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之道】修身在正其心

(2017-10-09 15:20:09)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懥”是“愤怒”的意思,“好乐”是“喜好”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修身的关键在内心中正。言行上出现了愤怒内心就不中正了,出现了恐惧内心也就偏离了中正,人有所喜好内心也就背离了中正,人一旦出现了忧患内心也就告别了中正。

 

正其心就是让内心宁静和谐,只要内心有情绪就偏离了中正。这里大家不要误解,曾子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内心不中正的地方,内心的不中正也不仅限于忿懥、恐惧、好乐和忧患。严格意义上讲,人只要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绪,内心都会偏离中正。

 

前面我们讲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前面讲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只是举例说明内心和行为是一致的,没有夹杂就是诚其意,但这个例子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诚其意,因为“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自然有所厌恶也就不得其正了。这就像父母给一个小孩子解释为什么飞机会飞一样,父母可能会说:“因为飞机有翅膀呀,所以同鸟一样它也会飞呀。”你说父母这样讲对不对,也对,因为父母不可能给孩子讲空气动力学。世界上修心的人占的比例很小,要用文字解释修心的状态其实蛮困难的,一会儿说讨厌那个恶臭和喜欢那个美丽的景色是内心和谐,一会儿又说人有喜好内心就偏离了中正,到底哪个是对的呢?这会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如果没有修心的人看佛家的《金刚经》,就更加让人困惑,金刚经上说,佛告须菩提:‘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很多人看了以后迷惑不解,包括民国时期的一些大家也是如此,佛一会儿说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接着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什么意思呀,这分明说不通嘛。我刚开始学习修心,我看《无住生心集》这个初浅读本都很困难,都只能看懂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这个理解水平基本上也就是不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如同一个人从小生活在空气污浊的环境里,如果他从来没有看过蓝天白云,要他想象蓝天白云的样子是极其困难的。修心的读物就是这样,这些读物讲得是内心纯洁的境界,而我们普通人的内心已是被污染得不成样子了,内心污染成这样的状态要读懂内心纯洁而高尚的境界几乎没有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修心一定要有师承,一定要找一个好老师才可以,靠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实在是太困难,因为很多的时候自己并不能觉知自己的局限。我们发现一些学员一个人在家里没有老师指导,修了好多年都没有入门,根本谈不上改变,更不要说明明德了。

 

看修心的书籍可能只会看不懂,看其它的书籍可能就不是理解上出问题这么简单了,有些书籍可能直接把你带进陷阱。2016年我国出版了三十多万册图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解放前几百年的图书总和。现在很多人不管自己写的内容怎么样,也不管自己写的对社会有没有作用,先出版再说。现在某些出版社是存在利益驱动的,给钱就能出书,至于出版的质量自然有待商榷。所以你能看到一些人在书中说,酸甜苦辣才是真实的人生;有的作者写道,人是需要一些愤怒;有的人在书中大肆渲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有的作者说男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这些思想会直接把人们带入歧途。所以修心在刚开始一定要慎看书,这里所说的慎看书目主要是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健康、灵修的书籍,因为看错了书籍就会让自己走很多弯路,甚至影响自己一辈子的修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