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2014-10-18 20:10:30)
标签:

中国国家博物馆

走马观花

青铜器

瓷器

杂谈

分类: 似水流年
上篇写完半个月之后,走马观花逛国博的下篇终于跟大家见面了,这回咱们从隋唐时期开始逛。隋代时间短,出土文物少,只拍了一个白玉的杯子和一面青铜镜,从唐代开始东西就多了!尤其是明清时期,瓷器很多,有的摄于“古代中国”,有的摄于“瓷器展”,就不一一标注了。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隋“镶金边白玉杯”,又名“金扣玉杯”,杯子由上等和田玉雕琢而成,镶金边的寓意是“金玉满堂”,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隋代立国时间较短,出土玉器不多,但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的玉器制作技术也非常精湛。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隋“瑞兽纹青铜镜”,瑞兽镜在隋唐十分流行,这面镜子的背面铸有形态各异的四尊神兽,外圈有以“灵山孕宝”开头的32字铭文,所以又叫“灵山孕宝”群兽铜镜。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唐“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螺钿镜是唐代特种工艺镜,即在青铜镜的背面用漆粘贴螺蚌贝壳薄片,然后打磨刻画出各种纹样。此镜人物的衣饰、禽鸟的羽翼都刻划得极为清晰,加之螺片本身光泽莹润,艺术效果十分别致,是唐镜中难得的精品。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唐“羽人花鸟纹金银平脱铜镜”,金银平脱镜也是一种特种工艺镜,是把金银饰片刻成各种纹样,用漆粘贴在镜子背面,晾干磨平后制成。金银平脱镜纹饰以花鸟居多,因金银具有鲜明的色泽,整个铜镜的纹饰银光闪闪,金光熠熠。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鎏金立凤植物纹银饰,1982年青海海西州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是一木制容器上的鎏金银片饰,出土时已被压碎,经过对容器的复原,整理出若干件成型鎏金银制片饰。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白瓷长颈瓶,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这件白瓷长颈瓶的造型,在唐代瓷器中实属罕见。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唐“牡丹纹方砖”,牡丹在中国民间被视为富贵的象征,尤其受到唐王朝宫廷的推崇,所以在一些建筑物上以牡丹纹样进行装饰正反映了唐代的时尚。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唐“玄奘题名石佛座”,由方形底座和莲花座两部分构成。莲花座中央有安置佛像的长方形凹槽,佛像已不存。方形座侧面一边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共20个字。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是盛唐时期杰出作品,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为三彩技乐俑中的罕见珍品。作品题材新颖,风格独特,型体高大,典型代表了盛唐社会风俗及高超艺术成就。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辽“褐釉瓷鸡冠壶”,1956年北京复兴门外出土。这件褐釉鸡冠壶为扁体双孔壶,壶身边缘堆塑泥条以仿造皮革接缝,并装饰以清晰逼真的针脚纹,形如皮囊,极具游牧民族特色。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西夏“褐釉剔刻花瓷扁壶”,背水用具,这类瓷扁壶是由皮囊壶发展而来,边缘附加的堆刺纹则逼真地再现了皮条缝制的痕迹。西夏瓷器深受中原瓷器的影响,但在造型风格和装饰方面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扁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辽“赤峰窑白釉黑地剔划牡丹纹尊”,辽瓷的器型装饰明显的反映了契丹族的民族风格。此尊造型饱满端正,牡丹纹饰花繁叶茂,生机盎然,花叶上辅以篦划纹,纹饰以外隙地涂以酱色釉,形成酱色地白花,与磁州窑白地黑花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西夏“灵武窑黑釉剔刻牡丹纹卷口瓶”,灵武窑在今宁夏中部灵武县,西夏党项族制作的瓷器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粗犷质朴的风格,黑釉刻花器为其典型产品。这件牡丹纹瓶剔刻手法娴熟,白釉剔刻花完整,在西夏瓷器中极为罕见。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釉色以青蓝为基调,这件传世的宋代钧窑花盆,造型端庄,色彩斑斓,晶莹的天蓝釉色中映现出宛如玫瑰般的紫红。外底刻“重华宫”、“金昭玉翠用”等楷书题字,为清宫旧藏。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宋定窑“白釉印花双鱼纹盘”,以生产精细白瓷著称的定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双鱼纹是宋定窑瓷器的经典纹饰,此盘造型规整,给人以较强的立体感,堪称定窑白瓷中印花装饰的精品。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金“双鱼纹青铜镜”,此镜为金代典型镜式之一。女真人祖地多河流,双鱼铜镜是深受女真人喜爱而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用品。金朝宫廷的著名舞蹈“镜舞”,即由众舞者执鱼纹镜起舞。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宋“白釉珍珠地划花鹦鹉纹枕”,所谓珍珠地,是指宋元时期,在瓷胎上刻划动植物花纹时,常常于空隙处填刻或填印细而密的珍珠纹,故又称珍珠地划花。这种装饰手法始于河南密县窑,在瓷枕中也被广泛应用。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元磁州窑“白釉剔刻花卉诗文长方形枕”,在瓷枕的发展史上,以宋代北方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有代表性。这一时期生产的瓷枕种类繁多,造型优美,装饰纹样也多彩多姿。这些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习俗与时尚,这一点尤其以带有文字纹饰的瓷枕最为明显。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元“双凤麒麟纹石雕”,元代石雕艺术珍品。凤和麒麟都是古代传说中象征祥瑞的动物,以汉白玉雕成,雕工极为精美,技法纯熟,构图丰满,主次分明,生动传神。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元“青花云龙纹罐”,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明洪武年间“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大碗”,明代宫廷御用瓷器,此碗的造型和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洪武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其釉里红纹饰的发色,在传世或出土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称得上较为纯正。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明宣德年间“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外壁淡雅的青花海水纹,衬托色泽浓重的游龙,对比强烈。宣德时期瓷器上的画风一般多为笔法苍劲豪放,而此碗的海水纹则是一丝不苟,这在宣德时期是少见的。碗心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楷书款。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明正德年间“阿拉伯文带座铜炉”,炉腹部饰阿拉伯文两组,一组意为“安拉,唯一真主”,另一组意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炉底有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款识,据考这是明政府赠予清真寺的用品。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明“天下一木濑大和守藤原信重作”大铜镜,这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大铜镜,约在明末传入中国。中国铜镜的铭文一般刻有所有者的名字,而日本铜境则刻上作者的名字,这个铜镜上的“藤原”就是作者,“政重”就是制作的意思。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明“剔红花鸟纹长方盒”,这件长方形漆盒,是利用“剔红”工艺制作而成,全器雕刻精美的花鸟纹浮雕,是明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朱三松竹雕人物笔筒朱三松,中国明代竹刻家。出身竹刻世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末清初。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所刻物象,神完情足,造诣极深。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镂空绣球熏香铜炉,当时觉得这个绣球形状的香炉造型挺别致的,就拍下来了,后来并没有找到更多相关的介绍。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明代的“花卉鹭鸶纹杯”,具体时期不详,但可以看出工艺非常精湛。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清代的“玛瑙松鹿纹笔筒”,玛瑙,古代七宝之一,十分珍贵。这件笔筒用一整块玛瑙雕成一截古松,虬枝盘绕,松下一只梅花鹿,寓意长寿,是一件既珍贵又文雅的文房佳作。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清“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清代的玉雕工艺非常出色。这件青玉双联洗,是由两个四角洗的各一角相联为一整体,其余六角上各雕蜻蜓一只,每只蜻蜓衔玉环一只,造型简洁端庄而别致。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清康熙“天蓝釉菊瓣尊”,天蓝釉是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演变而来,为康熙时所创烧。它的釉色浅而发蓝,甚似天蓝,故名。天蓝釉的器物在康熙时多为小件,以文房四宝类为多。此件菊瓣形的天蓝釉尊为康熙时精品,十分罕见。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松石绿釉梅瓶(前),松石绿釉又叫秋葵绿釉,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

