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之道】厚植财富的土壤

(2018-02-10 16:52:15)

原文: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字词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德是根本,而财富则是末节。如果君王把德看作是外在的事,不加以慎独,并把财富当作内在的事,民众就会效仿上面的做法,为财富相互争斗劫夺。

看到这段话,很多人感到很害怕,是不是追求财富人生将会铸成大错。过去我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疑惑,当自己看到一些有识之士“视金钱如粪土”,这让自己的内心焦虑不已,不追求金钱又没办法生活,追求金钱又和自己的“价值观”相背离。

我们该怎样认识金钱呢?修心修德与金钱是怎样的关系呢?

修心修德不是不让我们挣钱,而是要我们不要本末倒置,根本固定了,财富就是一个自然的事情。

这就如同植物一样,试想如果根系不牢,又缺乏肥料,你追求的枝繁叶茂怎么可能实现呢?把根系牢固了,肥料充足了,这个植物自然就会枝繁叶茂。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因为少德,他人生的根基就会浅薄,他就会少了富裕的土壤。他就惧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他就会爱慕虚荣,他就需要依附外界,要么需要昂贵的车子,或者寻求富丽的宅院,亦或需要华美的衣物,急切地渴望用这些外界的事物来平衡内心的冲突。有意思的是,因为他内心急切地渴望,他往往就会把自己的专注力放在金钱上,甚至不惜以次充好,时间一长人们就认识了他的本质,最后财富就成了奢望。

相反,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追求放在德上,他人生就会多了一份厚重,也会多了一份厚植财富的土壤。

下面我们来做具体说明。

当一个人修心以后,他内心每多一份德,内心也就减少了一份恐惧,人生就多了一份沉淀,他就不需要外界的事物来平衡内心的恐惧,他对金钱的依附自然也就减少了,他就能真的做事做人。

比如他开一个饭店,因为内心的恐惧少了,对金钱的欲望也就降低了,他就会自然地服务好大家,而不是以次充好,时间越长别人对他越信任,他的生意也就越好,所以百年老店都是这样做出来的,所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给孩子课外辅导,出发点是帮助他人,这就是德的行为。如果课外辅导一直想着学生家长的钱,这就是少德或者无德的行为。心理咨询也一样,如果心理咨询师想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就是有德的行为,如果他一直想着怎么赚钱,就是缺德的行为。

财富本身不罪恶,也不肮脏,有德之人一定有其相对应的财富,这就是他的“得其禄”。当然,有意思的是,一个做回自己的人,或者说一个有德之人,因为不迷恋财富,除了自己的基本需求外,他往往会把自己的财富贡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个人的德就更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