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简单的修行,不简单的正念——有感于卡巴金正念工作坊

(2011-11-24 09:06:46)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美文
那两天我也在 本来想写心得 但一直没动笔 谢谢分享 

 

     十一月的上海,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正念气息。1618日,我慕名参加了由美国卡巴金教授主持的两天关于正念的工作坊。而恰巧的是在这一周之前,苏州西园寺里同样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爱好者,他们就正念与心理学的关系展开了热烈地探讨。由此可见,正念——这源自东方的技术,经西方整合到现代心理治疗中后,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

可究竟什么是正念呢?

正念,就是如其实际的明了当下的心、身状态及其变化。

[转载]简单的修行,不简单的正念——有感于卡巴金正念工作坊



单从字面上理解,今和心结合到一起成为""字,即心中经常想到当时做到的或看到的事情。可要做到这一点岂是轻松地说说而已。课堂上,卡巴金博士教授了很多看似简单易行的方法,例如坐禅、行禅、静食、正念瑜伽等。我们期望借助这些方式锻炼自己的觉察力,对于自身当下的专注力。可惜,我的静行如行尸走肉;我的静心,心身分离,无以承载。

正念,就是对这些心、身现象不加评判的了了分明。

训练过程中,我脑海中涌现的烦乱思绪竟像被罩在玻璃瓶里的苍蝇胡乱地碰撞、冲击和挣扎。一种无法驾驭的慌乱和烦躁油然而生。紧接着,内心会有一种自责的声音,人们在面对挫折时总习惯用评判令到自己掉入到自我否定的怪圈。怎能不加评判呢?我们从小就是在别人的评判中成长的呀。“这样做对吗?”“我的想法是不是太奇怪了?”“老师,你能给我一个答案吗?”……学员们急切的希望得到明确的回应,而回应竟是对自身价值的接纳或否认。我们生活的多么没有力量,那是因为我们自身力量的缺乏。

体验让我终于发现要专注于自身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一件事。难!是因为我们将本应用于自身的精力消耗在外界。我们的行为被动地受到了他人的驱使、利益的驱使、关系的驱使,而绝非自身真实的需求。于是,压力就在这种盲目奔波的状态下日益徒增。

[转载]简单的修行,不简单的正念——有感于卡巴金正念工作坊



若要减压,或许我们先要允许成为自己,认识自己,才有了对自己的接纳和关爱。一个能爱自己的人,才有了将视线聚焦于自身的能力。而一个有了爱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尝试着将这份关爱推己及人,并最终拥有真正的慈悲心。

修行的各种形式无非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觉察自身、关爱自身。正是因为这份觉醒的难之又难,才需要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加以训练。因此,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可以践行的修行途径。

 

 

知识拓展:

    正念,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内观禅Vipassanā)。
正念在产生后,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被广泛传授,它在传承中因为地区和文化的原因逐渐演化为正念禅、禅、大手印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相当一致的。
    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mindfulness),并因此诞生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实现疗法(ACT)、正念认知疗法(MBCT)等当代著名心理疗法。
正念的练习和正念的广泛运用,包括正念在焦虑、抑郁、疼痛情况下的运用,同时包括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正念在婚恋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衰老、死亡等方面。(引自:徐钧《什么是正念》)

                                                                                    周晓青

20111121

0

前一篇:上海行之南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