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行年内第六次加息:对多数人月供无影响

(2007-12-20 21:04:23)
标签:

房产/置业

分类: 南京楼市观察——墨的原创新闻
5年以上贷款利率维持7.83%不变——

    对多数人房贷月供无影响

      本报记者 李子墨
    “眼看还有几天就要到2008年了,怎么又来一次加息?”手上握有4套房产的“房虫”周乐乐,昨天晚上6点多钟还在单位加班,突然从电脑屏幕的左下角弹出一条QQ新闻,称央行宣布年内第六次加息,吓了一跳。
    “房虫”有“房虫”的直觉,他一边吓得冒冷汗,一边点击QQ新闻,看有没有人帮他算账,计算自己的月供又增加了多少。
    仔细一读新闻,他才松了一口气。原来,在贷款利率方面,只有贷款期限为6个月-5年的短期贷款利率有所上调,上调幅度为0.09到0.18个百分点。而5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利率,并没有上调。这就意味着他手上贷款总额达126万元、贷款期限为20年的贷款,月供并没有增加。
    “这真是虚惊一场!幸亏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没有上调,央行还算有点良心!”小周长舒了一口气,然后轻拍着胸口庆幸。
    要知道,今年前面5次加息,让他的贷款年利率从6.84%上调到7.83%,涨了几乎1个百分点。而他的月供,自11天后的2008年1月1日起,将从目前的9648.12元,涨到10406.23元,直接增加了758.11元,20年利息总额更是将增加181945.14元,超过18万元。这简直让他抓狂地患上了“加息恐惧症”。要是再加0.27个百分点,他每个月又要多掏200块钱给银行!
    “这次加息没有上调5年以上贷款的利率,而80%买房人办理的都是5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所以这次加息对大多数有房贷的市民,并没有影响。”中国银行的一位理财师表示。
    但他同时认为:“根据目前的CPI指数状况,明年仍将处于加息通道之中,而且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也会上调。结合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来看,明年加息的幅度就算不比今年大,也会与今年相当,因此手中握有房贷的市民,仍然要做好还贷负担将逐渐加重的心理准备,未雨绸缪地准备好月供的钱。”

算一笔账:

60万元贷5年,月供再增25.73元
    尽管5年以上贷款期限的市民,不受此次加息的影响,但是,5年及5年以内贷款期限的市民,仍然占据银行住房贷款人数的20%左右。这一部分人群,月供将在年内连增5次的基础上,再次增加,并且6次加息的效果,将于11天后的2008年1月1日集中体现。
    加息后,5年及5年以内贷款的月供及总还款额会增加多少?记者邀请中国银行的一位理财师,以60万元贷5年为例,算了一笔账。
    在加息前,3年-5年期贷款利率为7.65%,60万元贷5年的月供为12065.58元,利息总额为123934.96元。而此次加息后,贷款利率上调0.09个百分点,为7.74%,最新的月供为12091.31元,利息总额125478.88元。也就是说,月供再次增加25.73元,5年利息总额增加1543.92元。
    尽管这次月供增加并不多,但是本年度6次加息的效果,将在11天后的2008年1月1日,立杆见影地集中体现。经过本年度6次加息后,60万元贷5年的月供,在1年之内增加了357.24元,增幅不可谓不大,对短期贷款的市民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专家分析:
自住购房者被“放过一马”

    央行以往加息,都是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利率“一视同仁”地上调。但是,昨天的加息,贷款期限为5年以上的贷款者却出人意料地被“放过一马”,到底是何原因?
    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副所长吴翔华。吴翔华表示:“这表明央行已在区别对待短线炒房者和自住购房者。一般而言,楼市中的房虫都是炒短线,贷款期限比较短,而自住购房者的贷款期限比较长,往往超过5年期限。现在仅仅上调5年及5年以内的贷款利率,就是放过自住购房者,精准打击炒短线者。”
    吴翔华介绍,其实,从前段时间的第二套房新政和19日发布的“禁止转按揭”等政策,都是将投资和自住需求区别对待,以期有效抑制楼是中的投资需求:“现在,央行在颁布楼市新政时,已经逐渐在避免对自住购房者造成伤害,这说明央行的政策越来越准确。”
    对于央行年内连续6次加息,南京市房地产促进会秘书长张辉认为:“这将让本已趋冷的楼市雪上加霜。一方面是购房者的观望情绪会更加增强,购房需求被进一步抑制。另一方面是开发商在信贷紧缩政策下,贷款成本进一步加大,加之市场本身已逐渐趋冷,预计明年部分小开发商会遭遇生存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