游戏则是角抵。
所谓角抵,是一种类似摔跤、相扑的两两较力活动,起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来逐渐演变为带有娱乐性质的民间竞技游戏。
唐朝——人山人海的华丽灯会
唐代元宵节前后三日有放花灯的习俗,平日里被宵禁束缚的百姓终于可以放纵一番,故而元宵之夜往往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据《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因上元节人太多,甚至有人被挤的悬空,脚不沾地的往前走了十几步。
盛唐时期,不仅仅是都城长安,稍大一些的城市如扬州、洛阳和凉州也都有大规模的灯会,到处是华丽的灯烛,有各种各样的表演,青年男女在这一天都会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门。
《旧唐书·中宗本纪》载,唐中宗对平民的灯会也极感兴趣,和皇后一同微服出宫观灯,还将宫中的上千名宫女放出来同乐。
唐代元宵节的灯有多华丽呢?
史料记载,唐睿宗的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玄宗的灯楼“高百五十尺,垂以珠玉,微风一动,铿然成声”,韩国夫人的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朋夺月也”,均是规模巨大,耀眼夺目。
宋朝——逛灯市不如谈恋爱
如果说唐朝的灯是华丽宏大的,那么宋朝的灯则以场景感取胜。
是的,宋代的灯景是有剧情的,而当时最为精美的灯景莫过于汴京城的缚山棚了。
据《梦梁录》记载,元宵时,宋人将彩灯架成山状,又在灯上描画神话故事,灯山的左右用五色彩结成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的模样,各跨狮子、白象,当菩萨的手摇动时,又有瀑布从他们的指尖倾泻而下。
宋代灯市更是热闹非凡,“处处管弦,家家灯火”。灯市上,有各色花灯烟火、歌舞节目、杂技演出,可以猜灯谜、放鞭炮、打太平鼓、跳狮子舞、扭秧歌、坐花船、踩高跷……
当然,灯市再好玩,也不如谈恋爱啊,元宵节可是一个邂逅爱情的好日子。
辛弃疾在《青玉案》里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个happy
ending,欧阳修诗里的姑娘就没那么幸运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去年灯市甜蜜约会,今年分手了,只能对着花灯睹物思人。
明清——放长假、猜灯谜、走百病
明朝元宵节的假期长得让人羡慕,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从上元节正月十一日放到二十日,一共十天。
不仅假期长,假期福利也很优秀,据《双槐岁钞》记载,户部尚书夏原吉陪着母亲观灯,永乐帝知晓后,派人送去了二百锭的赏钱,让他们母子尽兴游玩。
明清时期元宵节的习俗大体上与宋朝一致,可观灯、猜灯谜、看表演、太平鼓、观烟火……
烟火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烟火有架、有盒,有的烟火架高达一丈,而盒装烟火可达五层,样式也尤为丰富,有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命塔等等。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习俗叫“走百病”,女孩子们会在元宵这日相约出行,在一年的初始出门走走,强身健体,有祈福祛病的寓意。
让人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元宵的节日氛围正在逐渐淡化。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能够更加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果可以的话,选两个有趣的节俗试一试,体验一下古人的元宵吧!
以上文字来自“博物馆看展览”公众号,原标题为《元宵节极简史》
前一篇:期待“听云见心”演唱会
后一篇:张云雷:春来欲作独醒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