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2012-09-07 21:16:19)
标签:

北京

北大

燕园

未名湖

杂谈

分类: 似水流年

今年北大新生报到那天,北大招生办主任发微博说:“九月一日是圆梦的日子。令人魂牵梦萦的北大梦,中国梦。美丽的未名湖,张开她宽厚的臂膀,拥抱新的孩子。欢迎你们,新同学!”

我既不是北大新生,也不是新生家长,但这段话却依然让我感慨万千,因为我的心中也曾有过一个北大梦,作为一个学文科出身的人,未名湖畔,博雅塔下,那是我一生向往的地方啊!能圆梦北大,亲身体会“未名湖畔好读书”的孩子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我知道此生自己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但是就算不能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北大读书,以游客的身份进去逛一圈总可以吧?北大求学梦圆不了,燕园游园梦总还是可以圆的吧?今年夏天我也算圆梦了,借着陪我儿子到北大参加夏令营的机会,六天之中我三进燕园,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而回来之后之所以迟迟没有写这个“燕园行”,是因为一直在琢磨怎么把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一篇博文里写出来,想了差不多一个月,还是觉得有难度,实在没办法,还是先写一部分吧,至于其他的,你们还是继续期待下一篇好了。不过,千万别着急,以我现在更文的速度,估计下一篇怎么也得到下月初才能和大家见面。

上一篇“北京行”里面,我曾经说过,北大很大,燕园很美,燕大新闻系的先驱者之一斯诺先生就十分喜爱燕园,他说燕园是世界上最美的校园,所以他死后也把部分骨灰葬在了未名湖边。现在,斯诺墓就静静矗立在未名湖南岸的小山丘上,斯诺先生如他生前所愿的那样,留在了他热爱的中国,留在了他最爱的燕园。写到这里,其实我心中有一个疑问:大学校园里有名人像很正常,但是名人死后葬在校园里就不多见了吧?可是为什么北大校园里会有那么多名人墓呢?呃,不能再继续这个话题了,要不然该有人以为我要带你们去看北大名人墓了,其实我是要带你们去看前面北大招生办主任特别提到的“美丽的未名湖”啊!

早就听说有人用“一塔湖图”来概括北大的风景,“塔”是博雅塔,“湖”是未名湖,“图”是图书馆,其中最著名的还得说是未名湖,有人说:“北大之美,在夫燕园一景;燕园之美,存诸未名一湖。”据说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大流行:“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如果是你,读了这样的诗句,是不是也会对未名湖向往不已呢?所以当我终于有机会踏进北大校园的时候,心心念念的就是得赶紧到未名湖边去,看看未名湖的粼粼波光,看看博雅塔的巍巍身影,看看北大图书馆的伟岸身姿,看看那一泓湖水是否如想象中的清澈、秀美?看看那一座宝塔是否有想象中巍峨高耸?再看看那个号称亚洲高校第一大馆的图书馆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雄伟壮观?于是,我去了,在陪儿子报完到、回住处安顿好之后就去了……

 未名湖边真的是处处有风景,处处有故事,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现在我才发现,除了“未名湖”这个名字,我对这个地方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此次燕园之行,我在未名湖边留下的影像也太少了。。。

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初见未名湖,我心中其实是有一点小小的失落的,因为湖面没有我想象的大,湖水也没有想象中清澈,不过,如果忽略湖边游人制造出的各种声音的话,这里倒确实是个幽静的所在,湖边垂柳依依,绿草茵茵,放眼望去,满目都是绿色,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植物王国之中,时而还能听到两声蝉鸣鸟叫,循声望去,也许还能看到可爱的小鸟儿的身影。这时候,免不了会有些恍惚,搞不清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植物园?皇家园林?公园?哦,原来都不是,还是在北大,还是在未名湖边……

说到“未名湖”的名字,我发现好多人都来到湖边了,都亲眼看到湖光塔影了,甚至已经看到湖边石上刻的“未名湖”三个字了,可还是搞不清楚。我在湖边转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听别的游客问:到底是“未”名还是“末”名啊?我在心里说,当然是“未名”啊,这名字可是国学大师钱穆起的呢。这个湖原来是私家园林淑春园里的一个人工湖,真的没有名字,淑春园,本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后被乾隆皇帝赏赐给了和珅。和珅被查抄后,园子几易其主,司徒雷登任燕大校长后,买下了这块地皮,设计修建了燕大校园,并对未名湖一带的旧景观进行了整理修缮。据说当初给这个湖起名时,起了好多都不满意,最后还是钱穆大师说,既然它没有名字,不如就叫“未名湖”好了,于是“未名”就成了它的名字,并最终以“未名”而扬名天下。在咱们国家,除了西湖,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这个“未名湖”了吧?

