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的三种境界

(2019-08-28 10:24:22)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心理咨询

有些求助者来电说:我找了咨询师,怎么就没有解决我的问题呢?人们不禁要问,同是心理咨询师,为什么差异会这么大呢?


咨询师和中医一样,不是说找了中医就能看好自己的病,中医有上工,中工和下工之说,上工是最高明的医生,望闻问切,仅凭看一眼就知道你有什么问题。中工次之。下工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为什么中医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下工没有了解人体的自然属性,所谓的自然就是阴阳平衡,人只要是阴阳平衡了,他就是健康的,所以中医有首辨阴阳之说。


心理咨询也是一样,一个上工的咨询师一定是内心自然的,因为他自然了,他就可以发现来访者所有的问题。因为天下所有的内心都是一样的,都应该是自然的,正所谓“诚之者,人之道也。”只要咨询师的内心做到自然,来访者的内心障碍瞬间被高明的咨询师映照得一览无遗。

心理咨询师数量很多,因为心境界不同,所以水准也不一样。大体上咨询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口说咨询师。这类咨询师把心理咨询当成了一门学问,他们不断地去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地去考取各种证件,比如各种等级咨询师证,催眠师证等。


这类咨询师通常的表现就是夸夸其谈,自己的问题能否解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来访者面前,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去“说服”别人,或者“教育”别人。这类咨询师往往口若悬河,对不懂心理咨询原理的求助者而言,刚开始很佩服他们,觉得他们很有学识。


他们咨询的程序通常是这样的,首先问来访者有什么困惑,然后再问他们的困惑是怎么造成的,最后的“开方”就是用自己所学习的道理,给他们讲道理,或者求助者想要什么,他们就开什么“方子”,求助者想催眠,他们就给求助者催眠,求助者想要精神分析,他们就做所谓的精神分析。


第二种,规则咨询师。这类咨询师已经知道咨询不仅仅要靠心理知识,还需要内心的成长。他们也知道来访者的种种表现,但无奈自己的内心有诸多的瑕疵,这些瑕疵蒙蔽了心理咨询师的法眼。


所以,当来访者来求助他们的时候,他们虽然会引导求助者走上成长之路,但会习惯性对照成长的标准,来“要求”求助者,或者“指责”求助者。比如,“你这里没有遵循成长的规律”,“你那里又没有成长”等。所以规则咨询师虽有心帮助求助者,却无力成就求助者。


第三种,映照咨询师。这类咨询师除了有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之外,更注重自我内心的成长。

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目的主要是指导自己成长,让自己的内心成长为一块洁白无暇的碧玉,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咨询的过程则是映照。


这类咨询师一见到来访者,不用来访者开口,他就知道其内心有什么问题,因为来访者的问题都写在了他的言行举止上。而咨询的询问,只是因材施教罢了。深陷心理障碍中的来访者,他是不了解自己问题的,而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只是顺着求助者的觉悟给他适当的提点,以免拔苗助长。


 

这类咨询师从来不指责对方,因为“存在即合理”。求助者内心里面的种种障碍,就是一种存在,多说无益,指责更会激化矛盾。


这种境界的咨询师能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他基本不会对来访者说“你应该怎么做”,对这类咨询师而言,生命没有标准,咨询师自然的内心就是标准,他所做的一切工作仅仅是让来访者的内心回归自然。正所谓“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这类咨询师对来访者从来不提什么标准,基本不会夸奖谁,也不会贬损谁。老师指导的成长之路就是让来访者慢慢荡涤内心的尘埃,随着尘埃的一点点清除,他们就会由内到外逐渐透露出阳光。


在世俗的眼里,每一个求助者,他们往往被标签为叛逆,不可理喻,是有病、有问题的人,是异类,是极端的或者存在一定危害的人等等。但是在我们中心,就没有了世俗的评判,每一个行为都能被理解,被接纳,被包容,于是每位求助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内心也开始回归自然。


在中心,来访者们也不再追逐世俗上那些所谓的“强大”,而是更多地追求宁静,和谐与爱。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内心有更多阳光映照的时候,他们会变得更加友善,更加有责任心,同时有更强大的忍耐力和承载力,并且也更能适应社会。


 

这就是《中庸》上所说:“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这才是高明的心理咨询师所成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