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成长"中的心理学

(2008-08-12 14:30:33)
标签:

心理成长

心理分析

心理培训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心理学

杂谈

教育

分类: 心理咨询

8月6日下午,我们乘坐的大巴车行驶在重庆繁忙的道路上,车内的是一群刚刚结束“心灵成长”培训的学员们。有的人在开心地分享小零食,兴奋地交谈,也有人饶有兴致地观赏窗外鳞次栉比的楼房。我则静静地仰望头顶的天空,望着明净、轻盈的白云悠悠地移动,回想起这几天中令人深刻的点滴。

仅仅是在五天前,同样的大巴车载着同样一群人行驶在路上。车内的大部分人都沉湎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很难注意窗外起伏的风景。我坐在车尾,和其中的学员——蒙大哥小心地交谈着。我努力去体会他的抑郁,感受那种不知何时到来,何时离开的的痛苦。同时在脑子里飞快地搜索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上的各种名词:摄入性谈话、情感反应、内容表达、评估与诊断原则、系统脱敏法、生物反馈疗法……可是,我的实践经验实在不够,自己的近乎辩解的话语显得干瘪、无力。怎样才能帮助到他、乃至更多的人?冯老师又将如何开展培训?

五天的培训让这些疑问得到解答。在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上,冯老师认同艾利斯(Ellis)的ABC理论模式。在ABC理论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通常认为,激发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即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虽然早就在心理学课程中学到这个原理,但是却是在这次培训中才真正开始理解它,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突然找到症结。的确,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同样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但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不代表问题就解决了。如何将原理操作化,使之实实在在地服务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先前的心理学大师们提出了“认知疗法” (Cognitive Therapy),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冯老师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对各种认知疗法的综合运用,帮助来访者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所以才收到良好的效果。

梅肯鲍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人类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梅肯鲍姆(Meichenbaum)则指出通过矫正消极的内部语言,用正面的、积极的自我对话可达到矫正异常行为或心理障碍的目的。

冯老师在培训中使用了宣誓法(affirmation),比如大声说:“我所有的不满意都是我的思想制造出来的,我现在决定改变”,用以让学员坚定改变的决心和信心。又或者让其中的一位学员大声宣誓:“我放弃自责、内疚和后悔……我现在爱我自己,满意我自己就是我现在的样子”,让学员在克服目标行为的同时大声用言语自我指导,进一步在内心重服强化。随后其它学员大声地对其进行的宣誓给予反馈,确保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自我对话替代先前异常行为有关的产生焦虑的认知活动和自我对话。

另外,由于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这种偏爱。冯老师培训的内容中就有重要的一部分是“打坐”, 其实并不是非要学佛了才可以打坐的,普通人也可以。这种道教中的基本修练方式不仅有利于腿部经脉的疏通和血液流通,更重要的是通过打坐让人捕捉到内心的自我陈述,识别和意识到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做到心细如发。

每天下午培训结束时,冯老师还会让大家围成一个圈,各自提出自己的困惑,只要有一点点的疑虑都可以向他提问。目的就在于通过疏导和释义,帮助学员找出不合理的信念,进而采取更实际的想法和行动来平衡情绪,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重建新的认知结构。

……

情绪是短暂性的表现,这种状态的产生,我们暂时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的信息来改变我们的情绪。比如女性可能会选择购物或大吃美食;男性可能去运动或旅游产生等。但是仅仅懂得改变情绪是很难改变人生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情感态度,情绪也就会得到很大的影响和改善。冯老师正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透彻的感悟、帮助学员过程中的反复实践中,验证了宣誓法(affirmation)、净化法(purification)、冥想法(visualization)和再生法(rebirth )的实际效用。冯老师自身也在无时无刻、无声无息地传达自己对平静和对爱的理解。

 

注:作者是一位西南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这次参加了2008年第三期的心灵成长培训后而写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