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西湖边有座著名的雷峰塔,未名湖边也有一座博雅塔,去北大以前,我一直以为博雅塔是一座古塔,到了北大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座仿古塔,是1924年7月修的,跟燕园里那些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比起来,博雅塔还算是比较年轻的。塔名“博雅”也是有来历的,当时,燕大校内的文物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博雅塔主要是由当时燕大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博氏是英国人,姓Porter,音译成中文就是“博”,据说他的名字James在《圣经》中译作“雅各”,于是就有了“博雅”这个名字,总觉得“博雅两个字译得非常好,广博而优雅,听着就特有中国味,所以北大人很喜欢这两个字,据说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就有这么一道题,“博雅塔前人博雅”为上联,让你对出下联,很有北大特色吧?不过,这样的考题你答得出来吗?反正我是答不出来呀。

博雅塔在未名湖的东南,塔高37米,塔级13级,这塔其实是一座水塔,是仿通州燃灯古塔修建的。据说建塔之初也是饱受争议的,争议的焦点在于:古塔在中国古代多见于寺庙,建在学校里是否合适?在争议声中,水塔还是出现在了燕大校园里。没想到,这座塔却在几十年后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的永恒经典。现在,“湖光塔影”已经成了北大的标志性景观了。女作家宗璞曾有一文,名字就叫《湖光塔影》,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燕园的诸般景色中,最不能忘记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画面了。但若真把这幅画面落到纸上,究竟该怎样着笔,我却想不出。”而我的想法也差不多是这样,那景色我亲眼看到了,的确很美,但若要我说出究竟是怎样的美法,恐怕也不知该如何描述,那么,用镜头来告诉大家怎么样呢?这想法是不错,可是翻遍我在未名湖边拍的那些照片,竟然没有一张是把湖光塔影的美景完美展现出来的,唉,只能说很遗憾!不过,也有意外收获,我总觉得没拍到“翻尾石鱼”,结果看照片的时候才发现,在上面这张照片里,它自己偷偷“跑”来抢镜了(右下角露出水面那两块石头其实就是鱼的头和尾)。

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没拍出“湖光塔影”的美丽不说,还没拍图书馆,不过,你仔细看上面这张图,在塔的右边只露出一个“头顶”的就是图书馆,虽然不见图书馆全貌,但把“一塔湖图”拍在一张照片里,也算多多少少弥补了这个缺憾吧?

现在回想起来,没拍图书馆还是有点遗憾,因为图书馆确实是够雄伟壮观、大气磅礴的,无愧于“亚洲高校第一大馆”的称号,当然啦,我只是就外观而言,里面什么样我就不知道了,据说是不向游人开放的,所以我根本就没去跟前看。

唉,我这个人呀,就是毛病多,人太多的地方就不愿意去,拍照的时候也是如此,总希望背景干净点,那种总是人潮不断的地方我宁可不拍。要不然就等一会儿,等到稍有空档的时候再拍,比如说今天我发的第一张照片就是这样拍出来的,要知道写着“未名湖”三个字的石碑前也总是人山人海的呀,那天我就特意等在旁边,趁几个小姑娘刚拍完,而后面另一队人马还没杀上来的空档,抢拍了这么一张,怎么样,还是挺不错的吧,背景多干净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百度找的风景图呢,不过,这张的的确确是我亲手拍的呀!而且,今天这里发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我亲手拍的,虽然可能拍的不够好,但毕竟是个纪念啊,这些可都是我在这个夏天亲手拍的燕园风光啊!

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说来惭愧,我“亲手拍的燕园风光”还真没多少,我这人吧,还有个毛病,那就是喜欢用眼睛看,而不喜欢随手把它拍下来,未名湖边我一共去了三次,可拍下来的照片却少的可怜,第一次是中午,天比较热,湖边人也比较多,所以我就没拍几张,第二次是早上,因为赶着去KIAA参加夏令营的开幕式,只能算是从湖边路过,几乎未做停留,所以一张也没拍,第三次是参加闭幕式之前,因为时间比较充裕,在湖边呆的时间相对长一些,所以拍的照片也比前两次多了几张。

自己当时觉得拍了不少,回来整理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也没多少,尤其是湖边的文物遗存拍的不多,比如说吧,未名湖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博雅塔、斯诺墓,自己出来抢镜的翻尾石鱼,还有被烧得只剩基座的石舫、被烧得只剩庙门的花神庙,以及东岸的隆诗碑、北岸的乾隆题字的石屏风,南岸的临湖轩,西南角的钟亭,这么多文物,我只拍了个乾隆诗碑,别的什么都没拍,为什么呢?光顾着看湖光塔影发呆了吗?

