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麦克白夫人》让你嗅到死亡的气息

(2008-07-13 08:28:28)
标签:

麦克白夫人

心理现实主义

间离

韩国

分类: 文化

 

《麦克白夫人》让你嗅到死亡的气息 昨天(2008年7月12日)晚上我在东方先锋剧场观看了韩国艺术家诠释的《麦克白夫人》。导演韩泰淑女士,主演徐周希女士。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话剧作品,是把古典莎翁名剧与现代性表现手法成功相融合的戏剧,为我们研究和实践当代世界戏剧的现代性形式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

我观戏习惯是感性松驰的,追求情感的共鸣,这出戏现场让我嗅到死亡的味道,感受到死神蹑足而至的窒息。韩国同仁评价徐周希女士饰演的麦克白夫人是从书中走出来的,现场观看时我也有同感,这种评价是中肯的,我以为徐周希女士是当代少有的体验派表演艺术家。徐女士塑造的麦克白夫人把观众提升到一个完全是人的世界,让你活生生的与她面临死亡的过程,感受面对死亡挣扎的情景。观众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麦克白夫人垂死的挣扎,会不知不觉地跟她呼吸、苦痛、挣扎……

徐周希女士本身也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对于导演韩泰淑女士,我的感受是她非常成功地为观众“营造了距离”巧妙的了使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或称“陌生化效果”),使得观众并不完全移情于人物,感受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会把舞台上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对照,从而引发思考得到精神的“净化”。导演这样的处理巧妙形成了一种历史与现实间的反讽,营造出一种客观的氛围和俯视的观赏视角,使得观众真正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和美的享受。

韩泰淑女士成功地结合了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和先锋戏剧的表演方法。例如,徐周希女士的表演是很成熟的心理现实主义的表演,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韩国当代的戏剧教育是非常重视对契柯夫和易卜生戏剧风格的理解和训练,并取得可喜的成果。郑东焕先生在御医与麦克白之间的角色转换有机而富有逻辑,既达到了“间离效果”又不使观众跳出情境和情感之外,倒有了一种在海里潜泳多时猛然回到空气世界的晃然清新和向往,而不是用直接的说教和干涩的形式来实现布氏的“间离”。我国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就有此嫌疑,要说明“人人都是哈姆雷特”的论题,就让台上的每个演员分别转换角色,而且转换不够有机和巧妙,让观众观赏时无法进入情境,没有体验的评价就不能称之为审美。我想林导用这一表现手法来诠释这一论题似乎有些牵强干涩,舞台艺术的直观不等于简单化的直接,若都使用这样的简单化直接来说教论题恐怕真违背了布氏的本意,那舞台艺术也就真没有诗意可言了。

韩泰淑导演的《麦克白夫人》成功的运用了暗喻、意象和象征。巧妙的融合韩国本土的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用现代派的形式和手法与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相结合,把麦克白夫人内心的不安和对死亡的恐惧挣扎刻画的细腻入微。舞台上黑白强烈对比和黄泥与白面的结合,,巧妙暗喻出东方文化道家八卦图中的哲理“物极必反”,黄泥和面粉又暗喻出麦克白夫人罪恶之后的生命回归,这一点就具有现代荒诞派的影子。舞台的黑色凹陷槽暗喻着麦克白夫人内心的阴暗和灵魂苦挣后的瘫塌。梦中的黑衣人们就是麦克白夫人内心邪恶催生的蛆虫。御医们本想通过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麦克白夫人医治,却加速了麦克白夫人的死亡。这里也有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子“他人就是地狱”的论题。最后的台词:“丧钟为谁而鸣”又是西方信仰丢失一代文人代表海鸣威的名句。这些都说明该剧虽篇幅不长,但内部诸多融入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元素。这正是该剧的特色所在——无影不等于不存在。

韩泰淑导演在舞美上大胆简约的三色对比、混合颇有凡高味道,凡高曾说过:“我总希望在色彩上作出一种发现,以两种补色的结合,它们的混合和它们的对置,类似色调的神秘的振动来表现两个情人的爱,用在暗的背景上涂上具有明亮的光辉的色调来表现头脑的思想,用金星表现希望,用日落的光辉表现一个灵魂的希望。”韩泰淑导演的三色对比融合巧妙营造了气氛和麦克白夫人的心境,这用写实主义表现会束缚艺术家和观众的想象力。导演整体的处理给经典莎剧注入了现代的活力和焦滤。导演具备了一种把抽象的舞台时空通过分解创造出完整的舞台人物形象功底,而且导演还具备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气质,她把具体的舞台人物形象成功的抽象为人类的思想寓言,在不失原著厚重思想底蕴的前提下成功融入了导演的思索和艺术追求。

导演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说韩国有些观众不太喜欢这个戏,认为太力感太振憾了,不够浪漫和女性。其实,戏中有很明显的女权主义倾向,麦克白夫人通过性爱征服麦克白一场戏就是女权主义倾向的鲜明例证,剧中导演通过麦克白夫人之口道出:“男人获得权力,女人直接享用权力。”这说明权力的最终获益者还是女人,有些母系氏族的味道,很有一种异样的张力和震憾。《麦克白夫人》作为一个东方女性导演的作品,这一手法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值得去研究和论证。

最后,我对导演的“物理剧团”谈一点感受:我以为导演创建“物理剧团”可能是受到格塔氏心理学派“异质同形”思想的影响。该学派的观点是:“推动我们自己情感活动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只有这样去看问题,我们才能意识到自身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以此为前提的这个整体的内在统一。”该剧大量运用小麦、黄泥塑像、蛇、水等物体既有中国著名导演艺术家徐晓钟老师的“人物形象种子”的精神内涵,又充分体现了格塔式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我想这应该是该剧团的艺术创造的核心之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