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在的方式以及你的他者在哪里】

(2013-11-29 10:20:09)

【存在的方式以及你的他者在哪里】

                                              文图/慕容

 

又到周三,带着欲望读拉康,想把他读懂谈何容易,同时又很过瘾,尤其被某些地方打动时顿时觉得把自己和大家摁在这里两个小时太值了
       我们试图通过语言走进拉康,走进此时此刻的彼此,走进一个看上去高深其实充满人文关怀的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个性法国老头儿,完全对姐的胃口
        他的据理力争,他的挑战,他的坚持,他的智慧,他的思维,无不是文明发展尤其是精神分析发展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重大礼物
想象36岁的他在弗洛伊德还活着的时候敢于在精神分析大会上宣读自己的《镜子阶段》,何等的勇气和意气风发。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对精神分析家长的背叛和反抗,屁话,谁规定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能说自己的话语了?
即便这完全符合俄狄浦斯情结,可,千万别瞎对号入座,拉康远没有荣格和其他人那样如此被父亲看到和喜爱,荣格后来才是彻底的逆生长,活出自己走到哪里都没错。
那时,弗洛伊德没在现场,他的乖孩子们并没有接受拉康,于是,那篇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文章仅说了个开头
我们的读书会和讨论班会安排读这篇经典,严重期待中
     今天印象深刻的如下:
1、关于原初能指一次故事性的印证,故事看上去神奇其实充分印证了无意识和话语的微妙关系
2、临床不偏人,精神分析是临床的科学,不是嘴巴上教出来的,听了再多课,理论上驾轻就熟,老师讲的再流利也不过是知识的传递,所以,我向来觉得迷恋老师没用,尤其对精神分析来说
3、话不能说太绝,不是完全没用,而是途径,知识的途径,远非经验的传递,而经验,是在临床中得来的,经验是纯个人的,而有的人羡慕别人的经验从而理想化老师,这是误区,要知道,老师也是人,也有局限性,而老师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你是你,姐经常说这样的话,我们永远成不了一个你欣赏和憧憬的那个人,而我们可以无限接近,这就够了,无限接近,可能需要一辈子
4、他者是文化性和符号性的,借用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的语言规则是否健康直接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规则,而这,显然父母是无意识的
5、创伤在它说的地方存在,痛苦不会消失
6、存在的方式:自然、社会、精神
7、人类需要“恨”,才有了童话故事里那些坏人,为了方便我们消化与投射对父母的恨
……
读书会带领人介绍:
严和来:1977年生,巴黎第13大学心理学博士,访问学者。1995年在四川大学从事精神分析学习,2000年起从事精神分析的临床工作。2007赴法学习,在巴黎第13大学做访问学者,后攻读“心理病理与心理发展”博士学位,2010年在巴黎开业,与法国精神分析家共同接待来访者,2013年回国,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从事精神分析在中国社会当中运用的教研与临床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