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那个石舫是因为人太多没拍,反正也不是燕园独有的,颐和园那个比它漂亮多了,没拍也不是太遗憾。那个庙我第一次到湖边就看到了,当时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还以为就是个什么门,还是个被毁坏严重的门,于是就没拍,后来在网上查到它确实只是个门,叫“济慈寺山门”,当年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寺庙被烧毁了,只有寺门幸存,庙门而已,没拍就没拍吧,也不算太遗憾。

知道我最遗憾的是什么吗?就是没拍“临湖轩”,甚至都没到跟前好好看上一眼。我在湖边几次看到“临湖轩”的指示牌,可是当时就是没在意,后来才知道,那是燕园里现存最古老的一处文物,原名叫“临风待月楼”,这个楼也是淑春园里的,据说当年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淑春园也被殃及,园中建筑仅存前面提到的石舫的基座和这个“临风待月楼”。燕大建校后,这里曾被作为校长宅邸,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在这里住过,北大校长马寅初也在这里住过,现在的名字是冰心起的,她和吴文藻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婚礼,司徒雷登还是主婚人呢!天呐,这北大怎么处处都是有故事的地方啊?早知道我说什么也得进去看看呀,唉,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我这次进京之前准备工作做得太不到位啦,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可以弥补这次的遗憾。

记得有一天我和儿子闲聊的时候,说起在北大留下的遗憾,我儿子就问我:要是给你个机会,让你再去一次北大,你最想干什么?我说:我想干两件事,一个是在未名湖边好好拍几张照片,沿着湖边一处处风景、一个个文物拍过去,把燕园最美的风光都收在我的镜头里;还有一个就是再好好拍拍静园六院,尤其是其中的五院,一定要里里外外、前前后后拍个遍,把我心中最向往的地方永远珍藏!(这次虽然在静园拍的照片不多,但我还是打算专门写一篇。)

未名湖边最有代表性的景色说完了,下面再给大家看看我坐在湖边长凳上休息的时候随手拍的湖边风光吧。因为专注于湖水,所以看到了蓝天白云在湖水中的倒影,怎么样,还是挺有意境的吧?看到那株小草了吗?嫩绿嫩绿的,煞是可爱,而且看到那柔柔弱弱的样子,竟让我联想到绛珠仙草,这想的也太远了吧?绛珠仙草不是应该在灵河岸边吗?啥时候跑未名湖畔来啦?再者说啦,人家是“绛”珠仙草啊,颜色也不对吧?

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同样引起我联想的还有对岸那些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古色古香的房子,对面应该是个临湖而建的小小的院落吧?树太多,看不真切,但却让我有一种身在大观园的错觉,其实现在想想有这样的错觉也很正常,因为北大采用的就是清宫式建筑风格,《红楼梦》也是清朝人写的,所以燕园和大观园风格差不多就对了。

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说起燕园的建筑风格,还得感谢美国建筑师墨菲先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未名湖燕园建筑群”,就是由墨菲设计的。是他确立了以园林而非建筑为主体的中心思想,将中国宫殿样式与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相结合,使燕园成为当时复古主义的典范之作。

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我不知道墨菲有没有在中国的南方生活过,不过,他设计的这个燕园,既有古典皇家园林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的风韵。看到图中那座小小的石桥了吗?多么古朴的一座小桥啊,让人不由得就想起“小桥流水人家”了。于是,我就又开始做梦,游未名湖的梦圆了,而游西湖的梦啥时候圆呢?燕园行之未名览胜

呃,一不小心又想远了,这未名湖边的事还没说完呢,又想西湖了。不过,这次游未名湖的经历倒是可以给下次游西湖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比如,事先一定要多做做功课,这点很重要,做好功课可以让你少走冤枉路,少留遗憾。这次之所以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不就是因为事先准备不充分吗?可话也说回来了,这也不能全怪我呀,我怎么知道北大就跟个文物博物馆似的呀?大学校园我也见过几个,偏文的、偏理的、师范类的、综合类的我都看过啊,五年前我连清华校园都看过了,再大、再漂亮,不也就是个学校吗?可是我发现我错了,北大真的不仅仅是个学校,这次的燕园之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我想说,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一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