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锦悦
上了三天自体心理学的课,第一次用量化的分数衡量共情水平,新鲜,同时在挑战过去的知识结构,但,接近以后,逐渐发现它的妙处和实用性,特别在做练习时,大家一不留神就会共情到四级水平,貌似很专业,也很人文关怀,但,未必真是来访者需要的,很有可能,TA们会因为这样的“深度理解”而选择离开。
以下是笔记摘要,跟大家分享,也給自己留个档―――
●
我们在依恋关系中习得了自己反应情感的能力
●
婴儿期第一次创伤不是致命的,长期,连续才有可能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比如性创伤,一次足矣
●
共情反应在很多方面:语言、感觉、身体、
●
没有敌意的坚决,没有诱惑的邀请――科胡特
●
共情是与来访者精神世界保持同调,这种功能或形式称为“自体客体”
●
第五级共情又称“相遇时刻”,在那刻,心灵共鸣,穿透人性,可遇不可求
●
恰好的挫折,非现实性的现实环境
●
母婴关系中始终存在“试错”关系,母亲并不是每次都可以满足婴儿的需要,那么,就存在不断调整,修正,咨询关系里,如是
●
当自恋受挫,很容易激起一个人的“自恋暴怒”
●
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恰好的自恋,是构建自我的必要功能,比如,每天我们都要洗脸,刷牙,选择合适的衣服出门等,都是自恋的体现
●
共情的能力,是超越自己的自恋而理解对方的自恋
●
镜映需求:自我骄傲的发展阶段,母亲眼中发射出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通过有选择性的回应,帮孩子将这些自恋/展示的期望和行为导入现实的方向
●
自体心理学的移情类型:夸大(镜映移情)、另我(密有移情)、理想化、敌意、融合
●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举例:被绑架者认同绑架者,或者向攻击者认同,保证自己活下来的机会
●
过度分析导致来访者被绑架
●
只针对来访者情绪共情不彻底,要根据对方的主体感受,自身需要
●
建议这个行为本身,比建议的内容更有价值――温尼科特
●
治疗的作用点和转变点的研究;转变是随机的,不可预知
●
现代自体心理学的原则:分析师必须观察分析者的行为,并对他的联想开放地倾听,指的是他必须抗拒诱惑,不能将对病人的理解压缩成任何分析师所持理论的先入为主的概念的僵化模式中
●
覆盖:由于对婴儿语言的不理解造成的压抑、校正,婴儿的本意被覆盖
●
覆盖越少,释放越多
●
镜映移情:指来访者试图得到治疗师的肯定的需要或欲望
●
理想化关系: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通过与被崇拜的,充满威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护和强化,这样的人物可以給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难,挫折,寻求生命意义时,助你维持自体系统的稳定性
●
密友需要:来访者需要与治疗师产生相同感或亲密感的连接反应
●
夸大的融合式需要:从自闭态中走出了一小步,他对他人的一点点意识,但他人被以为是自己延伸出的一部分,尽管有意识他人的存在,但,不存在对他人的态度,因为他人在掌控之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