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智与情感

(2007-08-30 03:29:44)
标签:

随笔/感悟

感悟随笔

分类: 感悟随笔

理智与情感我的一个小妹妹在看完我写的博文后,问我情感和理性哪个更重要?其实,她问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她能去思考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件很可喜的事情,因为她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了。这个问题一两句话也难以表述清楚,就写了这篇文章算是对她问题的回答吧。

在谈情感与理性之前,我们首先得理解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古希腊柏拉图在他的《国家论》一书中,有个著名的洞窟比喻。柏拉图说,人在地下的洞窟里如同被锁住手脚的囚犯面壁而坐,他不能直接看见背后的人或动物的真实面目。只能把被火焰投射在洞壁上的物体影子的形状信以为是真实的东西。那是因为地上的光的作用,那个世界对于地下洞底的人来说是个理想的世界。但要是地上的人在光明的世界里由于双目眩晕,那么真的实在的东西仍然会一无所见呀。所以柏拉图说,人要把握事物的实在的真面貌,只得依赖于理性。这是片面的,因为柏拉图忽略了人的精神活动中除了理性思维外,还有感情、感觉和潜意识等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但在感情世界中的心情的感情和精神的感情是一种更高级、更纯正的感情,是具有很大能动性的感情。同样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重要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理性对人类认识自然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样需要科学家感性的热情,是冷静的理性和热情的感想认识了外部世界。那么,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真实需要什么呢,同样需要科学的理性和人类的真实情感,这种真实的情感不是指主观上的,赋予自己感情的情感,而是一种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客观的情感。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发思自己,完善自己。这说明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既离不开感性也离不开理性。但有一个前提条件:认识世界的感情必须是客观的感情,认识世界的理性必须是科学的理性。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事物区分为“自然物”、“工具”和“艺术作品”三类,他认为“物体”,是所有具有重量、硬度、大小、颜色、光泽等特征,即种种“标记”的承受物,是一种有着许多感性特征的集合体,而“物体”的本质是潜藏在这些外在感性特征之下的“内在”特性。这是“自然物”,人类也是自然物。然而,“工具”不是自然物,由于工具因人的需要被制作和使用的,因而可以说,工具半是自然物,半是艺术品,是一种介于自然物同艺术品之间的中间物。

制造“工具”和创造“艺术品”都需要技术,“艺术”包含着“技术”,但“技术”与“艺术”的含义显然是不同的。

技术就是技艺,是指人们对自然的材料进行加工并制作出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那种熟练的技能。它既有巫术、狩猎术、烹调术、处事术等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也有战术、武术等一类对付非常事态的技术,还有医术、建筑术、和学术那样具有高度智能的技术,但它们的共同之点在于都有明确的实用目的,为人们的生存所需必不可少。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在认识外部世界时比较容易做到客观,成为科学的理性。

而艺术是人类依靠某种媒介,借助“想象力”来“表现”人们体验过的“思想”和“感情”的作品。艺术家对世界的情感是感性的,但进行艺术创作,揭示真实的技术是理性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史的记录,是探索人类灵魂发展,展示探索结果的记录,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必要精神准备,没有对古今中外公认艺术品的理解和解读很难找到一条认识自我的成功之路。对世界艺术经典的阅读理解是每个人人生成功之路的必经之路,这是规律,无法违背。

但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又往往被忽略,甚至还有艺术取消论之说。为什么呢?正是因为“艺术”与“技术”相反,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直接不可或缺的,它没有那种显而易见的实用目的。绘制一幅食物的图画,不仅不能果腹,反而会被刺激得越发饥饿。人们既不能靠艺术免于冻死,也不能凭艺术来打倒傲慢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因为艺术没有直接实用的目的。但“艺术”是真实的开拓者,它会引导人们看清纯真的事物。因为艺术家的作品只要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它们都是惟一的真实。是一种赋予人们客观情感的真实。是一种现实更美的真实,是人们心中的真实,是一种接近客观世界的具有预见和创造性的真实。如同凡高所描绘的农夫的靴子那样。虽然他所描绘的并不是实际使用的靴子,但它的含义却比靴子本身(指理性的世界)更丰富,因为作品揭示了艺术家对农夫劳动的艰辛、操劳、对死亡的恐惧及大地的泥泞等全部存在之物的情感。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真挚客观情感的凝结,是对人性和生命的有创造性、有预见性的永恒的凝结。艺术作品表现的真实是由于它把感性世界的物体的全部存在之物通过理性的形式揭示给人们,因而所谓真实,就是“揭示出来”的意思。现实处于光明同潜伏的黑暗势力的争斗之中,而艺术正是通过艺术家敏感的情感从中揭示出这种潜伏着的黑暗势力,把它写成作品,并永远保存下去。艺术的创造只有在感性的真实和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传世经典之作。

到这里,我们基本清晰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情感和理性对于我们都是比不可少的,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必备能力。在我们应用的过程中能否成功就要看我们的客观程度。无论对于情感还是理性,只有在客观的情况下才能接近于真实。因为客观使人冷静,冷静才不易出错。但如何能做到客观呢?那就需要我们去博览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因为那里告诉我们客观的标准。有了目标,有了标准,我们才可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我们想判断自己在对待别人,认识事物时是否做到内心真正的慈悲,这正是我们判断自己客观的最直接的方法。对外界对别人客观了,才可能对自己客观,对自己客观了,才可能找到内心深处远离清醒自我的“本我”,找到了本我才算找到了生命的本体,得到了生命的自由。

