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康诰》曰:“克明德。”
【写在前面】冯大荣老师每周五会在中心给同学们讲解《大学》。老师结合自己的修心体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修身之学。我们将老师的话记录下来,汇编成“大学之道”这一板块推送给大家,希望“大学之道”能真正根植在你我的心中。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
“克”是能的意思,“峻”是大的意思,“顾”是常常看着,“明”是光明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康诰》上说能够彰显本性,《太甲》上说常常看着这个上天赋予的光明本性。《帝典》上说能明大德。这些都是自己彰显自己的本性。
《康诰》是《尚书》的篇目名,这个篇名是周朝记录武王与其同母的弟弟康叔的篇目。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姓姬,名封,是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被武王分封在国都附近的康国为侯,所以叫康叔。因为弟弟的年龄很小,武王作《康诰》来告诫弟弟要如何治国,如何善待民众。“克明德”的原文是“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意思是说,只有我们那个仙逝的伟大父亲文王,能够彰显光明的本性,并慎用刑罚。
太甲是成汤王的长孙,刚开始继位的时候由伊尹辅政。太甲继位没有几年,就不修德政,受孩童时玩伴的引诱为非作歹,顽劣的性格暴露无遗。不得已伊尹就把太甲放逐到成汤墓地所在的桐宫,让他自我反省,历史上被称为“伊尹放太甲”。直到三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才还政与他。史臣记录这段历史为《太甲》上中下三篇。“《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来自太甲上,原文是这样的,“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祇肃。’”这段话的意思是,伊尹作书告诉太甲:先王成汤常常看着这个上天赋予的光明本性,不使自己偏离,并用这个心去真诚地侍奉天地神明和社稷宗庙,庄严敬奉,没有一丝的怠慢。
“《帝典》曰:‘克明俊德。’”来自《尚书》中的《尧典》。原文是这样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意思是尧帝能够彰显光明的本性,然后用这个光明的本性去亲近自己的九族,让九族的人都很和睦,不起纷争。
为什么要引用《尚书》上的文字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尚书》。《尚书》又叫《书经》,记载了距今四千多年到两千多年的一些帝王的训、诫、诰、命,以及君臣之间关于施政的讨论。它是一部历史文献,都是真实的记录,类似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曾子引用《尚书》的字句,意思是说修心是有据可查的,不仅孔子修心,以前的帝王大臣也修心,让人们更加坚定修心明德的决心。言下之意是说,《康诰》上说了能明明德,《太甲》也说可以明明德,《帝典》也是这么说的,这些帝王都是修心的,大家都能彰显自己的本性,这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呢?http://s9/mw690/001qAPY7zy7bO52Rmic98&690
修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信心问题,一个人没有信心就会懈怠,因为修心最大的困难是坚持,没有坚持就不会有什么成就。就拿“明明德”来说,一个人没有坚持,他始终不知道什么是“明明德”,只有不断坚持的人,才能最终发现“明明德”。当然这里所说的坚持不是苦苦的坚持,苦苦的坚持就做不到长久,真正的坚持是快乐的坚持,因为在坚持的时候,自己应该会有发现。修心同读书一样,坚持中是会有乐趣的。就像我读医书的体会一样,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医家郑钦安说:人全赖阴阳而活,离为火,属阳,离卦是☲;坎为水,属阴,坎卦是☵ 。从卦象上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离卦中☲在两个阳爻中夹了一个阴爻,而在坎卦☵中两个阴爻中间有一个阳爻,说明阴阳相生相依,一个人要补阳就需要阴中求阳;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补阴也需要阳中求阴,这样人才是平衡的。这就是为什么参附汤中有补阳的附子和补阴的人参,附子理中丸中人参也和附子相依,这是很有趣的现象,中国人就是根据自然来治病。如果你修心过程中始终没有体会,自然这种坚持也就不能长久,同时也说明你修心的路走错了,你需要一个好老师的指点。
清代名将左宗棠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在这副对联中,左宗棠想让自己神交古人,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想让心灵和圣贤相通。其实一个人在修心的时候,逐渐就会想让心灵和古人相交,让自己走圣人曾经走过的道路,让圣心做己心。当一个人修心到一个高度之后,金钱和神交古人相比,自然神交古人要幸福的多,在这个进程之中,人也就渐渐地淡泊名利,而能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没有修心是断然做不到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