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老成读古训
李子墨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复兴而且当道的年代,但是我生长在湖南衡阳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读书的热情高涨,却没有机会接触到好书。
有什么办法?我12岁小学毕业、上初中,才第一次逛书店;15岁上高中,才开始有机会泡中学图书馆;18岁上大学,才有无穷无尽的自由时光来读杂书。
记得我小时候在家,陶醉于听奶奶讲民间故事之余,偶尔也津津有味地读到一些儿童读物。但是回头想想,我小时候能读到的儿童读物真少——我直到初中才补《郑渊洁童话》、《一千零一夜》,直到高中才读《安徒生童话》,直到大学才读《福尔摩斯探案集》。
是的,别人小时候在读童话、侦探故事,我小时候却像个老头子,在读大人的书。小学六年级(1994年)把一本数百页、白话加文言的《李自成演义》,津津有味地读完,为李自成南征北战、最终却以悲剧收场感到忧伤难过。
初中狂迷《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说岳全传》、《孙子兵法》以及文言的《史记》等一批岳麓书社出版的古典小说。更奇特的是,对《聊斋志异》的短篇故事简直发生恋爱般的狂热,每晚不读一两篇根本就睡不着觉。高中在每日诵读唐诗宋词的同时,才逐渐把兴趣转移到《花季雨季》、余杰《冰与火》、倪匡科幻小说、金庸武侠小说等年轻人的读物上来,不然,我真不知道世界上除了古书还有什么书籍。
想想也是,我国本来就是老人文化统治一切,小孩子从小就读《三字经》等典籍,被灌输大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少年老成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
在这种传统下,我的变态就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古人家训一类的书。小小的笔记本上,抄满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各人自扫家门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之类的话,几乎全部出自《增广贤文》。
就是这本我爷爷从集兵滩赶集花5毛钱买回来的《增广贤文》,纸张劣质、印刷粗糙,却早在明清时期就流传颇广,民国时更是妇孺皆知、蒙童常诵,深深影响过我的祖父母和父母,此时又诱惑我这个小孩子朝夕诵读,久而久之,奉之为安身立命的箴言。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遭遇到嫌贫爱富的不平事,我就不由想起《增广贤文》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心酸落泪。有时被人蔑视、欺负,我就在心中喃喃自语“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暗地里告诉自己要自强不息。学习时,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来警示自己不要骄傲,因为比我更努力的人多着呢,我决不可松懈。中学时,更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自励,珍惜时间,努力读书以求上进。
受《增广贤文》的影响,我一直喜欢读古人家训,初中起爱读《菜根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之类的书,大学时买了一本集家训之大成的《为人古训》,读得津津有味,觉得古圣先贤对于人生哲学的理解和训导,十分在理,可以作为安生立命的根本。
大学毕业后则狂迷《论语》,每天早起、睡前都要诵读几句孔子的话,反复咀嚼,并把这些话身体力行,受益无穷。正是因为孔子讲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我从那时起,一改大学慵懒拖沓的生活习惯,异常勤奋地读书、工作。
此时读古训,之所以比以前明显有进步,就是我逐渐明白“六经注我”的真义,懂得读书要身体力行,为我所用。而这也是因为北宋程颐讲的那句“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如当头棒喝,给予我强烈震撼,因此下决心读书要见贤思齐,以圣人标准行事,不可懈怠。
这个决心一下,果然就立杆见影,读书大有进步。以前读过千遍万遍“珍惜粮食,浪费可耻”,都只是左耳进右耳出。而读到李叔同讲他小时候看到门前楹联有句“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就立即心有感悟,我也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此将惜衣惜食惜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也曾泛读西方先哲的古训,因为不及中国古训音节宛转、琅琅上口,我的印象不深。只有《圣经》中那段典雅流畅、押韵悦耳的古训,让我久读成诵,长记在心:“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段古训不但读了嘴角余香、回味无穷,而且如同母亲的温语,唤醒、滋生我内心爱和善的性灵。
不过,许多古训毕竟与现在相距甚远,20世纪和21世纪有没有适合中国人自己的“古训”?排除了鲁迅、林语堂等人,我终于因为唐德刚的《胡适杂忆》,而惊喜地发现了胡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狂读胡著,寻找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哲学。
胡适的训导恰似阳光,照亮我心中的许多蒙昧和黑暗。从小我就被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着,“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因此我直到大学还做着参军报国、当农民也无妨、到西部当一辈子小学教师、回家带领村民致富等若干种打算,欲济苍生,造福一方。后来我读到胡适引易卜生所说的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恍然大悟,不再做种种很傻很天真、不劳而获大名的幻想,而决意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发挥个人价值。
有时,看到社会上文人相轻、同僚倾轧,我只始终牢记胡适爱惜沈从文的那句话:“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因此,当然要爱惜身边这些富有天才的同事和朋友,想方设法帮助有才能的人得到发展机会。
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阅读古训的兴趣和习惯,当然也爱不释手地捧读“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先驱梁启超、胡适等人的书籍,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和道德准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