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新书《戏剧表演心理技术手册》自 序(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12-12-02 01:43:21)
标签:

戏剧表演

爱好者

十种

色情

变故

文化

分类: 文化

 

 

http://s8/mw690/4e080680tcfce4b9d5687&690序(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TITLE="我的新书《戏剧表演心理技术手册》自 序(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

我是师从古希腊戏剧大家罗锦鳞先生学习导演和表演艺术理论和实践。博士论文本应该做古希腊戏剧方向的研究,但却做了演员表演心理过程技术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古希腊戏剧对我的深刻影响。荷马的怀旧情绪源远流长,那时,人是英雄,是神灵,人与神灵一起走动,一起说话。大约一个世纪后,赫西奥德追悼黄金时代,咒骂当时为“铁的时代”,在他身后,诗人们试图得到这些神灵的注意,或者与神灵们讲道理。如同《圣经》里的《约伯书》一样,雅典的悲剧探索了人类经历的创伤,并用诗歌来治愈伤口(亚里士多德称这个过程是“感情净化”)。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公元前456年)先在其三部曲《俄瑞斯忒里亚》里探索、其后是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06年)把俄狄浦斯复杂化、最后又由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06年)把《美狄亚》(公元前431年)的激情转向《酒神妇女》(公元前406年)对狂喜与暴力的沉思,他们全部都使用信手拈来的手段,已取得最佳的想象效果。在过去的四个世纪里,古代和现代的批评家们已一致认为:最初的便是最好的。称这是怀旧情绪,我也正是这种怀旧情绪的作祟,这种内在本能的驱使,总想竭尽全力离斯坦尼拉夫斯基的内心近些,总想找到最初的、真实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心理技术的可操作的方法。力求想通过心理学方法来洞察斯氏的表演心理技术,明确斯氏体系中“意识”、“下意识”、“潜意识”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统一演员对这些心理学概念的认知,帮助演员唤醒自身的情绪记忆,让演员掌握如何找到种种线索,使自己产生必须的蜕变,进入舞台上那种出神表演的“创作状态”。用心理学方法解读斯氏的核心“我们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控制灵感的来去,我们只能准备好有利于创作状态的条件,将自己全然交付出去。”哪些条件特别有利于“创作状态”呢?斯氏归纳为了三个重要特征:1、身体的放松 2、注意力的专注 3、内在的真实感。这三点构成了斯氏体系的基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现代“心理写实主义”大师,他经过数十年如一日所钻研出来的“体系”,可以有效地让演员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状态跃入非日常生活的“出神状态”(creative state),在舞台上活出角色的生命、彰显艺术的真实,从而让观众共鸣而活出他们当代人共享的“真理、意义和真实”。斯氏的“从内在的意象到外在的形象”、“情感直觉的路线”的表演方法,都是我们所要重点讨论的。这本书将帮助演员们打开“通往另一个真实的出口”。

斯氏体系表演艺术中的心理学要素是斯氏体系表演艺术的核心和难点,斯氏体系的功劳是力求表演的“真实”感人从而区别于十八世纪欧洲表演的形式、虚假、理性等弊端(剧场性的虚假),强调演员表演的活生生的真实情感,力求诚恳,探索“真实”。针对斯氏体系表演艺术的核心问题,该论文将从表演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出发,深入探求斯氏体系表演艺术心理的内在形成机制和创作机理及各心理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找到一种有利于演员自身就可以掌握和把控的有效心理方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斯氏体系表演艺术的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斯氏提出:角色的创造要演员感受角色的真实情感,获得这种真实的情感,表现这种真实的情感。其实这些正是人类的心理学的重要论题,是基本的“精神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表演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角色的“人类精神生活”,用美的形式使这种生活得到艺术的体现,“人类精神生活”又恰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核心内容,更是所有艺术要研究和表现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阐释智慧、意志、情感三个概念的心理学内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表演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些基本的“精神物理学和心理学” 的定律便构成了斯氏体系中所谓的“心理技术”,其目的就是教演员如何从身体内有意识引起他自身无意识的创造机能,以从事无意识的和有机的角色创造工作。这是斯氏多年舞台经验的自然成果。

斯氏体系可分成两大部分:(一)演员对于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工作;(二)演员对角色的内部和外部的工作。演员对于自己内部的工作是以一种心理技术为根据的,这种心理技术能帮助他唤起创造的心境,使他的灵感容易产生。演员对于自己外部的工作是有关他身体机构的训练,目的是体现他的角色,正确表露出角色的内心生活。演员对角色的工作是研究一部戏剧作品的精神本质、产生这部作品的根芽、作品的意义、以及作品中所有人物的意义。斯氏在他的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化名为特弗尔佐夫,这个名字在俄文中的意思是“创造艺术家”,可见斯氏是多么强调和重视演员必须要利用有意识“心理技术”去引发无意识的角色创造工作。

