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2017-05-02 10:17:28)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修身”是修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具体指一个人通过修心后,他在外部表现出得体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心正”指的是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心不正”指的一个人内心出现了情绪和冲突。
齐家不是真正的治理,齐家是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去感化和影响家庭的其他成员,让每个家人能和谐相处,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家的温馨,每一个家庭成员各司其职。
一想到每个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很多人会开始幻想,“大家共同进步,家庭井然有序,自己的家庭始终走在其他家庭的前面。”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自己家庭的处境和自己的想象出现了偏差,内心就会失落。
要治理好一个家庭,就要允许家庭成员存在差异。以“孩子变成啃老族”的例子来讲,孩子之所以不能上班是因为孩子有问题,或者是心理的问题,或者是身体的问题。父母不仅不指责子女,而且还要好好地爱孩子,只要孩子尽力了,孩子一辈子不能工作,父母也高兴地为子女付出,内心没有一点怨言。虽然因为孩子的“无能”,家里的经济比邻居差了很多,作为父母来讲也是天天高高兴兴的。一只猫一只狗,如果主人天天给它们喂食,好好地善待它们,它们都知道对主人好。畜生尚且知道回报,儿女会怎样对待修身后慈祥的父母,结果是不言而喻。
作为子女也是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就行了,认真去学习和工作。无论父母怎么“无能”,无论父母怎么埋怨,自己一点怨气也没有,父母之所以不如其他的父母,有能力欠缺的原因,也可能有修心不够的原因。父母之所以会埋怨,说明父母还没有真正明明德,自己不强父母所难,对父母始终孝顺如初。
齐家不一定自己的家庭就要超过别人的家庭,齐家是在修身的基础之上,这个家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它是一种最合理的状态。虽然修心后自己的家庭不一定超过别人,但一定比自己家庭没有修的时候好得多。所以齐家不是“齐步走”,每个家庭成员的能力不一样,理解力不一样,要允许有差别,每个人独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独立地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然后这个家就自然治理好了。
治家不是真的治,而是不治而治。治家像什么也没管一样,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当然也不是说家庭成员之间什么都不能讲,提醒一下也可以,家庭成员愿意听的时候就说两句,不愿意听就不说了,如果家庭成员已经感到很烦了,你还在那里唠叨,这本身就失去了教育和管理的意义。
很多人会说,这不是和道家的方式一致吗?其实无论儒家、道家或者佛家,治理的本质没有区别,都是通过修心达到天下大治。当然,儒家还是多了一些治理的成分,儒家强调修心的同时,也重视建章立制,如果这个人实在不愿意遵循社会的规则,他一直这样执迷不悟,那他就应该接受法律和规则的惩罚。
在治理家庭的过程中,要让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很得体,这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内心有污染,所以要让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规范得体,一定要正其心,因为你心理有问题你的行为就有问题。
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在座的一位同学来自美丽的巴中,那个地方风景秀丽,有光雾山,是红四方面军的旧址。假设有一天我们几十位同学一起长幼有序欢歌笑语地来到巴中。如果这位同学修心修得很好,正其心了,我们去问这位同学要一杯茶,他一定很高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高兴地把茶摆上,还给大家上点心。如果这个同学心没有修好,她正同男朋友吵架,这个时候心就不正了,内心充满了愤怒。我们大家要喝茶,于是她气不打一处来,并随口恶语相向,“喝个屁!”,你看心不正身也就“歪”了,语言和行为也就不得体了。
人之所以会做出种种歹毒的事,之所以有这样或者那样忤逆的行为,都是因为情绪,都是因为心不正。所以这里不得不说教育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内心都不正了,你还一个劲地指责他的行为,这种教育只会让他的心更加不正,情绪更加激烈,这无异于火上浇油,让这个人朝着更为极端的方向走。比如在坐的这位同学的丈夫赌博,他为什么喜欢赌博,也是因为内心不正,因为想赢钱,就是这个欲望让他迷恋上了赌博。因为丈夫心不正,所以光骂他没用,偶尔说一个“重话”可以,目的是希望他迷途知返,希望他修心,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赌博的问题。
【写在后面】冯大荣老师每周五会在中心给同学们讲解《大学》。老师结合自己的修心体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修身之学。我们将老师的话记录下来,汇编成“大学之道”这一板块推送给大家,希望“大学之道”能真正根植在你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