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分类: 南京楼市观察——墨的原创新闻 |
瞄准9月初高校开学的租房旺季
南大毕业生抢租3套房源做日租房
本报记者
李子墨
本报讯
高校马上就要开学了。8月底、9月初是南京各大高校新生入学、老生返校的高峰期,许多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亲友都有住宿需求,因此每年这个时候都是高校附近日租房生意红火、大把赚钱的好时机。
近日,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在山西路某外贸公司工作的小唐,瞄准近期南大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开学租房旺季,投入2.25万元的租金成本,在南大附近的青岛路、南秀村和珠江路租了3套房,做起日租房生意。
前期:
投入2.25万元租下3套房
“从南大毕业2年多了,手中只余下4万块钱。心里想着要做投资让钱生钱,可是既买不起房,又开不起店,只好来尝试做做日租房的生意。”前天晚上,在南大鼓楼校区南园的小树林,小唐向记者讲述他刚刚启动的日租房计划。
做日租房,第一步就是搜索优质房源。从7月中旬,小唐就开始和女友在南大小百合网站的房屋租赁版、西祠的出租房信息版、house365的租房信息版,四处搜索南大周边的2室1厅房源。
直到8月15日,小唐和女友终于在南大旁边的南秀村、青岛路和珠江路分别租到3套2室1厅,分别为1300元/月、1250元/月和1200元/月。租期从8月20日开始,刚好半年,房租一次性付清。一共大约投入了2.25万元左右。
“你知道吗?选择日租房的房源,最重要的并不是家电家具是否齐全,而在于房东的性格。斤斤计较、三天两头就要来巡视的房东,房子再好我们也不会租。我们只租那些大大咧咧、把房子租给我们就撒手不管的房东的房子。”小唐嘿嘿笑着透露。
盘算:
2个月预计净赚1.3万元
8月20日的租期已经来临,小唐和女友已做好充分准备,跃跃欲试来打理自己的日租房生意。
“挖空心思想给日租房起个响亮又温馨的名字,不过目前还没定好,又要酝酿广告词,设计A4大小的彩色宣传单……日租房生意启动后,广告就不能停,因为要尽可能保证天天有客人来租房。”小唐介绍,真的做起生意,就发现要考虑的事情还真多。
小唐和女友给自己的生意算了一笔账:南大周边的日租房价格行情,大约是50-80元/天,平均70元/天。在8月、9月以及十一黄金周这样的日租房旺季,1间房1个月预计能租25天,则6间房的月收入大约是1.05万元,2个月就能赚到2.1万元。
2个月后,高校的日租房高峰结束,小唐又计划再把3套房子以剩下的4个月租期,以原价转租出去,获得1.5万元。2.1万+1.5万-2.25万=1.35万。
“盘算下来,2个月后,将净赚1.35万元到手。资金收益率达60%,相当于炒股连追5个涨停板。”小唐笑呵呵地表示,计划如果成功实施,他有意在南大周边开日租房连锁店,由女友全权打理。
据悉,8月20日-22日三天,小唐的日租房已有13人次入住,入住率达72%。小唐预计,到8月28日以后,入住率能达90%以上。
竞争:
南大旁日租房激增至15家
到底日租房的生意是否好做?记者在实地探访中发现,随着8月底的日租房旺季将至,高校旁日租房公司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
前天晚上,记者来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发现广告栏上贴有众多的日租房广告。仔细数一下,4舍旁的广告栏上,日租房广告竟多达42张;音乐喷泉旁的广告栏上,日租房广告也有37张。
有名字的日租房公司,包括“舒馨小筑”、“家在南京”、“温馨小屋”、“家的港湾”、“8588”等6家,直接打着“日租房”的无名公司多达9家。加起来,南大周边的日租房至少有15家之多。
记者以想租房为由,拨通了“家在南京”日租房的电话1385161××××,一名姓杨的工作人员立即表示“有房可租”,并带记者到南大旁的陶谷新村6号4单元看房。记者看到,该房的3个房间已全部住有人,一个14平方米、有阳台的房间,据称第二天可以腾出来住,60元/天。
“最近来租房的人特别多,你最好先付定金。不然别人来租,我就不会留给你了。”姓杨的工作人员介绍,暑假期间,很多人来南大培训,因此他的日租房有稳定客源,最近临近开学,生意更加火爆起来。
发现:
小中介做起日租房也疯狂
在采访中,记者惊讶地发现,一些规模较小的中介公司,竟然也做起日租房的生意来。
汉口路的康华房产,在门口的广告牌上,明白打着“日租房”的旗号,并安排专人负责日租房业务。陶谷新村的家九久房产、天之映房产、广润房产,也都介入日租房的业务。
汉口路康华房产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手中有一些租赁房源,自己整租下来,再把部分房间长期转租给南大的学生,剩余的房间作为日租房、短租房。”他表示,暑假期间长租的人比较多,所以目前只有少量房源可做日租房。
记者同时调查了多家规模较大的品牌中介,发现它们并未涉足日租房业务。我爱我家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做日租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涉及诸多的的安全、卫生等因素。如果出现问题,租房人直接找到的就是中介,诸如此类的麻烦还有很多。因此,我们没有开展这项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