清雍正“斗彩海水江山团花天球瓶”(后),斗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装饰艺术。明宣德时景德镇始创,成化时非常发达,清雍正时有进一步发展。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清雍正景德镇窑“斗彩夔凤八吉祥纹盘”,纹饰繁密,色彩艳丽,盘心由内向外分别绘有双凤穿花、缠枝牡丹、祥云托八宝、海水杂宝纹等,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清雍正胭脂水釉碗(前),清宫御用瓷器。此碗造型优雅,小巧玲珑,曲线十分优美。其底釉极白,胭脂水釉粉嫩娇艳,代表了清代这一品种的最高成就。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抱月瓶”(后),此瓶是清代乾隆朝仿明永乐时期抱月瓶的上乘之作。前后中心脐部突出,腹部莲瓣内填绘八吉祥纹,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清乾隆“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是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整件器物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清“木雕牧童骑牛像”,具体雕刻年代不详。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清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因通体雕有童子百人,故称“百子图”。盖内中心刻楷书填金“百子宝盒”,内盒底有“乾隆年制”。群童的刻画采用浮雕手法,凸起近似圆雕,将童子的形象表现得极为生动,代表了乾隆时期雕漆的一种典型风格,是雕漆中的精品。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清嘉庆“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由冠伞、柱、底座组成。冠伞为球形,其下有托,柱为葫芦形,底座呈海棠式。冠架即帽托,用来放置冠帽的器具,在宫延内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陈设品。
走马观花逛国博(下篇)
晚清“圆明园铜辅首”,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这件辅首就是劫后残存的圆明园长春园画玲珑馆陶嘉书屋门上的遗物。这也是我在“古代中国”拍的最后一件文物,所以一定要发上来,有始有终嘛,对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