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2010-06-24 10:26:55)
标签:

伤害

被伤害

源自于

成长

经验

杂谈

分类: 心理交流区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文/ 慕容锦悦

 

 

    应电视台之约我们要针对伤害与被伤害的主题准备一些素材,以便排成记录短片配合心理老师讲解给观众启示和指导,起到普及心理学知识又兼顾自我反省的作用。创意挺新颖,不同于其他电视台的心理类访谈节目.

    于是大家坐下来讨论该朝什么样的方向走,关于伤害与被伤害是如何体现的,或者说我们提供的东西被拍成短片后给受众什么样的影响与视角,我们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和理念出去,作为心理咨询师,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职业特点要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晃,尊重职业本身,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然后,大家集思广益说了很多看法,都想把这个主题分析的更透彻和深刻,其实不光在咨客的经历里面有伤害与被伤害的感受,作为一个自然人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经历,只不过有些人自我成长做的充分和圆满从而很少能把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当做伤害,而有些人会因为这样的感受非常强烈而生病,比如不在相信世界上有可以信任的人、认为自己不值得人疼爱、压抑内心的感受如委屈,愤怒,悲伤,难过,让自己装作非常坚强以逃避假想的危险和失败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源于对自我的认识不够通透造成的,比如一个成年人非常怕带毛的动物,如猫,狗一类,他一定有关于带毛动物的不愉快经验,也许是从小家长告诉他猫狗非常危险不要碰触离的远远的,也许是曾经受到过来自动物的伤害,也许害怕动物本身是对另一个事物的替代性表达,很多可能都会造成一个人对小动物的恐惧,严重的连听相关的词语都不行。缓解这种焦虑和恐惧的方法也有很多,如系统脱敏法,还有就是让这个人尽量对恐惧进行言语的表达,说的越充分越好,因为,表面上看是害怕动物,其实是心里有一个不被意识到的力量在左右着他,害怕只是替代而已。

    有时候别人不知道这个人对动物的害怕,平时会拿这个开玩笑,而这个害怕的人就会感觉到受伤害。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有的人害怕打针,晕血,所以听到打针,或者看别人打针非常痛苦,但别人不能理解他的痛苦,所以当他面对一个恶作剧或者无心的挑战时可想而知他一定会感觉到被取笑,愚弄,伤害。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觉到受伤的时候很容易把别人的言行当做一种挑衅和不尊重,亲密关系里非常容易浮现这样的冲突和矛盾,先说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注会掩盖掉了一些东西,特别是在孩子准备从青少年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阶段,一方是父母不希望孩子经历特别多的挫折,困难,规避风险,因为年轻时的那些不堪回首的经验告诉他们有义务并且必须做好孩子的保护者,拿着冲锋枪时刻走在前面替孩子解决困难,问题,如果孩子很小,这样的关心和呵护还不成什么问题,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的增强,世界在他们面前一定和家长的样子不一样,如果还是原来的方式方法恐怕难以让孩子感觉到舒服,所以,同样一句关心的话孩子会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信任,或者不理解。而家长也会感觉到委屈,我们都这样对你了,你居然会反抗,反抗到也罢了,竟然会无视我们的存在,双方都有愤怒,委屈,悲伤,都会感觉到受到了伤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会选择来心理咨询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的家长并不知道是自己以往的经历在起作用,是对孩子必须顺从,必须接受自己建议的期待在起作用,有效的方法是看看自己这些期待和要求的合理性或者现实性,看看这些东西为什么对自己这么重要,如果仅仅是希望孩子不走自己从前的路,这个前提本身就带着家长没有处理好的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因为,我们之所以特别敏感类似的事情,一定是这件事情对自己很重要而忽略了时代背景不一样了,物质生活不一样了,孩子和自己本质是不同的,他们是不可复制的一个独立个体这一非常关键的因素。这个因素会直接导致孩子不可能完全和父母一样,而当我们的父母有意无意传递这种担心和焦虑的时候其实是把孩子当做了另一个自己,希望他可以替你完成,弥补那些遗憾。想到这里,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这些愿望区分开呢?因为如果不区分开的话,恐怕我们的孩子将来会即不象父母,也成为不了他自己。

 

    从孩子的角度说,父母的言语行为是他们第一个接触的榜样,他们会模仿,学习,继承,直到他们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为止,整个过程充满了好奇,试探,实践,调整,痛苦,思考,放弃,重新建立,等等可以想到和想象不到的事情,那是因为在遍布问题陷阱的人生路上,天真的想绕过或者规避掉这些是不可能的。就算父母一再强调,预警,有些事情必须经过当事人亲身经历才会有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力,别忘了,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榴莲的人来说,越是告诉他这个东西不好吃,反倒会引起他的兴趣。所以,过多的爱本身可以让对方感觉到压力,到最后爱反倒会让对方感觉到伤害,如果真到这一天,岂不是对自己的付出最大的讽刺吗?拿照镜子为例,不能紧贴在镜子上,这样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有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才能看到自己的模样,如果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满意的自己,就要先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清爽还是邋遢,愁眉苦脸还是心情愉悦,而往往有人会抱怨镜子不干净。

    有的孩子就会成为那个抱怨镜子不干净的人,因为父母挨自己太近了,孩子已经不能够分辨出镜子和自己了,所以,受伤的感觉经常会出现,特别是在自己想成长又害怕成长后要面对困难就会产生内心的冲突。这些冲突就很容易为将来的心理问题埋下隐患。

 

    在自然规律面前,一个人要成长,内心向上的力量非常强大,如果遇到来自外在的阻力制约那么这股力量就会被挤压到别的地方,久而久之用症状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说和父母长期的对抗局面,甚至远离家庭到异乡异国居住,我们管这样的情况叫“地域隔离”,偶尔一次相聚依然还会为一点点生活的细节问题起争执;有人患上了神经症,用抑郁,焦虑,强迫思维和动作来释放被压抑和扭曲的力量;有人人格方面出现了偏差,让周围的人都跟着感觉到痛苦。诸如此类的心理疾病都是源自于内心的那股力量找不到合理并且通常的渠道释放出来造成的。

 

   话题回到伤害与被伤害,神经症的人在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得到存在感,人格障碍的人在用伤害别人的方式平衡自己的能量。所以,如果要我们整理出具体的伤害与被伤害的案例,类型,原因,归根结底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随时准备伤害我们的力量存在,这些力量建立在对自己的不确定,不信任,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位置的基础上,这些都需要成年的我们自己去负责,并且有勇气去重新面对和梳理。不然,它们总会在我们懈怠或者虚弱的时候给我们一下儿,并且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最后说一句,伤害也好,被伤害也罢,都是一种自我感受,而这种感受一定源自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的一些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