“心理技术”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1)“假如我就是”、(2)规定情境、(3)想像、(4)注意力专注、(5)肌肉松弛、(6)单位与任务、(7)真实感与信念感(其中包含心理暗示技术)、(8)情绪记忆、(9)交流与适应,判断与思考、(10)外部的辅助表现(身体行动方法)。这十种要素构成了斯氏体系的核心。本文从最高任务、贯串行动与“心理技术”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引起被引起的关系,阐释我们表演艺术的基本目的:创造角色的“人类精神生活”,用美的形式使这种生活得到艺术的体现。

“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的无意识的创作”是斯氏体系理论关键。有意识的心理技术是指通过理性思维寻找到如何使得演员能产生有机天性本身的无意识的创作过程。撰写本论文针对问题是 阐明形成目前舞台表演中存在的虚假、理性表演的实质和如何减少、改变这种虚假、理性表演的理念和方法。恢复舞台上的表演是“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的“艺术真实”。激发演员的正确创造态度和激情,在舞台上燃烧自己的真实情感来点燃观众的心灵,传递诗意的哲思,给生命以真实的启示,艺术的体现“人类精神生活”。

本书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方法对演员表演心理技术实操的讨论,帮助演员进入一种不再思考自己的行为,一切只是下意识地、直觉地、自然地发生。如何达到这种状态,这取决于演员个人所关注的意图、渴望和动机,演员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块“白板”,能像平面镜一样把角色的内心意图、渴望和动机映射出来,呈现给观众逼真鲜活的人物性格。这一过程,演员始终是内心积极地在人物的逻辑线上行动,始终要控制别偏离了人物的逻辑线,这就是心理技术的目标。演员创作态度的“真诚”是所有心理技术正确使用的起点和试金石,“真诚”的态度也是本书的逻辑起点,一切心理技术的有效性,都是从“真诚”出发的,这点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真诚”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每个演员都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否在真诚创作。

表演心理技术是门实修实证的学问,对于表演心理技术要做到少思辨,多练习才能成功,有些事情是要想明白了再做,另有些事情则是做起来才能明白。表演心理技术就是只有边做边想才能掌握的。创作人物是“做”。其方法论是“信一得一,信十得十”,演员只要能信任这些方法,就一定获得可喜的收获。表演心理技术另一重要方法论就是“围起来打”,演员大多有这样的经历,老师总是告诉你那里演的不对,但不会告诉你怎样去演,一遍一遍的否定,会把你逼到绝境,脑子一片空白,那时你是真正放空了自己,真正没有了杂念,此时的你才能全心“专注”在角色上,角色真实逻辑就自然而然地行动起来了。老师的一遍遍的否定,实际是为了帮助我们去掉多余的、累赘的、程式化的东西,只让我们留下角色应该有的,本来就有的动作。什么是本来就有的?这便有了表演艺术家的劳动和工作。

本书在众多心理学理论中主要从心理动力方法、存在—人本主义方法、认知行为法和整合法入手来剖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心理技术,让演员和心理学爱好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心理技术本质,并在表演实践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动力方法(psychodynamic approaches)

心理动力方法是帮助演员理解角色自我,实现对角色自我的认识,尤其是角色早期形成自我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所有的心理动力方法都基于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理论和实践,并且受到弗洛伊德学派(Freudian)、阿德勒学派、荣格学派和克莱茵学派四个主要理论分支的影响,它们都是由弗洛伊德理论衍生而来的。尽管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克莱茵和后来的精神分析理论不同,但是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基本观点被库伯总结为:

1、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不是意外的。它总是先前条件的结果。

2、精神活动和行为是有目的和指向目标的。

3、潜意识的(unconscious)决定因素塑造和影响我们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这些是原始的本质的想法,在个人的冲动和感觉中形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

4、早期的童年经历必然比后来的经历要重要和卓著。

这些基本观点使得演员相信角色的性格会贯穿他们一生,不管他们发生了什么变故,心理动力方法是帮助演员较快地了解到角色的内在动机,懂得角色内心感受,并帮助演员较清晰地意识到角色内在世界与角色的外部世界(规定情境)之间的联系,建立并合理规定情境对演员内心的有效刺激。

存在——人本主义方法(Existential – humanistic apprpaches)

存在——人本主义方法是帮助演员合理和面对角色的处境和伤害,发现合适的处理角色痛苦的方式,探究和表达角色真实的自我。简而言之,存在——人本主义方法帮助演员在舞台上如何真实地生活着,而非机械的表演。

