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个月圆夜
(2008-09-13 01:00:00)
标签:
奢侈品艺术作品飞驰楼顶窗幔 |
分类: 文化 |
好久没有写字了,感觉有点涩涩的味道,手指和思维有点像断了线的纸鸢不听使唤。像先生今日的教诲:“心有点儿野了,是该收回来的时候了。”午夜的清风透过窗幔若少女沁过清泉的玉手无意间轻抚了脸颊、身体,让人心里一惊,悟到自己的存在,便起身写些许文字以味清风明月。
假期做了近视校正手术,二十多年牢牢粘在眼前那叫人生厌的纱雾终于被我甩了个干净,浑身的轻松、惬意、好奇,浑身毛孔都在欢呼雀跃,庆祝光明带来的舒畅和快感。每天自己总不由人地趴在窗棱上凝望对面高楼楼顶上的避雷针,逐条数着楼顶大理石上面花纹的条数。早些天总以为眼睛不是自己的,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窗前望远,看能否看到头天已经记下的景象和纹理。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这本不属于我的清晰视野,躺在床上望着墙角深处挂着的乳黄色暖气片,味蕾总会不知不觉地分泌出淡淡的乳香在舌苔上滚动,清晰的世界真好,能给我那么真切的美的感受。
记得很清晰,在手术室里,我的眼睛是在激光烧烤的焦糊味道中一下子变明亮了变清晰了变有神了变干净了。科学技术的无人性的冷漠让我感受到了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宁静和幸福,待的再久都不觉得久,没有些微的厌倦感。一个多月的养眼,让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学开车而喜欢跑步,算是清晰视界给我的又一恩赐。
我喜欢跑步不喜欢开车,因为自己是个慢性子。跑步的汗水和喘息让自己能真切的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时间的流逝;而飞驰的汽车总把你禁锢在飞驰的瞬间,迫使你紧紧抓住与过去和未来都断裂开来的现在的瞬间,使自己无奈地脱离了时间的连续性而置身于时间之外,进入一种忘我的出神状态,每当进入这种出神状态,我们就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自己的老婆,忘了自己的孩子,忘了所有的忧愁,体验着一种机器化的让人出神的纯粹的速度快感,因此就没有了恐惧和害怕可言。昆德拉说过:“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顾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社会车还是要开的,只是车最好别开的太快,现代人追求纯粹的机械速度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进而忽视了对自身存在的感受。精神的奢侈品是在慢而幽静的时空中才能真感受到的。
艺术本身其实就是奢侈品,对艺术的研习其实是让我们尽可能具有某种感知的细胞能够接受超越日常生活可怕烦忧的事物。但我们得清晰:给予我们营养的这些艺术作品是不会也不能提供给我们如何来处理生活中任何显而易见的问题的方法的。艺术是不会在办公室、厨房等地方帮上什么忙的。事实上,我们分享的艺术不过是纯粹的奢侈品。这些知识既不会帮助你去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也不会帮助你去明白一个少男、少女的内心秘密。但是,如果你能感受到一个充满灵感的精致的艺术品所提供的纯粹的满足感时,这种满足感转过来又建立起一种更加纯真的内心舒畅感,这种舒畅感一旦被感觉到,就会令人意识到,尽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跌跌撞撞和愚笨可笑的错误,生活内在的本质大概也同样是灵感与精致。
作为一名好的读者就是如何去解构艺术作品,试图去揭示这些精彩玩偶的内部构造。读书不是为了幼儿式的目的,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人物;也不是为了少年人的目的,学习如何去生存;更不是为了学术目的,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概念当中。我们是要为了作品的形式、视角和艺术去读书。我们要去感受艺术满足的颤栗,去分享那份作者的情感,而非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去分享作者那种创造的喜悦与艰难。我们不要围绕着书去谈论关于书的事,而是直接走到一部部名著的中心,走到作品活生生的心脏当中。
其实,纯科学的刺激和纯艺术的愉悦同样令人愉快。关键是去体验在任何思想或情感领域里的激情。假如我们不知道如何激动,假如我们不去学习如何将我们自己比平常时的我们稍稍提高一点点,进而去品尝人类思想所能提供的最珍奇最成熟的艺术果实的话,我们就可能失去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