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恩师罗锦鳞为我新书《戏剧表演心理技术手册》写序

(2012-12-02 02:03:47)
标签:

新书

恩师

角度

小胖

论题

文化

分类: 文化

                               

http://s16/mw690/4e080680tcfce63f8138f&690



                                 序一

                               罗锦鳞

                           中央戏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欣悉吴泽涛的毕业论文《戏剧表演心理技术手册》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心理技术”及其运用,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成书出版,值得庆贺!

   不禁让我想起泽涛为此论文所遇到的艰辛与磨难。表演艺术中的心理技术问题,看似简单,实际涉及的学科让从业者常常畏难而弃。而它却是表演艺术从戏剧诞生开始,而无法回避的课题。古希腊悲剧时期,要求演员的表演要具备“真情实感”,以主人公的命运打动观众。据说当时一位女演员扮演《酒神的伴侣》中的母后一角,为了寻找母亲对孩子的死亡的悲痛情感,真实动人,她每次演出时,将死去的自己亲生儿子的头骨抱在怀中,进行表演……莎士比亚时代,针对虚张声势,装模作样的恶劣表演,他要求演员的表演必须真实,他要求戏剧应该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再后来产生了“表现派”和“体验派”的表演之争…….直到当下,演员的表演中的“心理技术”仍然是回避不了的课题。不管是什么流派的表演,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表达故事,传达思想和情感,表现“人类精神生活”。演员和角色这一对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演员创作中的心理和角色表演中的心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表演艺术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是许多艺术家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由于其中涉及的领域较多,如戏剧学、表演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斯氏体系中又论及到“意识”、“下意识”、“超意识”和“潜意识”等等表演心理技巧中的名词术语的界定和理解诸多难题,所以很多艺术家“望文生畏”而远离了这个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在实践中的演员们。而有些兴趣盎然的理论家,又缺少舞台的表演经历,研究也常常是“隔靴骚痒”。

   吴泽涛在论文选题时,知难而上。而我非常矛盾,多次相劝,但他始终坚持。后来把论题缩小在论“斯氏体系中的表演‘心理技术’及其运用上,才得以通过开题报告。多年来,他为了本论文,海量阅读各类文献,特别是心理学中的各流派理论和方法以及斯氏全部理论著作,探寻表演艺术中的演员和角色的有关心理学的现象,并加以分析和概括。为此,他还专门随导演本科06级系统学习导演和表演基础,积极参加舞台剧的演出 ,先后在《三流作家老马》(导演秦鹏,2006),饰演成年刘村和少年刘村。主演根据刘庆邦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神木》(导演陈雷,2008),饰演元凤鸣和元凤鸣父亲,该剧已作为中央戏剧学院演出保留剧目。主演原创话剧《越狱》,饰演男一号,(导演李伯男,2008)。在表演实践过程中,他始终把体会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生活放在重要地位。在《神木》中的表演达到了应有的体现。在撰写过程中,他访问和求教于很多老师和艺术家,几易其稿,不断加工和丰富内容和论点、论证。为了让论文更科学和更具学术价值,甚至延长了学制……..此中的艰辛与磨难,他都以坚强的毅力和行动克服和度过,最终完成了他的宿愿。

他对斯氏表演体系情有独钟,特别重视表演中的“真诚”、“真实”、“真情”!这也恰恰是斯氏一生所追求的表演境界,体系的训练中的目的所在。体系中的“心理技术”也是为此而建立的。泽涛联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论证了演员在创造人物形像过程中的现象,结合斯氏的表演元素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方法,对演员的表演艺术提高是有参考价值的。他提出:“总想找到最初的、真实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心理技术,明确斯氏体系‘意识’、‘下意识’、‘潜意识’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心理学要素是斯氏体系表演的核心和难点,体系的功劳是力求表演的‘真实感人’”。企望在论文中进一步阐释智慧、意志、情感三个概念的心理学内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表演艺术的重要作用。“本书在众多心理学理论中主要从心理动力方法、存在-人本主义方法、认知行为法和整合法入手来剖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心理技术,让演员和心理学爱好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心理技术本质,并在表演实践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毕业后,他虽然没有在戏剧领域工作,但一直对表演艺术关心和关注着,除了听取毕业答辩 时老师们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外。并继续撰文,对此课题深入探索。收录在本书后的《从历史角度看意识和潜意识》、《与表演心理技术有关的六个心理模型简介》、《美国表演‘方法派’简介》和《瓦赫坦戈夫的表演方法简介》四篇短文就是对论文观点的进一步解释和深入探索的结果。对读者会有很大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表演艺术的心理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课题,泽涛的研究也只是为了“抛砖引玉”,一个初步的研究成果。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关心和研究,以推动中国的表演艺术向更高层次迈进!

祝贺吴泽涛的博士论文成书!以此文为序!

 

    罗锦鳞 ,是世界知名学者、翻译家罗念生长子。中央戏剧学院前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的导演艺术家,并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导表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之友》基金会理事、希腊《希腊文化基金会》通讯会员、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编撰工作,任分支副主编。

  60年代曾导演过话剧《北大荒人》、 《霓虹灯下的哨兵》《丰收之后》《千万不要忘记》等,黄梅戏《雪里红梅》 、卢剧《社长的女儿》 、广播剧《小熊学滑冰 》、电视剧 《回声》 、 《小松和小胖》等;

  70年代曾导演过话剧《万水千山》 、《霓虹灯下的哨兵》、 《金色的道路》 、《草原红鹰》等、广播剧《青松岗》、《追汽车》、电视剧《谁之罪》等;

    80年代至今曾导演过话剧《香港大亨》、《灯光》、《岳飞》、《谎祸》、《爱情的传说》(土耳其)、《榆树下的欲望》(美国)、以及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特洛亚妇女》、《美狄亚》(用中国戏曲河北梆子演出)、《忒拜城》(河北梆子)等、电视剧《孙三卖驴》、《她和她的学生们》、为日本电视剧《啊,如果没有爱》、《大河的一滴》等担任译制导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