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017-05-22 10:32:37)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是极致的意思,“格”是至、接触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包括世间的各种人和事。
要想诚其意,就一定要接触外界的事物,之所以要格物,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只有接触社会才知道自己会不会意诚,同时人也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一个人不接触外物,很多的时候内心是比较宁静的,一旦与外物接触,各种矛盾和冲突就来了。这个人瞪你一眼,那个人在背后议论你一下,或者几个人拉帮结派来孤立你,也可能明明你在单位干的最多最后提职提级的却是别人,还有可能你喜欢的人被他人抢了去等等。一接触外物心就乱了,自然意也就不诚了。所以不格物的诚就是脆弱的诚,只有格物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诚。
物格而后知至,就是通过接触事物确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物格而后知至的实质就是改变自己的世界观。这种改变不同于接受教育而确立的世界观,它是对过去世界观的彻底颠覆,最后让内心达到明明德的状态。有些同学给我写信,“老师,还是给我写几个宣誓的句子要实际一些。”有这样想法的同学还是没有懂什么是修心,没有懂什么是真正的改变,给你两个宣誓的句子实在是修的太浅了。如果刚开始修可以给你两个宣誓的句子,时间长了更多的是要明白如何“护念”。
因为人们不修心,所以会觉得古人提出的物格知至有几分神秘。有些人包括一些很有名的科学家甚至把格物说成是把物质分解成分子和原子,这显然是没有修心的人说的话。修心是修什么?修心是修内心,把内心的冲突化解为宁静,把内心所有的杂质去掉,而格物致知就是让内心去掉杂质的办法。
关于改变世界观,人们往往不愿意听一些虚幻的道理,对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更是如此,不把道理讲明白让他们去修心,恐怕是枉费工夫。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格物致知。很多人说吃亏是福,过去我会认为这是一个虚幻的道理。每次“格物”吃亏心里就难过,自己明明吃亏了怎么还是福呢?这是不是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但当我们认真观察那些经常吃亏的人,我们会发现一个能吃亏的人,他的度量一定很大,他一定有很多的朋友。因为能吃亏,他生活中一定会少了很多冲突,人生一定很幸福。同时吃亏也不一定就真的吃亏了,你在这方面吃亏了,但是别人看到了你的大度,别人就愿意同你合作,你的人生在其它方面也就受益了。左宗棠有句话说得好,“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这句话通俗得讲,就是不能和小心眼的人合作共事。试想如果因为自己心眼小大家都不愿意同自己共事,人生哪还能有机会呢?懂了这个道理,大家才可能愿意吃亏,因为内心愿意真心实意地吃亏,意也就诚了,因为意诚,大家就可能理直气壮地说: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嘛,让别人一下又怎么样呢?你看通过格物我们就致知了吃亏是福的道理。
再比如说一个人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格物或者接物就知道这个人有时好有时坏。为什么会有时好有时坏呢?通过格物,我们会发现这是因为人会受内心情绪的影响,内心中正他就变得很友好,内心有情绪他就变得不友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没有什么好与坏,也可以说,人的好坏是相对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既不会阴谋也不会阳谋,而是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自己的意也就诚了,通过格物你就致知了人性好坏的道理。
在座的这位同学急切地希望老公也来中心修心,她对老公说:“修心好呀!你看我都有很多体会。”但是老公偏不修心,于是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吵起来了内心就不正了嘛。心不正了,身就不修了,就会说一些难听的话,让老公更讨厌修心,甚至断了老公修心的缘分。一格物内心就不正了,说明自己没有做到致知。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老公却不愿意做呢?说明他不理解,也可以说他还没有意识到修心的重要性,所以只好先放一放等缘分到了再说,或者说他一辈子不修心也愿意接受,这是他的命该如此,说明他没有这个福气。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对自己的老公就不会反感。过去的爱是有条件的,爱的潜台词是你要修心我就爱你,爱中间有夹杂。现在对老公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你修心或者不修心我都爱你,你的爱就是诚的。你看通过格物致知,你就知道老公暂时不修心的道理,你就能真诚地爱老公了。
所以格物不是为了格物而格物,格物是为了致知。现在社会上流行自卑就去捡垃圾,目光恐惧就去人多的地方演讲,让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作用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是没有致知。所以修心不是空谈,一定要在实践中修,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像马谡那样,虽熟读兵法,但都是空谈。
人一旦格物,内心就会有很多的冲突。这位来自温州的同学现在开始认真地修心,没有修心之前,觉得人生没有什么需要了解的,一修之后她会发现要让内心诚其意,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地方需要自己去了解。所以修心一定要找到好的老师,多聆听老师的教诲太重要了,这个不是可有可无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