“冲动”是一种力量一种创造力,并不是独指感性(包括:本能、感情和欲望)。席勒讲的“形式的冲动”就是指理性的冲动,“素材的冲动”就是本能、感情和欲望的冲动即感性的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是两种相反的冲动。而艺术是源于游戏冲动之中,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也具有这样的双重性:艺术既能使人满足理性方面要求,又能使人满足感性方面的要求。艺术是一种“生动的形象”,其“生动”这一面,给人以感性的喜悦;其“形象”这一面,给人以理性满足;“生动”是感性冲动的产物,“形象”是理性冲动(形式冲动)的产物。这样,人们便可以从中得到全面的享受。这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因为人既有理性的世界,又有感性的世界,光凭否定感性的唯理态度是不能理解绚丽的艺术世界的,也不可能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和美,更无法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没有勇气去裸露自己的灵魂,不敢正视自己潜藏的阴暗面,致使自己生活在一个躲避,不敢正视的虚饰世界中。这样的人生不会快乐,因为真实远离了你,只有真实才是最美好的,真实是一切邪恶的天敌。真实更是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的源头。有了真实,我们就离快乐和自由不远了。

在我们戏剧创作中的“行动性的形象思维”其实是一种理性思维,一种逻辑思维;而在反映人物的情感、欲望和本能的生动性方面会有不合逻辑的地方。因为人的情感本身就不合逻辑,不能用理性的逻辑来分析情感,只能用人的情感来感受人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最终发生移情。这里又要考虑到对待情感方面的客观,客观的态度是理解艺术的关键。

此时,我们应该明白《三国》中的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人物性格描写了吧。他们都是“生动的形象”,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融合体。各个人物性格的不同只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二者之间比例分配的差异。艺术的世界是虚构的,比现实世界更美的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揭示人性真实的永恒世界。这也告诉我们在人类对情感和理智这对矛盾的探索是一个永恒,因为人性中就包含这情感和理智,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控制,控制又是经过多年的苦历磨难造就的。控制是一种气度和修为。正因为人类不可能完美,所以追求善良和完美才会成为人类的天性。艺术世界中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因为有了缺憾才有了个性,有了个性才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才有了鲜活的真实,那就是美。没有人性的光辉,人间将会成为地狱。法国电影《香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香水》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巴黎,主人公名叫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他,性格孤僻,然而他却天生嗅觉超常。他常常可以闻到细枝末节的气味,比如木头的气味,温暖的石头的气味,草的气味,潮湿的草的气味,河水的气味,冰冷的河水的气味,甚至河水里面游动的青蛙卵。气味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只有和动物一样的“生命感情”、“感觉感情”,但却失去了人类美好的“心情感情”和“精神感情”。在他的世界里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他是冷酷、残忍的,他具备了人形但不具备人性。所以,他的心门同冰冷的无生命的石头相通,他能感到石头的温暖;他与代表生命之源的水阻隔,他只感到了河水的冰冷。这都是很好的作者暗示和象征。

正是这个没有人性但又具备人形的凄惨生命才会为了占有(动物式的残酷占有)一种气味,一种美好的气味而在非常平静的状态下非常平静的杀死了27位少女。最后一位是父亲和女儿逃离的情况下残忍杀害了女儿。这是多么非人性的行为。可观众并没有感觉到他那么残忍,这正是作者技术所在,他把主人公的出身写的无比凄惨,致使观众给予他无法的同情和怜悯,这个悲悯让观众们变得宽容、慈悲。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在他被推上断头台将要行刑时,他出于求生的动物本能掏出他的香水,浸满天真少女们气息的香水,滴在手帕上,于是,所有的人,对他万分崇敬起来,犹如看见了天使,没有人愿意相信他是一个杀人犯。这其实是作者的一个魔术,这里并不是指男主人公这个杀人犯是天使,而使指那些纯洁的美丽的少女,这些少女的纯洁、美丽、健康、活力是人性所向往的,是生命所追求的。但这些美好的纯真却偏偏让这个命运凄惨的孤儿在无意中葬送。这是多么大的讽刺,现实生活中有何曾不是这样呢。世俗的物的占有总是于生命本体的崇高追求相背离,并残忍的伤害着自己的生命而并不为自己所知。

当男主人公格雷诺耶在断头台上用香水(代表人性中的纯真美善)征服了现场的几乎全部人时,他看到了被他残忍杀害的最后一位小姐父亲,这位父亲没有被他这种伪善的香水征服,因为父亲透过香水看到了邪恶的男主人公格雷诺耶,父亲持刀上了断头台要杀死他,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男主人公才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也害怕冰冷的像石头的死亡,此时他流下了人性的眼泪。此时,他才变成了一个具有人性的真正人,正是这人性的眼泪,使得悲苦的老父亲宽容了他。

老父亲的慈悲,使得格雷诺耶意识自己的残忍和冷酷,他开始感受到生命之水的温暖。他要带上他的香水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去赎罪、去忏悔,因为他必须回到出生他的那个地方才能获得新生。他知道生他的那个地方的穷苦的生命们永远不会找到纯粹的爱,就像他一样。但他最后的生命时刻找到了,他变成了真正一个人,具有了人的感情,同时也具有人的痛苦和恐惧。他在他的出生地,用他的死来赎罪,来获得新生。临死前,他用他无情占有的人性的光辉(即少女的纯真)让那些穷苦的生命终于找到了纯粹的爱,他也在众人热烈的、纯粹的“爱”中得到了良心安稳,快乐的寻找新生去了。这里映射人生的轮回,一代代都是在这样不断的寻找,毁灭,新生;寻找,毁灭,新生……

这就是活生生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有些残忍,但是真实。真实的有许多是残忍的,我们得敢于面对,否则就会被残忍的吞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