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是停留的意思,就是定格在某个地方。
每个人的心,要知道停留在哪个地方,心才能定得下来,否则哪能定的下来?我们应该止在什么地方呢?一定要止在“诚”上,“诚”和“道”意思相近,内心都诚了,人也就处于道中。
这段话既是讲儒家修心的方法,也是讲佛家禅修的修习方法。这段话讲的是内心直入“诚”的境界,然后由“诚”入“静”。禅修讲的是内心直入禅定,然后由“定”入“静”,“诚”和“禅”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修心方法都是大同小异,都是要实修,没有实修实证,人生很难有什么收获。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把心定格在“诚”上,心也就静了,内心静了心自然就安宁了,内心安宁了才能够思考。很多人说怎么安宁了才能思考?因为一个人如果内心有冲突,他所做的一切思考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只有内心宁静,人才能看得远,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定能生慧的道理,一个人内心安定才能增长智慧,心安后的思考,人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下面是一位求助者给中心的微信发的内容:“我总是害怕别人会杀我,或者给我造成肉体上的伤害,别人对我造成的伤害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如果别人想杀我,我能抵挡得住吗?别人如果想杀我或者骂我,我能提前预知吗?”如果内心如此焦虑不安,思虑怎么可能有所得呢?
一个内心定在“诚”上的人,他的思想就完全不一样了。社会上的人,或因为名、或因为利、或因为美色内心才会起害人之心。他人之所以想害你一定是你侵犯了他人的某些利益。不然就不会有害人的可能,当然精神病这类极端的情形除外。当人们修心修到了“明德”的境界,人思虑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都达到道的境界。
很多人说修行只有在东方,这是错误的。西方文化中的“小我”和“大我”就和东方的“凡心”和“明德”相对应,这说明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东方和西方都出现过圣人,他们都达到了人性的顶峰,否则就不会出现“大我”这个词汇。或许只是在修心的传承上西方文明不像东方文明那样星火相传,所以现在西方人又开始向东方人学习修心的法门。
有人问老师该如何解释“大我”和“小我”呢?人生的各种担心和恐惧把大我给遮蔽起来了,留下的就是小我,或者说小我是指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思虑之中。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他快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我该把钱存在哪里呢?”他左思右想,看样子只能存在老伴那里了,后来觉得又不行,老伴性格这么软,儿媳妇会从她那里把钱拿走的。怎么办呢?然后又想到把钱存到银行里,这下心里踏实多了,过了一会儿,又觉得不对,万一自己死了,账户密码没有及时交代给老伴呢?然后又开始担心起来,害怕一层压着一层,每一层害怕都有一个相应的对策试图来消除或者缓解,内心的这种状态就称之为小我。
老人一旦找回了明德或者说大我,他什么都不担心了,无论把钱放在哪里都完全地释然,内心不起任何的焦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