存在——人本主义方法在心理学界主要有七个学派,分别是存在主义学派、完形学派、叙事学派、以人为中心学派、原始疗法学派、心理综合学派和交互作用分析学派。这七个学派或多或少都对立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规则和实践。最早与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相对立的学派是存在主义方法和心理综合方法。存在主义心理方法起源于基尔加德、海德格尔、和萨特的欧洲哲学思想,他们强调把生活的现象学经历作为人类幸福的中心。这些学派的焦点是用以实现真实生活的目标。如雅隆姆谈到面对人类生活任何可能性的勇气,其中包括死亡、孤独、无常和缺乏外部支持。而范杜岑提倡对世间万物从物质的、个人的、社会的、精神的四个维度进行探究。本书运用存在——人本主义方法是为了帮助演员在舞台上实现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角色。此方法让演员更容易理解一些经典剧本(如萨特的剧本)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在追求个人的与精神的统一,以实现其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会使角色的意愿发展、意识扩展、进而造成选择的扩展。了解了这些,演员才能找到角色的心理逻辑、情感逻辑和行动逻辑。演员只要能给予角色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那么角色就会与演员之间出现真实有机的交流,那一刻是很惬意的。存在——人本主义方法非常重视演员在舞台上体验的所有真实形式,要袒露这些内部、外部的体验,即使是意想不到的。所有存在——人本主义方法共有的内容是罗杰斯流派的“自我实现”概念。演员的任务就是通过心理技术为角色创造一个无条件接纳、共情(同理心)和真正和谐的成长环境,这样演员才可能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角色的内部世界,角色的灵魂才能一步步地摄入到演员的身体中,开始在演员的身体中起作用。

认知-行为方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approaches)

认知-行为方法主要的观点是演员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当演员以角色的视角看待事物时,就会产生角色所需的情感体验。

认知-行为方法主要受到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基本概念的影响。演员如何改变自己的习惯成为角色,既依靠对角色的认知理解,也依靠演员对认知-行为方法的信任水平。这样演员才能真正以“角色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包括对角色情感的认知”。认知-行为方法可以帮助演员在自己内心建构角色的心理逻辑、情感逻辑和行为逻辑,使得演员能把自己生活中的心理习惯“建构性替换”成角色的心理、行为习惯。这种“建构性替换”包括情感上的和认知上的。

整合心理方法(integrative psychotherapy approachaes)

整合心理方法是对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演员可以根据角色的特点,整合应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对角色的创造。

上述四种心理学方法对懂得和掌握表演心理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这四种方法与表演心理技术结合使用,更容易把握表演心理技术的实质并提高表演心理技术的实操性。

当演员熟练掌握了这些心理技术方法后,在舞台上创作人物时就需要另外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技术“表演的控制”,这是演员表演升华的关键所在。也是演员饰演的人物成为一个可怜人还是成为一位悲剧人物的关键所在。成熟的演员在舞台上应该是内部真实体验中的外部控制,这也是正是我们常讲的“悲剧的静场”

。内部体验中的外部控制有种能使空气凝固的功能。我还想说一点剧本方面的知识,就是任何一部经典剧本都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物理学方面;二是思想的精神方面。在前一方面,我们可比较轻易地看到逻辑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演员所要创造的方面,而第二方面却具有更实质性的逻辑——人物思想的推动力,这是要成为伟大演员所必须要掌握的。有兴趣的朋友可阅读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里斯朵夫》,这本书充分回答了上述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为演员、和爱好表演和心理学的朋友们一些帮助。

在这里我由衷感谢我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对我的培养,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罗锦鳞先生。这篇论文是在罗锦鳞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四年的学习,从导表演专业课程、艺术实践到博士论文选题、创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求实、求真、严谨、奋进的治学精神和具有高度责任感、积极、客观的敬业品格是我今后的做人、学习、工作的楷模。在此,我衷心地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并祝愿罗先生在将来的日子里身体健康,桃李芬芳。感谢丁如如、廖向红教授对我的学习和研究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感谢徐晓钟教授、张仁里教授、姜若瑜教授、林洪桐教授、刘伟教授、王良波教授、杨硕老师、王洋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帮助!感谢06级导演系的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最后衷心祝愿给位老师们、我的朋友们幸福、安康!感谢台北的符立中先生,感谢北京的戴元初先生,他们为本书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我都一一采纳。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的梁雪云小姐,她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书后我附了四篇短文分别是《从历史角度看意识和潜意识》、《与表演心理技术有关的六个心理模型简介》、《美国表演‘方法派’简介》、《瓦赫坦戈夫的表演方法简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或许能“顿悟”(顿悟是长期有意识专注某一问题,会在某一瞬间得到领悟的心理过程)些什么。

 

吴泽涛

2012年7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